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扶風臊子面,悠悠西府情

我的家鄉扶風縣,不僅有名勝古蹟法門寺聞名世界,更有扶風美食臊子面名揚四海。

扶風臊子面,古時候叫“蛟”湯麵,相傳在西周初期,在渭河一帶有一蛟龍危害四方鄉鄰,周文王摔眾臣斬掉惡龍,用蛟龍肉和麵,並熬製一鍋肉湯澆面和百姓一起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麵集體食之。後來擴充套件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種臊子面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在流傳中得到了發展。另外還有一種叫法:“嫂子面”,西周時期扶風法門寺鎮有一男孩,家境貧寒,父母早逝,是家裡的嫂子撫養他長大,這個男孩刻苦讀書,後進京趕考,臨行前嫂子為他做了一碗麵,後來男孩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沿路府縣接待食物雖然豐盛,他卻食同嚼蠟,回家後,當他吃到嫂子做的面時,激動地說,這就是他想吃“嫂子面”這種“嫂子面”代代流傳一直至今。

扶風縣地處渭北高原,盛產小麥。巍巍秦嶺滔滔渭水,肥沃的黃土地哺育了歷史悠久的冬小麥。所以也在此衍生了扶風臊子面。成為扶風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更成了西府地區的特色名吃。

西府地區主要以麵食為主,種類繁多,但臊子面以其獨特美味成為人們的最愛。扶風和岐山相鄰,所以臊子面也分扶風臊子面和岐山臊子面,區別在於扶風臊子面不放辣子,是清香型口味,而岐山臊子面以辣為主。屬於酸辣味道。扶風臊子面漂菜放豆腐絲和蔥花,而岐山臊子面漂菜則是蒜苗和雞蛋花。

正宗的扶風臊子面是由小麥麵粉手擀成的細麵條,豬肉燣的臊子,黃花木耳做的低湯,以及油炸豆腐,蔥花做的漂菜烹製而成。扶風臊子面有三大特點。一是麵條:薄,筋,光。薄是指擀好的麵條薄如紙張,筋是吃到嘴裡有嚼勁,光是麵條光滑直吸溜。二是做法:煎,希,汪。煎是指湯要燒得滾燙暖心,希是指面少湯多入味,汪是指臊子油多漂菜多色澤鮮豔。三是味道:酸,鮮,香。酸是指調的湯醋要出頭,鮮是指用生薑熗的湯味道很鮮,香是指臊子的香味濃郁。

臊子面好吃,其製作工序也比較複雜。首先臊子要選用肥瘦適中的五花肉切成手指大小的方丁,加入生薑,鹽,大料,醬油和醋小火烹製而成。麵條要用冬小麥麵粉和麵,反覆柔光後放置半小時,等面醒好後擀成很薄的面片,再切成細條。底菜是用優質的天然木耳和黃花泡發後洗淨切段,再加佐料炒熟。漂菜必須選用老豆腐,切成薄片,待油溫升高到八成時下豆腐,兩面炸至金黃色撈出切成細絲。再配上切好的蔥花。臊子面的湯是最關鍵的,它是臊子面的靈魂。“湯要香,不離姜”生薑必須有。調湯最重要的是食醋,必須使用農家自己釀造的糧食醋,才能調出香味濃郁的臊子麵湯。湯調好後依次加入臊子,底菜,最後灑上漂菜。待水開後下入麵條,大火煮沸兩開後撈出,涼水過面。碗裡撈上一筷頭,澆上調製好的臊子麵湯,美味可口的臊子面就做好了,色味俱全。還沒吃到嘴裡,單是那濃郁的臊子香味就饞的人直流口水了。

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歡吃臊子面,並寫下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臊子面在西府地區口碑極高。扶風人熱情好客,家裡來了客人,臊子面是必須的。為了招待好客人,每次做臊子面,面都撈的特別少,僅有一筷頭面,而湯又澆的多,這樣面才有味道,吃起來才香。男人口大,可以一口吃一碗,所以也叫“一口香”,女人和小孩也只需要兩三口就能吃完一碗麵。主人家一邊端面一邊還不停問道:“醋嘗著麼?”“一碗就一口面,多吃幾碗”主人做的精心,客人吃的酣暢,即使吃飽了,再多加兩三碗也不成問題。

關於臊子面,還有一段開心的記憶,那是在二零零五年,我當時在法門寺景區做導遊,接待了五位來自美國的遊客,參觀完景點後,帶隊的翻譯問我扶風有什麼特色小吃,我毫不猶豫推薦了扶風一口香臊子面,經他同意後帶他們一行六人去美陽民俗村吃扶風臊子面,幾位美國遊客把一大桌面吃完,連湯也全部喝掉。還豎起大拇指不停誇讚:very good、very well 1、very good !並對帶隊翻譯說:我要向我的家人和朋友介紹扶風一口香臊子面。讓他們來中國一定要來扶風法門寺吃這種好吃的麵條。他們邊說邊比劃著,惹得大家都笑起來。

扶風臊子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婚喪嫁娶,小孩滿月,老人過壽,都是必不可少。菜做的再好,如果沒有臊子面,那就等於沒有吃飯。所以,但凡有過事的主人家,會特別叮囑廚師,菜品可以一般,但臊子面必須做好。所以廚師會使出看家本領為客人做出美味的臊子面,客人也一定能吃上三四十碗,甚至更多,美美的過一回臊子面的癮。

生於扶風,長於扶風,所以臊子面也是我的最愛。小時候,家裡生活清貧。記憶裡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一頓臊子面,平日裡嘴饞的我總是惦記著那酸香可口的臊子面。每逢村裡哪家過事,總會纏著父母帶上我,只為吃上幾碗臊子面。後來生活好了,母親也會經常給我做臊子面吃,感覺母親做的臊子面是天下最好吃的面,永遠也吃不夠。長大後我也學會了做臊子面,現在只要在外地的孩子回家,我一定會給他們做臊子面吃,而且孩子們都說我做的臊子面最好吃。這或許是對家鄉和親人的牽掛吧!

歲月悠悠去,民俗代代傳。扶風臊子面歷經數年,經久不衰,源源流長,是關中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根植於西府人民生活中的一種絕佳美味,已成為扶風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作者簡介

周小玲,筆名:葉墜無聲。陝西扶風人。供職於寶雞電信扶風分公司。扶風縣作協會員,金臺區作協會員。喜歡以文字記錄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曾有詩歌,散文在“一線作家”“長安文苑”“中國鄉間美文”“周原文藝”等網路平臺發表。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在家就能做的韓式調味炸雞,超級簡單20塊錢吃到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