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現在我們過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最初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我們小時候過中秋節,媽媽會在外面的院子裡擺一張桌子,上面放些時令新鮮的水果,比如葡萄、蘋果、石榴、瓜等,月餅也是必不可少的,媽媽總是在這些食物擺好後先祭祀一番,才會讓我們品嚐,小孩子對祭祀不感興趣,好吃的東西才有吸引力。那時候買到的月餅真的是很硬,印象最深的是裡面有青紅絲、冰糖、花生瓜子等,掰開月餅先摳著裡面的冰糖吃,咬在嘴中咯吱咯吱的,感覺很好,青紅絲雖然顏色好看但是略帶苦味我尤其不喜歡,一般都揪出來扔掉。現在我們生活好了,月餅的品種也豐富起來,我們常見的有傳統的廣式月餅、提漿月餅、蘇式鮮肉月餅、京式自來紅、自來白等,還有新式的冰皮月餅、水晶月餅、巧克力月餅、冰激凌月餅、流心月餅、桃山皮月餅等等,口味有鹹的、甜的,可葷可素,我們有很多的選擇。
今年的中秋節和國慶節是同一天,現在新冠肺炎在國內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老人、孩子或者體弱多病免疫力低的人節假日還是儘量不要去人員密集的場所,以免增加感染的風險。節日期間我們在家就可以全員動手做一份專屬於自己的月餅,我們做的不僅僅是一款節日食品,更是快樂的傳遞和交流。沒有月餅模具就來和我一起做好吃的蛋黃酥吧,32個製作步驟很詳細,零基礎也能學會。
一顆小小的蛋黃酥是由金黃色柔軟酥鬆的外皮包裹著紅豆餡、肉鬆、麻薯、鹹蛋黃,四層餡料加上外皮五種味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甜中帶鹹,非常美味。我做的這款蛋黃酥每一顆重量達到80多克,吃一個很有滿足感和幸福感,用玉米油代替動物性油脂豬油或者黃油,感覺比較清爽。這次我採用大包酥的手法來開酥,相比小包酥節省時間,蛋黃酥好吃確實也是比較費時間,僅僅是餡料就需要分幾次包裹成型,相對於其他酥點更費心思和時間,所以蛋黃酥價格貴是有道理的。
這款蛋黃酥我用了新良的中式糕點專用粉,粉質細膩、麵粉筋力適中,做中式糕點非常合適。麻薯用了新良易小焙的冰皮月餅預拌粉,僅僅用開水調製就好,用起來很方便。轉化糖漿的作用是可以保溼使餅皮柔軟,利於上色,沒有可以不放。
水油麵團材料:中式糕點粉120克,玉米油35克,白糖10克,水50克,轉化糖漿10克
油酥麵糰材料:中式糕點粉100克,玉米油45克
麻薯材料:冰皮月餅粉95克,80℃開水95克
餡料:紅豆沙300克,鹹蛋黃12個,肉鬆適量
裝飾材料:鮮蛋黃1個,白芝麻適量
製作:
1. 所有材料準備好。
2. 油酥麵糰中的中式糕點粉放置到案板上開窩,中間放入玉米油、白糖、水、轉化糖漿。
3. 用手把白糖搓化。
4. 再把邊上的麵粉撥向中間,揉搓成均勻的麵糰,加蓋醒10分鐘再次揉勻,再重複醒揉麵團一次。
5. 油酥麵糰中的中式糕點粉放到案板上開窩,中間放入玉米油。
6. 混合均勻後反覆搓擦,成為油酥麵糰。
7. 冰皮月餅粉中倒入80℃的熱水。
8. 攪拌成雪花狀。
9. 晾至不燙手時揉搓均勻。
10. 豆沙餡分成每個重約25克搓圓,麻薯麵糰分成每個重約15克搓圓。
11. 麻薯劑子按扁,中間放入適量的肉鬆。
12. 放入一個鹹蛋黃。
13. 用麻薯皮把鹹蛋黃包裹好搓圓。
14. 豆沙餡捏成燈盞窩的形狀,放入麻薯蛋黃球。
15. 包好搓圓。
16. 水油皮面團擀薄,中間放入油酥麵糰鋪勻在水油麵皮中間1/3處。
17. 水油麵皮兩側折向中間,中間和兩側介面處捏緊封好。
18. 擀成厚度約5毫米的面片。
19. 兩側面片向中間對摺。
20. 再對摺。
21. 擀開後三折。
22. 再次擀開。
23. 面片由上至下捲起來。
24. 揪成12份重量相同的小劑子,把小劑子收口向下按扁,擀成厚度約2毫米的麵皮。
25. 擀好的酥皮底面向上放入在手心,中間放入餡料球。
26. 包嚴收口後搓圓。
27. 鮮蛋黃中放入1茶匙水攪勻,用小刷子在蛋黃酥生坯表面刷一層蛋黃液。
28. 蛋黃酥生坯頂部粘適量白芝麻。
29. 烤箱160度上下火提前預熱10分鐘。
30. 放入蛋黃酥,160度上下火先烤20分鐘再轉180度烤10分鐘。
31. 烤至蛋黃酥表面上色即可取出。
32. 烤好的蛋黃酥放置到烤架上晾晾。
關鍵:
1. 肉鬆比較幹,麻薯包裹肉鬆和鹹蛋黃時候要小心,麻薯皮比較容易破裂。
2. 酥皮擀卷的時候,手法用力要均勻輕柔。
3. 可以用擀麵棍側面刷點蛋液粘白芝麻後再粘到蛋黃酥生坯表面,會比較容易操作。
4. 烤制溫度和時間可以根據蛋黃酥上色情況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