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鄭重宣告:

本文所述民俗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請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進行深入理性閱讀,切莫誤解。

筆者無意於激發、引導各種不良情緒,更無意於影響、重構讀者朋友們的心理認知。

【序】

祕境布拖,位於中國西南部大涼山腹心地帶。

這一片神奇美麗的土地,如同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崇山峻嶺間;

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彝族同胞,在這片雖貧瘠卻多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頑強地繁衍生息。

這裡的山與山,因白雲而相依;

這裡的壩與壩,因綠水而相融;

這裡的人與人,因質樸而相連;

這裡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

這裡的火把節被譽為東方情人節;

在這裡能領略到大涼山最美的景緻;

在這裡能體驗到彝家天堂最濃郁的風情;

在這裡能品嚐到濃香撲鼻的砣砣肉和清香爽口的酸菜湯……

【一】

解放之前,這裡仍然停滯在奴隸制社會階段。

當時的彝族同胞還保留的一些最古老生活習俗,或多或少的烙著從原始社會脫胎而來的印記。

其中最有特色的恐怕要算砣砣肉與酸菜湯了。

"砣砣肉",顧名思義,就是把肉類砍成一砣砣,然後煮食。

按照彝家的習慣不論是豬、牛、羊肉,還是雞、鵝、鴨肉,最正宗的吃法,都是煮砣砣肉。

肉湯裡放酸菜,煮沸即成"酸菜湯"。

吃砣砣肉,喝酸菜湯,便是一頓豐盛的筵席。

逢年過節,彝寨里宰殺了豬、牛、羊,都要砍成砣砣肉,選一位公正無私的人,把肉按肥瘦優劣平均分成小堆。

這些肉擺在竹蓆上,有多少戶(人)分多少堆、每戶(人)一堆。

這也許與原始社會人們共同狩獵,所獲之物要按照人頭平均分配的遺風有關吧。

倘若有客人在場,那麼就要先分給客人一份,並且,這份的品質要更好些。

因為彝家人甚是好客,有朋光臨,必予熱情款待。

【二】

既然說到了好客,那麼我們不妨暫時忘掉這肉香,去看看煙火繚繞中的禮儀。

客人被迎進屋,主人必定熱情招呼。

畫面就是主人家謙和誠懇,客人倍感親切。

賓主坐定(後文再講座次)之後,主人家先散蘭花煙。

這蘭花煙是彝家人特製的一種土煙,尋常地方是見不到的。

在彝家的文化組成裡,蘭花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彝家的人文習俗,都或多或少與蘭花煙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絡。

這裡還有段多情的故事:

相傳在古時候,在大涼山山麓,有一對痴情戀人;

美麗的姑娘叫蘭花,不幸離世。

小夥子悲傷不已,日夜思念,茶飯不思。

一日,蘭花的墳上長出兩株野草,分別開出了不同顏色的花朵,一株淡黃色,一株淡藍色。

小夥子將黃色花朵採下用火點燃,聞到一股與自然生長的蘭花相同的清香。

他把這清香看成是蘭花姑娘傳遞給他的愛戀資訊,卻又不忍心採擷損傷了藍色花朵,就把黃花采回,切製成絲狀,日日抽吸,吐出心中憂傷,以寄託對蘭花姑娘的思念。

於是,每年仲夏蘭花盛開時,彝家人就把蘭花和葉子甚至是根莖一併採摘,然後放在烈日下曝晒至半乾後收攏堆放捂好;

隔幾天再晒至六七成幹後,連梗帶葉捶軟切細,捂上兩天後再晒乾。

經過幾次曝晒才能使用。

這種制煙方法,世代相傳。

同時,蘭花煙也就逐漸被彝家人視為"子孫煙"。

他們認為這蘭花煙的煙霧是來自天上的雲朵,一吸一吐之間就又回到了天上,這煙霧繚繞不斷等同於子孫也會連綿不斷,是傳宗接代的標誌,象徵著家家戶戶人丁興旺。

於是,每逢喜慶節日,或有客人上門時,都必定會拿出放好的蘭花煙請客人吸一杆。

不論吸不吸菸,都有一份。

若是拒絕,就等於駁了主人家的臉面,也不是很好的兆頭,下次見面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

蘭花煙,名字雖然文雅好聽,但煙氣味道濃重,勁頭十足,一般抽不習慣的會感到頭暈。

客人如果不吸菸或不習慣吸這種刺激性較強的煙,待一會兒可以歸還給主人。

其實,蘭花煙還有另一段傳說,說它起源於諸葛亮征討南蠻,是蜀兵為解決當地瘴氣而吸食引進。

這一傳說,在相關歷史資料裡有所記錄,但並沒有一個最終的論證。

不過,筆者還是更喜歡那段蘭花姑娘的故事。

【三】

彝家人有兩樣東西是最不能缺的,一是這蘭花煙,二便是酒了。

散煙畢,主人就該依次敬酒。

彝家以酒為貴。

"一個人值一匹馬,一匹馬值一瓶酒"。

酒在彝家人的社交活動、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幾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

平民農牧酒、請人幫忙酒、家族內部酒、和睦團結酒、親戚朋友酒、相互問候酒、糾紛調解酒,"德古"長者酒、青年小夥酒、英勇善戰酒、女兒姑娘酒、能工巧手酒、迎賓待客酒,吉祥如意酒……

林林種種、數不勝數。

逢年過節,各家各戶的阿妹子會捧出一罈自家釀的美酒放在門前,插上幾枝錦竹或麥杆,凡從門口路過的人都會被熱情相邀,用竹杆咂吸幾口。

因此,轉轉酒、稈稈酒、壇壇酒已成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徵符號。

在彝家,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

只要斟上一杯酒給他喝,事後哪怕是來不及煮飯給他吃,客人也不會見怪。

俗語道:"臘肉無味,加鹽給客人吃;蕎酒不香,加蜜給客人喝"。

彝家好客,勸酒自然一片真誠。

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

客人若是不懂事兒,堅辭不飲,主人則認為自己怠慢了客人,使客人看不起自己,於是自尊心將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所以主人敬酒時,客人即使不善飲,也應毫不遲疑地接過來抿上一口, 以示對主人家的尊重。

這就足見主人敬酒的份量了。

彝家常常是一碗酒輪流傳遞著喝。

喝後要以左手指橫擦碗沿,然後一隻手遞碗,另一隻手護在前一隻手腕前,以示禮貌。

但不要見面就送,要坐一會兒後,然後說明"禮輕,不成敬意,不好意思拿出來", 這才交給主婦。

【四】

客人進了屋,主人一家方按輩份而入。

就座的方位很講究,正屋火塘上方為客位。

客人左側坐男主人,右側坐女主人,下方坐未成年的孩童。

火塘四周鋪有竹笆,是供席地而坐的。

客人進屋後, 應在主人的引導下較快地坐下來,不可站立遲遲不坐。

請上方坐是主人對客人的最大尊重。

"上方"指的是鍋莊邊的首席位置,這個位置離火塘最近,火烤煙薰,有時燥熱難耐,眼淚直流,甚是難坐。

但"坐上方"的客人卻不得避讓,更不能亂走動,因為這是一個神聖、莊嚴的位置;

世代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是一個崇拜火的民族。

祖祖輩輩崇火、尚火的彝族先民認為火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結,更將火視為光明的象徵;

火塘,是彝家人的靈魂,祖宗神靈的化身;

彝家人對待火塘的態度是非常嚴肅的,火塘的鍋莊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更不能往火塘裡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

"嘎爾"漢譯為鍋莊石,鍋莊與火塘緊密相關。

它也有著各種版本的民間神話傳說;

其一就是認為它是古代彝族英雄阿依迭古的化身。

傳說中阿依迭古死後在三個地方火化,立了三個墳,用三個石頭做標記。

有資格坐鍋莊上方的客人,充滿了光榮感,自豪感。

可謂高高在上,當仁不讓了。

所以即使不好坐,也要堅持坐。

注意,下文所涉及的有些就是清末、民國到解放初期民改前的歷史相關了,切勿混淆。

那時,彝族還在等級社會裡徘徊,民風彪悍,等級森嚴,相對處於一個封閉的國中國狀態。

據涼山奴隸社會博物館的資料介紹,在清末民初時,涼彝社會共分成五個等級,是個橄欖形分佈,兩頭小中間大,符合大多數事情的規律。

這裡就不方便一一介紹了。

這個等級社會最有意思的一個特點,是各等級的政治、社會、經濟地位可以分離。

這是因為展開下文的確繞不過去這些稱謂。

過去,白彝家的主子坐在自己家的上方,但若黑彝來了,白彝必須把剛才坐的位置讓給黑彝坐,即使白彝是位老年人,黑彝尚年輕,也不例外。

當然,土司到黑彝家,黑彝亦必須讓土司坐上方。

只有巫師坐上方,即使見了土司,也可不起立不讓座,穩坐上方。

過彝族年的三天日子裡,可以不講究,以顯示土司、黑彝頭人對下人的寬巨集。

當然,這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了,為了歷史的緣故才講給朋友們聽一聽。

【五】

彝家待客的方式很多。

客人進門,敬酒僅是見面禮;

並且還要不見血,不放歸。

所謂"見血", 就是宰殺家禽家畜。

若宰殺畜禽,最隆重的,用 "四隻腳杆"(豬、牛、羊);

次隆重的用"兩隻腳杆" (雞)。

宰殺之前,必先示客人過目,其意為告訴客人,此乃活蹦亂跳之物也,健壯清潔,非瘟非死,客人儘可放心大膽地享用。

主人家再當著客人的面說幾句客套話,大意是貴客臨門,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只有盡點心意,請各位親朋好友多多包涵。

客人則出於禮貌說:請不要破費,確實不敢當,並欠身,客套地做出阻止的動作。

主人家當然仍按自己的意圖來辦。

是不是也有中止的呢?

有。

那就是有客人與主人的關係十分密切,客人覺得太破費了,會給主人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因而堅決地制止。

但是,請牢記,這種制止要以不傷害主人家的自尊心為前提。

單人做客,這舉動大多也無啥妨礙;

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客人較多的場合,那時,就應尊重別的客人的意思。

不然,別的客人和主人家對你的舉動便會產生疑問,會認為你還有別的意圖。

然而,主人家殺豬殺牛、殺羊殺雞,那就有所講究了。

一方面是由主人家的經濟狀況和負擔能力為條件;

另一方面則是視客人的身份而定。

需要知道的是,只有客人是貴客,主人家身份也高,才有可能殺牛待客。

殺牛款待客人實際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民主改革前,只有土司、黑彝大頭人才有權得到這種禮遇。

若是殺牛款待土司,不僅要殺一頭牛,並且還要再殺一頭豬或一隻騸羊或一頭小豬兒,但無論如何,都必須殺一隻閹雞給土司吃,土司當時並不吃牛肉。

換句話說,為招待土司而殺的牛、羊、豬不過是顯示土司的威風罷了,肉是被眾人分吃了。

土司坐在上方,主人家在土司面前敬一罈酒,黑彝、白彝都要叩拜。

黑彝跪單腿,可著地,也可稍離地些許,視身份而定;

白彝跪雙腿,向土司請安均雙手合十,拜畢,面對土司請安,弓腰退出。

合十禮的梵語原意為"向你鞠躬致意",在行禮時雙掌合在胸前,十指併攏以示虔誠和尊敬。

在場合上,土司本人只吃一口雞肉,以顯示土司的身份至高無尚。

但一定要留一腿牛肉 ,獻給土司帶回去;

牛皮則送給土司隨從中有身份的人。

土司吃雞肉,猶如舉行一場儀式,先把雞打整乾淨,全雞煮熟,用一木質圓托盤盛出。

此盤直徑約60釐米,土漆彩繪,平常藏而不露,非莊重場合不顯示於眾。

盤中還放一把匕首和煮熟的雞肝,雞肝上再擱上一小塊金或銀。

兩人彎著腰,和盤託到土司面前。

此時,隨從要侍候土司用酒洗手,待其淨後,隨從即從盤中取匕首把雞的左翅膀斷下,墊在雞下,再撕下一小塊肉,呈予土司。

土司接過來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待土司嚥下後,其餘的人,方可進餐。

當然,婚喪嫁娶時,所殺牛的含義又有所不同,這時目的才是大宴賓客。

【六】

殺羊與殺牛比較,較為平常,但仍不失隆重。

但是,也非一般客人所能享用,殺騸綿羊為上,綿羊次之,山羊再次之。

事實上並彝家不用刀殺綿羊,而是隨手撿起一根小木棍在羊頸上敲一下,象徵性地表示"殺羊"。

實際操作是將羊角緊握,壓緊羊身,反扭羊頭,斷其頸,窒息而死。

殺山羊就不同了,硬是要動刀,割斷其喉。

故殺騸綿羊或殺山羊,有見血不見血的區別。

煮羊肉時,一種方法是砍成砣砣肉直接煮。

煮熟後撈出拌上鹽和其它佐料,就可以吃了,也就是砣砣羊肉。

另一種方法也是將羊肉砍成小砣砣煮"連湯肉";

與前者所不同的是這種煮法當羊肉將熟時,要用一砣鍋巴鹽放在火裡燒紅,將生羊油盛在器皿中,投入鍋巴鹽,煉好羊油,再投入鍋中。

如此操作,肉味更鮮。

現在少見鍋巴鹽了,但是要做這種羊肉也不難,只需找一個卵石代替鍋巴鹽,風味也是不減。

倘若殺豬,用殺豬刀捅一刀放血。

褪豬毛不是用開水燙,而是用柴草燒。

毛盡之後,洗淨、剖腹、去肚雜,肉亦砍成砣。

但砣砣肉要大些,不少於半斤左右,以顯示主人大方、好客。

肉煮熟之後,先待客人。

殺雞待客的規格不算高。

一般在叔侄、兄弟或常來常往的朋友之間不甚拘於過多的禮節。

名為殺雞,其實並不動刀,而是掐住雞胸脯,活活掐死。

然後火燒褪毛,再洗淨去肚雜;

不論雞大小都砍成十二砣。

腳爪、內臟可給小孩先燒吃;

雞肉煮好後,盡端給客人;

客人吃了一至二砣後,就要端給主人家,一再表示足夠了,吃好了;

然後主人再把雞肉分給小孩和家裡人吃,大家共享。

一隻雞,肉不多。

若客人放開量吃,那麼,其他人就只能喝點湯,或者連湯都喝不到。

所以,客人吃雞肉時,千萬不要忘了旁邊還有人,這樣才不至於引起主人家的反感。

如果吃了三五砣還不住手,那麼,就在主人家面前現了饞相。

值得一提的是, 不論殺牛、羊、豬、雞款待客人,所喝的湯,都是一種湯——酸菜湯。

可見彝家人與酸菜湯的不解之緣。

如果說以上是彝家的正宗大菜,那麼,用仔雞做的湯就要算作下飯小菜了。

做法是將仔雞掐死,火燒褪毛,洗淨去內臟。肉燒熟後,亂刀剁碎。

同時,將辣椒放在火上烤至焦脆搗碎放入,加鹽、花椒麵、蔥、蒜、木姜等佐料與肉拌和,加水衝攪即成。

吃時不分主客,共同就餐。

彝家款待客人,甚是熱情。

但是,主客是不會同時同席進餐的。

所謂席,並沒有桌子和凳子,而是蹲著圍成一圈,客人總是先吃,主人在旁照料。

吃了一砣肉,喝了一口湯,主人都要及時新增,決不會冷淡客人。

但也要同吃雞一樣,不應吃完。

【七】

倘若是殺小豬兒,則較能全面地反映彝族的飲食文化,而且較為福斯化。

首先要選一頭 15——20 斤左右的健壯仔豬;

為什麼要如此界定?

因為重量小了不划算,重量大了卻又不好吃;

殺之放血,並不清洗,直接將小豬兒置於柴火上褪毛,毛盡直烤至皮焦黃,剖腹去內臟、肢解,分成好多小砣砣,然後又放到火裡去燒,燒好之後,掏出來就吃了。

不清洗,據說是因為沒有沾上水的肉更香。

仔豬的頭(至少要留下半邊)、腳、心、腰、腎等可撒鹽少許,置於火塘中烤熟。

燒肉可以先享用 (權當下酒菜,正式吃飯時,不宜喝酒)。

燒肉不僅僅只有這層意思,還有另一番用意,即是先請客人品嚐品嚐。

小豬兒肉則砍成二三兩一砣,置於鐵鍋中,加水剛好淹沒肉塊;

然後用猛火急煮,待水沸泡子散盡,撈出,拌上鹽、辣椒麵、花椒麵、蔥、蒜等佐料,即可食。

故有人開玩笑說:"漢人不,彝人漲不漲(沸);"

意思是漢族吃肉要煮,彝族吃肉只等水沸騰便算熟了。

(很奇怪,文件中可以打出的火+巴,為何網頁無法顯示呢?)

其實煮小豬兒肉,掌握火候十分關鍵。

火候不到不熟,久煮則又失之嫩脆;

火候合適,才能肉味鮮美香酥,十分可口,令人食慾大振。

小豬兒如果在15斤以上,還有一種吃法。

做法與前面提到的"仔雞湯"做法相似。

就是把小豬兒殺後,火燒褪毛、去內臟,將肉砍成小砣,火燒烤至熟。

辣椒一定要烤至焦脆搓碎,再加花椒麵、蔥、蒜等佐料與燒肉拌和,衝入一定量的冷水即成。

就餐的人,用豪豬籤扎肉吃,可謂別有一番風趣。

也不知道當今還有沒有豪豬籤,也許都用竹籤來代替了。

還有一種辣子湯,用料主要是內臟,洗淨燒烤至熟,亂刀剁碎。

辣椒烤得焦脆搓碎,再拌以鹽、花椒麵、蔥、蒜、木姜等佐料衝冷水攪拌即成。

連湯帶水,喝湯吃肉,麻辣俱全,更有一番風味。

奇怪的是"仔雞湯"、"仔豬肉湯"、"辣子湯"都是用冷水攪拌而成,即使從來不喝生水的人,吃了也不會鬧肚子。

究其原因,可能是得益於高山氣溫低,泉清水質極佳之利,加之蔥、蒜有滅菌作用等原因吧。

據說,民主改革以前,黑彝頭人想宰一頭小豬兒吃,必先選出一頭健壯的,以羊奶飼之數日,方肯宰殺。

並且還要留下幾砣,第二天燒烤獨自享用。

客人吃了小豬兒肉後,往往要在別人面前炫耀一番;

他要宣講,某月某日在某家,主人家殺了一頭"大豬"款待自己。

當然,渲染的目的無非在於抬高主人和自己的身價。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殺小豬兒是頗有名氣之舉。

當客人吃飽喝足之後,向主人家告辭時,主人家還要將剛才留下的半邊豬頭作為奉送給客人的禮物(殺羊送一隻前腿或後腿)。

臨行前,主人還要說幾句客氣話。

大意是:各位親朋好友到我家來作客,給我添了光彩,但是我拿不出什麼好東西招待。諸位耍也沒耍好、吃也沒吃好,奉上半邊豬頭(羊腿),以示歉意。

客人不必推辭,接過來,再說幾句吉祥話,大意是:祝主人家大小平安。

這樣,就可以離去了。

有時主人還要附帶贈送一個蕎粑粑。

這半邊豬頭,客人有三種處理辦法:

一是走到半路將它分吃了;

二是一人帶回家中給妻子兒女吃;

三是再轉送給其中一位同路客人。

轉送給誰,誰就要將同伴帶到家中,再殺一頭豬或羊款待大夥兒。

當然,這也是一種榮譽,表示同伴對他的信任和尊敬。

如果你不笑納,那就不尊重同伴了。

按現在的話來講,“友誼的小船翻了”。

【九】

彝家的酸菜湯,不僅僅限於吃肉時用肉湯煮。

平時也以酸菜湯為家常菜,只不過肉東加豬血、木姜更為鮮美,豬血也很鮮嫩可口罷了。

平常煮酸菜湯,先把水燒開,然後投入酸菜,放點鹽或其它佐料即可。

酸菜的做法也很簡單。

彝族家家戶戶都有一隻盛酸菜的木桶。

先將新鮮的青菜、白菜或圓根菜洗乾淨,置於鐵鍋內煮熟,撈出投入木桶內,壓緊澆上"酸水"發酵,一天即成。

"酸水"的做法是取磨了豆腐後的"豆膏水"置於木盔內密閉數日而成。

一旦成了酸水,可以反覆使用。

做好了的酸菜可置於桶內,隨吃隨取,十天半月不變質,十分方便。

這是居家過日子的家常菜,一天也離不了。

如果把鮮酸菜撈出來晾晒乾,便於貯藏,經久不壞。

用時只需少許,味就出來了。

彝族傳統酸菜即可以作美味菜餚,也可以做鮮味可口的調味品或佐料:

如在魚湯里加點彝族酸菜,那味道更是可口;

如果在洋芋里加點彝族酸菜或在米豆里加點彝族酸菜,讓你食慾大增。

"酸菜湯"酸而不澀,清香爽口,有利於增強食慾,所以彝家至今仍然喜歡喝酸菜湯。

彝族朋友喜歡喝酸菜湯,也許是因為布拖山高,氣溫低,主產糧食作物是洋芋、玉米、蕎子、燕麥。

他們常年以這些糧食為主食,喝酸菜湯清香爽口,消飽脹,有利於消化,可能這是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酸菜湯還有兩個妙用。

一是減肥, 彝族向胞,絕少見肥胖者。

二是醒酒,若喝醉了,煮一碗酸菜湯喝了,效果甚佳。

另外,酸水還可以用來"點"豆腐。

可能在大多數人印象裡,黑彝是奴隸主貴族,一言九鼎,豪華富有,僕妾成群;而白彝是奴隸,被統治階層,卑弱貧窮。

其實並不都是那麼回事。

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隸,而是平民,或者叫自由民,他們佔涼彝人口的一半。

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窮,事實上有的白彝很富,擁有大量土地財產,甚至還有奴隸,所以也是奴隸主。

第三,涼山彝族社會有五個等級,並不只有黑彝和白彝這一對歡喜冤家。

再有的就是:

彝家人也不是一味強調吸菸有益的。

在彝族的訓世詩《瑪本特依》中就有"一戶人家要富裕,使用三把鋤頭;一戶人家要貧困,擁有三個菸袋"的告誡;

這裡雖說暗指舊社會的鴉片煙,但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對抽吸蘭花煙的認識,這也是一種社會文明和健康意識進步的表現。

還有的就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的人。

講究喝酒時"喝一碗價值一塊金子,喝兩碗還值一塊銀子,喝了三碗喝醉的人,連一條狗都不如";

所以喝酒要有酒德,保持形象,適可而止。

70年前,涼山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

受制於歷史、交通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自然風光旖旎的布拖,一直難以擺脫貧困的陰影。

但是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彝族這個偉大的民族舉著火把一路走來。

火把節被稱為"東方狂歡節"、"中國民族風情第一節"。

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程序中,彝族先民創造了語言文字(彝文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天文曆法(十月太陽曆)、詩賦歌舞("訓世之書"《瑪牧特依》、"創世之書"《勒俄特依》)、服飾漆器等文化瑰寶;

這些成就,無不閃耀著這個古老民族的偉大智慧。

本文結束之前,筆者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彝族的族名由來。

以前是蠻夷的"夷",一人一把弓;

是偉人毛澤東親自改"夷"為"彝"。

彝的本意是"鼎",拆解開來看,可以理解為上面是房子,房裡有米有絲,有吃有穿;

這一改變,寄託著偉人對這個民族擺脫貧困過上美好生活的美好祝願。

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闊步奔小康。

布拖的鉅變,百聞不如一見,何妨去看看?

囉裡囉嗦地寫下許多,但願無形中能為涼山中的彝族同胞們盡了綿薄之力。

最新評論
  • 1 #

    彝族敬酒與南韓有點類似。南韓大田他們敬酒拿自己的酒杯左手達右手敬客人酒。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懶人必備的家常燜飯,秋天最適合吃,太過癮,一口氣吃光2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