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小時候生病吃藥,每一回都要被大人哄半天,實在不行,就給塊糖,或是答應個條件,比如買個玩具啥的。後來上學,老師獎勵學生的方式,起初是小紅花,後來是筆記本。再後來我寫小說,記得有一次一位編輯對我說:“如今的讀者沒耐性,要是寫到第三段還沒進入情節,要是寫到第三頁還看不到愛情戲碼或是跟情感有關的事兒,人家就不看了。”於是我明白了,在文藝作品裡,愛情戲碼就代表了喜聞樂見,膾炙人口,雅俗共賞。

我有個編劇朋友,甭管什麼題材,只要到他手裡都要加入愛情橋段,而且在他編劇的作品裡,失戀或愛而不得的結局,佔到了百分之八十。為啥?據說是為迎合觀眾心理。有情人終成眷屬固然不錯,但失戀與愛而不得卻會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我對編劇心理學瞭解不多,但我知道最早的評書藝人,多半文化程度不高,講的“書”皆是經口耳相傳而來,有藍本,但會根據觀眾、聽眾的需求隨時“修改”“加戲”,倘若來聽書的女性居多,那麼被加的一定是“愛情戲碼”。

《水滸傳》裡的女性人物就那麼幾位,潘金蓮、潘巧雲都涉淫邪,也就剩下扈三娘與顧大嫂了。有文藝作品專門演繹了矮腳虎王英與扈三孃的愛情。戲中宋江把扈三娘許配給王英,當時扈三孃的家人都已喪命,她除了待在梁山,也沒地方可去,再加上失去親人的痛苦,使她急需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而王英正好是那個最合適的男人,他對扈三娘婚前是愛,婚後是寵愛,二人恩愛有加。徵方臘時,王英戰死,扈三娘為夫報仇,不幸被鄭彪拋出的石彈擊中,追隨夫君而去。

《三國演義》原本是男人的表演舞臺,但裡面有限的幾個女性都沒閒著,有關貂蟬與董卓、呂布的三角關係,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與劉備的愛情,就連趙雲都險些與桂陽太守趙範的嫂子樊氏發生牽葛。換句話說,一部戲,倘使裡面沒有愛情戲碼穿針引線,就像菜餚裡少放了最重要的一味調料,少了好幾層的滋味。

中國古代朝代更迭,從來都充滿了血雨腥風、爾虞我詐,但所有的政治、權謀、大歷史,都會被一些文藝作品消解,變成了很多人喜聞樂見的愛情戲碼。而在這些愛情戲碼中,有感天動地令人唏噓不已的,也有因愛誤國而丟掉江山的。比如《封神演義》里人物眾多,許多人記住的卻還是妲己跟商紂王的那點事兒,雖說原著裡將女人汙為紅顏禍水,但在電視劇《封神榜》裡,紂王與妲己彷彿是真心相愛,妲己倒像是紅顏薄命。

當年說李隆基因愛楊貴妃而誤國,其中重要一條證據便是楊貴妃愛吃荔枝,為了楊貴妃這一愛好,不惜每天八百里快馬加急往長安運送新鮮荔枝。可實際上呢?在唐朝初年,嶺南就已給朝廷運送荔枝了,早已是慣例。為何偏楊貴妃愛吃就成了罪狀?這自然與唐代詩人們對楊貴妃的厭惡有關。說楊貴妃吃荔枝誤國,實則是想說紅顏禍水。而且後來的考古發現,唐代時四川盆地便產荔枝,杜甫與蔡襄也都認為荔枝是從四川運來的,並非嶺南。

我曾在現場看過孟京輝導演的舞臺劇《愛在歇斯底里時》。這部劇改編自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卻是完全顛覆性的改變——人性和慾望都改變了原劇走向,備受矚目的男神對女主死心塌地,高高在上的女王對男主俯首帖耳。是神秘的魔法?還是新型的科技?讓所有人都歇斯底里地表達愛意,丟掉原有的尊嚴和矜持,只為了去大膽示愛。熱鬧,燃爆,笑爆,腦洞大,先CITY兒十足是這部劇的特點。而且小劇場座位無死角,互動容易,情緒同頻。但我當時想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藝術作品裡的愛情戲碼如此大膽熱烈,但現實生活中的愛情戲碼為何相形見絀呢?

沒有時間戀愛抑或不好意思相互走近的青年男女,依舊把他們的戀愛主動權交給自己的長輩。長輩們也樂此不疲,他們像給自己找對象一樣,在公園的“相親市場”仔細推敲著別人亮出來的牌子上列出的條件:年齡身高長相,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是否有車有房,工資收入多少,而所有這些條件卻都不包含男女雙方之間是否能相互來電,能產生愛情。

外在以及物質條件對於愛情來說的確重要,門當戶對也有利於婚姻。可是,放眼所有經典的文藝作品,哪一部上演的不是“沒有道理的愛情”?不是無比動人,讓人唏噓,或沒有結果或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戲碼?這說明什麼?說明在所有人內心深處,都希望這世上有更多因愛情而走到一起的婚姻,都希望還有一種感情沒有被金錢和世俗所玷汙!

11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民間故事:大官想吃鮮羊肝,卻被閻王責問,一個舉動復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