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農曆的七月初七,是傳說的牛郎和織女,跨過銀河相會的日子。“七”在古時又有反覆歸來的意思。“七夕”原本是古代曆法的天文點,後來演變成歲時節俗,最終演變成今天的“情人節”。那您知道,浪漫的古人在“七夕”這天都會做什麼嗎?
“七夕”的重頭戲是在女子身上的。傳說中的織女非常的巧,做的衣服如同光鮮亮麗的“天衣”。百姓為了能得到一雙像織女一樣非常巧的手,便會在“七夕”這天晚上,手拿絲對著月光穿針引線,誰先穿過去誰就“巧”了,故得名“得巧”。據說在當時,唐玄宗在宮內還要舉行“得巧”比賽,同時還有音樂演奏,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足以可見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祈求。
女子“得巧”比賽,那男子幹什麼呢?相傳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掌考運,在古時中狀元時稱之為“一舉奪魁”。所以在七月初七這天晚上,想要考取功名的男子都要祭拜魁星,以此來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在清朝時期,還有男子買青蛙來放生,祝賀魁星爺的生辰。種種表明,這是一種精神寄託。
除了“得巧”,“祭拜魁星”之外,還有什麼習俗呢?在古時,有“七月七,曬棉衣”的習俗。所謂的“曬棉衣”起源於漢代,除了“曬棉衣”之外,還有曬書的習俗。在宋朝,“七夕”還有點荷燈的習俗,節日氛圍很濃。那麼,七夕吃什麼呢?老祖宗講究“吃2食,做2事”,遵循傳統,日子越過越順!
①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款式有很多,是七夕節傳統的甜點和祭品。七夕晚上,人們會把提前準備好的“巧果”端到院子裡,再配上時令的瓜果,全家人圍坐,一邊看星星,一邊品嚐巧果。
②酥糖,在我國很多地方的糕點鋪,有七夕製作酥糖的習俗。所謂的酥糖,就是代表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又被古人稱之為“送巧人”。百姓認為,“七夕”吃酥糖,會使人變得心靈手巧。
除了以上兩種甜點之外,在山東鄆城,曹縣等地還有吃餃子的習俗;膠東人吃雲面;老南京人有吃江米條的習俗;浙江金華地區有吃雞的習俗;廣州地區吃綠豆芽;還有不少地區吃五子(花生,瓜子,榛子,桂圓,紅棗),巧芽面……除了這些吃食之外,還有兩件事要做!
①種“五生盆”,供養好姻緣,一般來說這幾天就要準備了,先把綠豆,紅豆,小麥等五穀,用清水浸泡在盆中,待其長出嫩芽就是“五生盆”了。七夕這天把它拿到陽臺上,供養牽牛星。在古人眼中這屬於供養自己的姻緣,隨著小小芽苗的生長,表示著所屬心願會生根,發芽,結果。
②“夜觀星”,“七夕”最早的來源是跟星宿有關,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作魁星,又稱“魁首”。後來因為科舉制度的原因,中的狀元叫作“一舉奪魁”,所以古人又把“七夕節”叫作“魁星節”。單身的女孩這天要拜銀河,據說這樣能收穫至死不渝的愛情。“七夕”屬於忌日,適合做一些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