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派大軍”再添兩員小將!一個是“飯飯林”,專營川味蓋飯;一個叫“秦小賢”,專營紅油米線。
今年以來,海底撈加速“撒網”:繼“刷刷刷”開出幾家麵館後,馬上又推出米飯和米線專案......開啟全線作戰模式。
不過這次,海底撈主動迴應,多番跨界嘗試的原因,是內部創業。
餐見君以為,這招兒確實高明,既能尋得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又能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團隊。
第 647 期
文 | 小倩 田果
海底撈又雙叒推新品牌
偏愛低客單、高效率、SKU少、投資小的快餐專案
9月20日,海底撈旗下兩家快餐店,主打蓋澆飯的“飯飯林”、主打紅油米線的“秦小賢”,均在北京開始試營業。
▲北京知春路秦小賢店內場景
同樣的街邊店、小面積、極簡風,高效率,在價格方面,也承襲了以往麵館的風格,做極致價效比。
比如主打陝西風味的秦小賢,60平的店面,24個餐位,一碗西安紅油米線9.9元,雞湯米線15.9元,此外還有肉夾饃、小食和甜品飲料。
▲秦小賢產品特點:標準化程度高,出餐快,價格便宜
就目前店面的經營情況來看,顧客多是周圍的上班族,接受度高,午餐高峰期會出現排隊現象。
此前,海底撈已悄悄地“進村”試水,推出“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點藍字回顧)等多位選手。至此,看得出副牌基本都集中在米麵粉領域,是相對接地氣,客單價低、效率高、SKU較少、投資小的簡快餐專案。
對於海底撈為何持續不斷跨界開副牌,海底撈也首次迴應:公司在鼓勵內部創業的同時也注重多元人才培養,飯飯林、秦小賢兩個品牌是內部員工嘗試的創業專案,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
海底撈戰略:縱橫交錯
縱向發展全產業鏈,橫向謀求多品類、多品牌佈局
從海底撈的擴充套件軌跡,餐見君發現一些端倪:海底撈,正朝著綜合型餐飲企業邁進。
縱向看,海底撈先後自建了底料供應(頤海)、原材料採購和倉儲物流(蜀海)、公司財務及人力資源管理(微海)、裝修設計(蜀韻東方)、等各個環節,形成了較深的產業鏈壁壘。(相關閱讀:又出一家千億公司:起底海底撈資本帝國!)
橫向看,海底撈正在謀求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業態的佈局。投資、收購或者孵化的餐飲品牌,目前來看已有10個(公開並運營的),看下圖可見覆蓋品類之廣。
副牌策略:“遍地撒網”,接地氣、投資小。
海底撈孵化副牌的方式耐人尋味。
從上述表格來看,海底撈獨立孵化的新專案,基本都是“單打獨鬥”,從門面、店鋪裝修和宣傳上,絲毫沒有海底撈的痕跡。品類、業態來看,幾乎與主品牌沒有什麼關聯。
因此,海底撈試水、探索的意味更濃。讓子品牌去大海里“游泳”、“闖蕩”,接受市場的“弱肉強食”。
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全面撒網,低成本試錯,只要其中一個模型被驗證,就能實現快速鋪開。不排除未來海底撈會從中挑選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品牌,做重點培養。
背靠“海底撈”這棵大樹,理論上這些品牌都不弱,但年前開業的十八汆、佰麩私房面等品牌,並未進一步擴張,謀求快速佈局,或許模型還待驗證。(相關閱讀:揭祕海底撈首家快餐店:節省人力是未來發展核心)
收購、投資,海底撈加快品牌孵化速度。
積極自創新品牌之餘,海底撈還在同步“物色”一些新品牌,力圖擴張其在中式正餐、輕快餐領域的版圖。
>2017~2018年,海底撈先後收購了優鼎優,投資孵化了U鼎冒菜、海盜蝦飯、彩泥雲南菜等餐飲品牌。
>2019年末,在內部“賽馬制” 的鼓勵下,孵化出十八汆、佰麩私房面等品牌,並且還有更多如“林小滿”、“新秦派”一樣,只聞其名不見真身的品牌在不斷孵化。
>2020年9月4日,海底撈宣佈,四川新派有條件同意以1.2億元人民幣收購上海澍海80%的股權。該公司經營品牌為漢舍中國菜。
>同日,海底撈全資子公司Haidilao Singapore,以30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76萬元)收購HaoNoodle母公司HN&T Holding 的80%股權。
整體來看這些副牌,U鼎冒菜、海盜蝦飯、彩泥雲南菜,表現平平,多年來門店增長緩慢,而新孵化的品牌仍舊處於實驗狀態,難以下定論。
年輕化團隊才是核心!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不少分析認為,海底撈頻出副牌是為了探索“第二增長曲線”,因為“財報出現虧損”,海底撈現“中年危機”。
但餐見君認為,海底撈距離天花板尚有很大距離,而且下沉空間比想象得大,目前1000家門店遠遠填不滿縣級城市,全國範圍可容納3000家門店。(相關閱讀:虧損9.65億,仍瘋狂開店173家,海底撈上半年財報透出4個新常態)
▲總收入97.6億,利潤虧損9.65億
海底撈多番跨界嘗試,官方說法是內部創業,餐見君以為,本質是“為了人才”。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張勇公開發布十年的“退休計劃”,其實是10-15年的內部賽馬,也是未來人才選拔計劃。(相關閱讀:最新訊息!海底撈啟動“接班人計劃”,傳遞9個隱祕訊號)
張勇在接班人計劃中解釋說,海底撈從去年十月起對家族長以上幹部實行了“限高令”,如果想得到更高收入,只能再創業。同時內部實行積分制,未來誰的積分高,誰就可能被晉升。
▲上下滑動,可檢視全圖
8月,施永巨集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海底撈的退休計劃不只針對創始團隊,各個部門體系都在設計退休計劃。現在的餐飲市場早已不是當年,海底撈未來的發展也要不斷迎合市場和消費需求的變化,因此,更年輕、更貼近市場的團隊是幫助海底撈應對未來發展的核心。
比如,上月海底撈釋出公告,委任高潔為執行董事。她自 2016年8月進入海底撈體系,從總經理辦公室助理,做到運營總監,再到執行董事,僅用4年時間;
再比如,海底撈的營運長楊麗娟,在海底撈已經待了整整25年,從一個小服務員做起,海底撈上市後,身家飆升至30億......
一位海底撈內部高管透露,海底撈內部積極鼓勵創業,有精力、有能力的高管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品牌!總部會給一定的支援,但是很有限。
餐見君也去過位於鄭州的佰麩私房面,發現這些副牌的品質和海底撈還是有很大差距。(相關閱讀:探店海底撈鄭州麵館:這樣的戰略野心讓夫妻小店們瑟瑟發抖!)
事實上,海底撈旗下副牌都是“獨立運作”、“自建體系”,這著實考驗著經營者的業務基本功,和對海底撈精髓的複製能力。
這也或許是鼓勵內部創業選拔“接班人”的真正目的,真正的接班人需要學會“舉一反三”,畢竟在體系內執行大家都一個樣,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所以說,頻推副牌是表象,背後是鼓勵內部創業,本質是通過“賽馬”篩選出優秀的人才。這個策略巧妙在,既能幫助海底撈尋得新的業務增長點,也能幫助海底撈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團隊。
最後
不過,多品牌發展策略雖是提升品牌抗風險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也容易分散企業的精力。
從長遠的角度來講,對於餐飲巨頭,綜合型餐飲平臺的打法或許也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不管成功與否,全面撒網或許是海底撈當前最好的試錯方法,同時,才能有越多的機會在資本市場收穫更高的估值,但這一切的答案都應當由市場檢驗來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