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李世民吃過連聲說好,乾隆吃後還寫了一首詩,河間小吃你知多少?

(中國小吃百佳縣市之13——河間市)

河間

河間府署

河間市,古稱河澗、瀛洲,河北省轄縣級市,由滄州市代管。

河間市地處華北平原,處於中華沒做早期以黃河文明中心的地帶。河間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素有“京南第一府”美稱,成為古代北方軍事、經濟、文化重鎮。河間歷史豐厚,人文薈萃。

河間既是《毛詩》的發祥地,又是《詩經》文化的傳授研究之處。一代又一代的《詩經》學者為《詩經》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詩經》十五國風是先秦口頭文學的經典代表之一。初傳《詩》多家,魯、齊、韓三家《詩》失傳,只有《毛詩》一家傳下來。

毛詩由毛亨、毛萇叔侄二人傳於世間,其發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間市。秦始皇焚書坑儒,諸家經典多遭焚燬,荀子的弟子毛亨來到河間國武垣縣(即現在的河間市)隱居。他在整理古文《詩經》的基礎上,開始作《詩經詁訓傳》。在《詩經》傳播的同時,河間出現了歌詩。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人,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永和初任河間相作,《四愁詩》等,今傳有《張河間集》。

張郃(?—231),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展子虔《春遊圖》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傑出畫家。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

劉長卿(709—786),字文房,河間人。有《劉隨州詩集》。

劉完素(約1110—1200),字守真,自號通玄處士,河間劉守人,世稱“劉河間”。金代醫學家,溫病學派奠基人,撰有《素問玄機原病式》,《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等十餘部著作。

紀昀(1724—1805),字曉嵐,號春帆,又號觀弈道人,河間府(今滄縣崔爾莊)人,世稱“紀河間”。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閱微草堂筆記》等,有《紀文達公遣集》存世。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甫,河間人,北洋軍閥主要將領。1916年10月國會選舉為中華民國副總統,後代理大總統

河間光明戲院

河間市地處廣闊的華北平原中部。古代曾為河間國,漢代封河間王,是為諸侯,後又設府,地處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後,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傳道路的寬度為“十八弓”。成為南北通衢大路,俗稱京南第一府。

河間市詩經村

因此,南北風味的各種飲食文化均在這裡有所發展,尤其是清末時期,宮內太監,多出於河間一帶,清朝沒落,宮中烹飪高手御膳房太監回到家鄉,流於民間,靠手藝吃飯。因此有話流傳說:“要吃飯,河間轉”。

渤海驢

產於河北河間。其頭大而長;頸肌發達,甲高長適中,背腰結合良好,背略長,稍凹,但肌肉豐滿;十字部高而寬廣,肩短而峻立,肌肉附著良好;膝粗大,輪廓明顯,肌腱分明,有彈性,管較長;蹄形端正而堅定,蹄踵較高;肢勢正直,役略短但寬厚,肌肉結實豐滿。河北附近正宗驢肉火燒店的驢肉都來自於河間,加上店老闆祖傳的烹製手藝,煮出來的驢肉色澤紅潤、鮮嫩可口。在驢肉的各種吃飯中,數驢肉火燒最為常見,而在驢肉火燒中,數河間的驢肉火燒為上品。河間府在古代就是水草豐美之地,出產的驢肉也格外鮮美。

天生的好驢肉,再加上京城御廚工藝的打造,終於有了聞名古今的美食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製作技藝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各地商賈雲集於此,推動了河間“餐飲業”的發展。各家飯店為招攬食客,掌櫃的精心經營,師傅們各顯神通,競相施展廚技,當年在河間及周邊縣市流傳著“要吃飯,河間轉”的美譽。隨著時光的流失,河間市內眾多飯莊大都封灶熄火,灰飛煙滅了,唯獨河間“驢肉火燒”長盛不衰。

李世民

河間驢肉火燒為長方形,外皮金黃酥脆,內層鬆軟。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來到河間,一書生“殺驢煮秫”招待李世民,他吃後連說“好吃好吃”。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河間,在農家吃飯,主人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夾到層次鬆軟的火燒裡,乾隆吃後連連稱讚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驢肉大火爐”,乾隆甚喜即興賦詩一首:“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擀麵似紙張。做出火燒夾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

乾隆

至清宣統三年,皇宮內專做驢肉火燒的河間籍御廚小德張逃出紫禁城,回到老家開店經營驢肉火燒謀生,取店名為“萬貫”。後小德張去世,將讓面交給他的夥計張實誠經營,張實誠老後又把店傳給了徒弟張子華。2006年3月,張子華之孫張海濤接手經營萬貫驢肉火燒店。一代代的萬貫人,勤勤懇懇將小店經營下來。

萬貫驢肉火燒,從驢的品種選擇、宰殺,驢肉的處理、驢肉的煮制、麵粉的選用、和麵的技巧、面劑的擀制,香燜的製作、湯汁的調製無不精益求精。在製作過程中,一個人要熟練的把十六七斤麵粉擀片、抹油、抻條、卷條、揪劑、兩面包皮、烙制、烘烤、出鍋、加肉,一次可做出一百多個火燒。

驢肉火燒是河間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華北地區餐飲界所追捧、效仿的目標,對區域範圍內飲食文化影響重大。“民以食為天”,驢肉火燒不但滿足了人們“食”的需求,同時,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傳統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積極發掘驢肉火燒飲食文化,對於提高河間乃至華北地區餐飲業服務水平,推動全民飲食文化水平提高將產生重大促進作用。

受現實現象影響,人們對飲食有了多元化的需求,萬貫驢肉火燒也面臨較大挑戰,雖一直秉承“繼承傳統、精益求精、促健先行”十二字理念,但要想把“驢肉火燒”紅旗扛到底,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驢肉火燒

俗稱“大火燒夾肉”,為河間的傳統名吃。用小麥粉與水和成面,面軟硬適度,墊油後做成手掌大小的麵餅,先在平鍋中擦油烙制,待熟後微烤,使其外焦裡嫩,吃時中間夾以特別烹製的驢肉和燜子,吃起來香脆可口。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驢肉肉質紅嫩、口感勁道,比牛肉的纖維要細,口感更好,沒有豬肉的肥膩,也沒有羊肉的羶味,所以說驢肉是走獸肉的上品的確不為過。

驢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餘,大食驢肉,最後竟吃紅了眼,竟將代步的驢也殺來食之。   

新中國成立後,因保護耕畜,驢不能隨便殺了,只好摻上豬肉。又獨創出用驢油與澱粉加上各種藥材熬製成的燜子,文革時期,又因割資本主義尾巴。河間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就全部停了下來。   

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大發展。火燒驢肉就又活躍了起來,其烹製技術有了更高的發展,從面料的配製,麵餅的成型及火候,驢肉的老湯熬製,甚至驢肉的切工等都有更深更細的研究,即便是簡單的一道燜子的做法,就集聚了新老一輩多少年的經驗與手藝,成為非河間莫有的不外秘傳。

其代表就是萬貫驢肉火燒老店了,經過多年的改良,發展,萬貫驢肉火燒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兩個自主品牌“百年萬貫”和”功夫驢“的正規化公司。把“大火燒夾驢肉”這一傳統食品發揚光大,很快的推向了長江以北各地,並且深得各地美食家的好評。

製作

火燒是死麵火燒,揉好面後,拉成長條,塗上油,再合上兩折,放到平底鍋裡烙,溫度不能太高。等火燒基本熟透後,把它放到平底鍋下的爐灶中,爐灶是特製的,邊上可以放得住火燒。這樣,火燒接觸更高的溫度,卻不接觸明火。不多久,火燒外面就會有一層酥脆的外皮,咬到嘴裡十分得香脆。 

選擇的驢肉大有講究,也要看個人愛好。沒經驗的客人經常是要最純的肉,而驢肉中最有滋味的是有肥肉的肉,驢肉中極少有肥肉,而肥肉也不像豬肉那樣油膩,而是更鮮美、更容易進作料。   

把剛烙好的火燒取出來,再由顧客指點要哪塊肉,上秤秤好,在專門的菜墩上切成薄片。如果顧客要求,還可以放入青辣椒,切到驢肉裡。再加入香燜,香燜是用烹製驢肉的湯加驢油和澱粉,調製而成,和驢肉的味道相同,可作料的味道卻濃了好多。驢肉火燒好不好吃,關鍵在香燜而不在肉。然後麻利地劃開火燒的一邊,把肉、香燜塞到火燒裡邊。一個香噴噴的驢肉火燒便大功告成。

驢肉火燒一定要趁熱吃,因為要想驢肉火燒香裡面必須加點肥的,只有熱火燒才能把肥肉烤化,讓香味滲透到肉裡、火燒上。趁熱把酥脆的火燒咬到嘴裡,裡邊滲出的是鮮美的驢肉香氣。放到嘴裡咀嚼,驢肉的鮮嫩、火燒的香脆。人間美味也就不過於此了。

河間燻肉

燻肉的製作大體分備料、煮肉和熏製三個階段。備料時,選用膘肥約一寸的

二級豬肉一百斤,切成五寸見方的大塊,厚度一般在寸半左右。

頭鍋中配料:大料、花椒、茴香、桂皮、丁香,砂仁。另備大蔥、生薑、蒜、甜麵醬、煮肉時,先入脊肉,其它帶皮肉塊分層碼在上面。

另加大蔥二斤,大蒜半斤,鹽適量,最後加水淹住肉塊,慢火煮開後,再放甜麵醬,黑麵醬、醬豆腐、醬油和醋。開鍋後肉塊上下翻個,繼續以慢火燜煮,每半小時翻一次鍋,大約需煮二至四小時。

由於是慢火煮肉,油層嚴嚴地蓋在肉湯上,鍋內佐料味能全部入肉,所以肉味香美,這是製作柴溝堡燻肉的關鍵。

熏製時,要瀝盡油湯,碼放在

鐵箅上,鐵箅下的鐵鍋內放柏木鋸末,三至四兩,蓋好鍋蓋,用慢火加熱十五分鐘,即可出鍋,這樣製出的柴溝堡燻肉具有色、香、味俱佳的特色,深為食者喜愛。

河間餄餎面

餄餎,也叫河漏,是將豌豆麵莜麥面、蕎麥麵或其他雜豆麵和軟,用餄餎床子(一種木製或鐵製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透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麵條要粗些,但比麵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麵條差不多。豆麵有時候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的軟硬度和口感。

夜已深了!

河間的美食小吃就介紹到這裡。由於這個地方的美食小吃太多,不能一一介紹。這裡只是挑選了一些個人認為比較好吃的美食小吃,就算是先給大家報個簡單的美食資訊吧!

13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燉牛肉時,牢記這3個“不要”,不然毀了一鍋肉,不軟不香腥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