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研讀:古羅馬的宗教是怎樣的?今天咱們就來談談這問題。
古羅馬眾神的本質
這裡我們並非要詳細研究古羅馬諸神,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古羅馬人對神特有的盲目崇拜和熱情追隨具有重大意義。古羅馬神話同古希臘神話一樣,其本質都是對現實社會的抽象化和人格化的反映:最初古希臘和古羅馬神祇的形象表現為一些自然現象或是人的構想,並且對所有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來說,任何神都是以凡人的形象出現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們對神的認識一開始便有男女性別之分,他們在與神的對話時往往會說“無論你是男神還是女神,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深信決不能喊出自己公社保護神的名字,害怕一旦敵人聽到了便會學著叫他的名字,將他誘開。
瑪爾斯作為意大利最古老和最富有民族色彩的神祇形象,人們對他的認識尤其體現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但抽象化是所有宗教的本質,如果它只是從其他角度而非抽象化上不斷延伸,獲得更豐富的內涵,並一步步探索事物的本質,那麼,古羅馬人對信仰的認識和領悟將永遠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在古希臘,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動機都能迅速發散,演變成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和思想。相比之下,古羅馬的基本思想仍停滯不前,思維僵化暴露無遺。阿波羅用神像的光暈美化世俗道德,狄俄尼索斯握有葡萄酒神性沉醉的力量,對冥神的崇拜意義深遠,充滿神秘,而古羅馬宗教與這些毫無相似之處。
事實上,古羅馬宗教中也有“惡神”,還有幽靈和鬼魂,以及管理濁氣、熱病、疫病甚至盜竊的神。可是,它不能激發人們內心對神秘力量的敬畏,並且完全不去理會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無法領悟和邪惡的東西,而如果一個宗教想融入所有人心中,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古羅馬宗教裡,除城神和家神的名字外,幾乎沒有一丁點神秘可言。而且,每個古羅馬人都清楚眾神的本質。古羅馬神學設法為每一重要的現象和特徵作出相應的解釋,冠以神學術語,並進行系統分類。最初,人們依此區分世人和萬物,從而奠定了國際私法的基礎。這樣一來,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祈求某個神祇或某類神祇,為平民指出一條恰當的祈神方法。這些概念都是外在抽象化的產物,極為質樸,時而可敬,時而可笑,古羅馬神學本質上也是這樣產生的。
古羅馬最古老、最神聖的神祇起源於撒種(saeturnus)、耕作(Ops)、土地(tellus)以及界石(terminus)等概念。在古羅馬諸神的形象中,也許就數那雙頭的雅努斯最為奇特,人們出於崇拜還為他設計了富有意大利獨特風格的雕像。在他身上還能看到古羅馬宗教那種特有的嚴謹態度,在每一行動開始之前,人們都得呼喚“開幕之神”。最重要的是,人們深信古羅馬諸神之間必然相互關聯,就像古希臘神話中更為人格化的神祇必須各自獨立一樣。在古羅馬所有神祇中,人們內心深處最依賴掌管家庭和倉庫的守護神,在公共祭祀活動中人們信奉維斯塔和佩納特,在家庭祭祀中人們信奉森林和農業之神西爾瓦納,更準確地說是家神拉司或拉爾,各家定期在吃飯時與他們分享美食,甚至在老加圖時期(公元前234—前149年),家裡的父親回家第一件事便是祭拜家神。
但在諸神的排序上,家神和農神卻位列最末。信奉神靈的人最依賴的,不是那些最寬泛籠統的抽象概念,而是那些最簡單獨特的抽象概念,而任何一個追求理想化發展的宗教都存在後者這種概念。古羅馬宗教忽視理想因素,追求實用功利,這一點從上述那些固定節慶日的說明中便可以清楚發現。古羅馬人滿懷期待,認為只要自己耕田種地、飼養牛羊、航海經商,諸神便能為他們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誠信之神、機遇幸運之神、買賣之神都源於人們的日常交易活動,儘管他們在古時節慶日名錄中不見蹤影,卻受到各地古羅馬人的喜愛崇拜。古羅馬人骨子裡太過節儉、喜好買賣投機,以至於在眾神世界裡找不到完全對應的形象。
神祇
古羅馬人很少提及靈魂世界。人死了之後,他們的靈魂——善靈不願離去,像影子一樣盤旋在墳墓上方,吃飲生人的祭品。他們長眠地下,與活著的人和天上的神祇從此永隔。古希臘人的英雄崇拜對古羅馬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傳說羅慕路斯國王死後變成了奎裡努斯神,可想而知創建古羅馬城的神話出現得有多晚,故事情節有多拙劣。努馬雖然是古羅馬傳統中第一個備受尊敬的名字,但與古希臘提修斯不同的是,他本身從未享受過身為古羅馬神的光榮。
祭司
古羅馬最古老的祭司團體都與戰神瑪爾斯有關,特別是那些城邦內終身任職的祭司和十二人舞蹈團,前者因獻燔祭而被稱為“戰神的點火佃”,後者全由青年男子組成,每年三月表演戰舞,配以器樂,紀念戰神。丘地公社和古羅馬公社合併後,誕生了新的古羅馬戰神化身,又為戰神增設了一位祭司“奎裡努斯點火佃(the-flamen Quirinalis)”和一位領舞,即“舞蹈祭司科里尼(the-saliicollini)”。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公開的祭祀活動,其中一些可能比古羅馬城的創建更加久遠。為了這些祭祀活動,人們會指派祭司,如卡門提斯神、武爾加努神、港口神和河神的祭司,或者委託某一團體或氏族代表大家獻祭。
十二人的田夫團可能就是這樣一種團體,他們在5月祈求“創造女神”保佑莊稼豐收。這個團體在當時的地位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們隨後確實在王政時期備受重視。這類團體還包括替提兄弟團(the Titian brother hood)和三十人“地區點火佃”(“curial kindlers”),前者的職責在於維護對古羅馬薩賓族的特殊崇拜,後者負責照看三十個地區的爐灶。牧神節定在每年2月舉行慶典,以紀念法烏努斯神,人們在這天祈求狼神保護牛羊。
參與祭祀的有昆克提族人和法比人,一直到原丘地居民被接納了之後,他們才有了聯繫。牧神節是一個真正屬於牧羊人的狂歡節,人們在這天會扮狼裸身跳躍,腰間束著山羊皮,手執一根皮鞭,見誰抽誰。同樣地,公社也可以考慮派代表參加其他氏族的祭祀活動。在這些最古老的祭祀活動基礎上,古羅馬人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宗教儀式,最重要的當屬與新古羅馬城相關的祭祀活動。古羅馬城合併後不久便大肆建造城垣和堡壘,整個過程無異於重建。在古羅馬,最偉大的神祇約維斯來自卡皮托爾山,他是全古羅馬人民的守護神,在諸神世界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自此,該神的祭司與戰神瑪爾斯的兩位祭司一同組成神聖的三位一體大祭司團。也就在那時,人們開始崇拜新的羅馬灶神維斯塔和與之同源的全羅馬的家神。六位貞女祭司儼然是全羅馬人的女兒,除了舉辦祭祀活動,她們還需守護聖火不讓其熄滅,這不僅為公民階層樹立了榜樣,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預兆。這種部分公開在家舉行的祭祀活動在古羅馬最為神聖,正因為如此,它也成為基督教最後一個取締的異教活動。狄安娜所處的阿文廷山代表了拉丁聯盟,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她沒有自己的專職祭司。
而對於其他眾多神祇,整個羅馬也逐漸習慣了依照一般節慶日舉行活動,或委派專職祭司代表舉行祭典以表達敬意。在特殊情況下,如遇上花神弗洛拉和果樹女神波莫娜的節日,人們也特別安排了點火佃,最終點火佃的人數定為15人。但其中有三位點火佃有所區別,他們從始至終都只能從年長的公民中選出,就像過去帕拉廷和奎裡努斯的舞蹈祭司的地位一直高於其他祭祀團體一樣。
凡是古羅馬諸神的節日,國家會指定祭司團體或神職人員定期舉行必要的儀式,祭祀的費用預計相當可觀,一部分交由特定寺廟籌集,另一部分用罰金支付。毋庸置疑的是,其他拉丁民族,甚至薩貝利民族的公共祭祀活動在本質上都具有相似的特點,這是不容置疑的。無論如何,點火佃、舞蹈祭司、牧神和維斯塔貞女祭司都不是古羅馬特有的產物,他們在各個拉丁民族中都能見到。至少前三類在同類民族中已經形成,其設定也與羅馬當地有所不同。最終,正如國家對諸神節慶日的安排那樣,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家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不但可以向神敬獻祭品,還能修建固定祭祀場所或推選神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