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炒菜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而且炒菜本身不難學,炒出來的菜還有滋味,為什麼西方人不炒菜呢?
首先炒菜其實是食物不匱乏的情況下才有的,吃菜擇菜,吃雞去內臟等等,而古代西方的食物匱乏,為了保證所需要的熱量,所以就要更好的節約食材,中國的古人反而不用著急,在閒暇之餘研究出結果炒菜的做法,為了吃著更香。久而久之,中國人炒菜,外國人不炒的情況就發生了。
還有的人認為,炒菜離不開植物油,而西方多是橄欖油,橄欖油是不適合炒菜的,沸點低,煙味大,還容易有特殊的氣味。
國外歷史上的中國,沒有炒菜
而且從歷史上來看,東西方的文明交流還是比較密集的,比如說我們炒菜經常會用到的胡蘿蔔、胡椒、土豆、洋蔥、大蔥、茄子、豆角等等都是從國外引進來的,但是國內的炒菜卻沒有走向世界,甚至在很多記載中國風土人情的文獻裡面,也沒有記載中國是有炒菜的。
13世紀初,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回國之後記載,成吉思汗曾經頒佈詔令,除了糞便之外,已經被宰殺了的牲畜身上的任何東西都不允許扔掉,也就是說整隻牛身上除了牛糞,都能吃或者能用。
在1508年左右,葡萄牙一位特使記錄了中國商人的飲食。“桌上就擺滿了許多菜餚,有雞、鴨子、烤豬肉和熟豬肉,用蜂蜜和糖做的圓麵糰……他們的食量很大,經常喝酒,但每次都喝得不多。菜裡放了許多佐料,配上糖蒜,吃飯用筷子”。
以後門多薩在《大中華帝國史》中說“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吃客,他們吃蛙、狗、貓、蛇及其他‘髒肉’,並視之為美味”,也未提炒菜。此外,在馬可波羅遊記裡面,也沒投提到過炒菜。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居住了20多年,留下大量準確的記錄,卻也沒提炒菜。一方面可能是當時植物油昂貴,普通人較少炒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利瑪竇敵視口腹之慾,他曾多次推行素食。
國外誤會中國菜不乾淨
明清時期,中西方的交流開始頻繁,但是兩方的身份位置卻開始發生了變化。歐洲發展迅速,把對待中國的感情由崇拜演化到了鄙夷。
在1748年的《環球航行記》裡面,稱中國沿海商販將塞滿砂礫的雞鴨和注水豬肉賣給英國船員,且很多中國船跟著“百夫長”號,只為撿船員扔掉的死豬肉,以再次倒賣。此書震驚歐洲,孟德斯鳩、盧梭都曾提到過它,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也說,中國已“停滯”,人民靠撿死貓或死犬過活。
這些文章都讓中國食物在世界上口碑變得特別差,甚至在很多漫畫裡面都有嘲諷中國餐館不乾淨的情況,這種的情況下,人們自然對炒菜失去了興趣。
不過義大利、法國都是有炒菜的,雖然並不像中國這種爆炒,更像燉炒的感覺……
西方炒菜少,核心因素是在歷史多數時間,生產力特別落後,沒鐵、沒足夠的燃料,只能搞慢燉、烤這些原始社會形態的專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