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王人天

實質上,宣威八大碗的出名是與古人有一定關係的,起源於明朝時候雲南巡按御史繆文龍與狀元楊慎的一次會晤後接待欽差產生的。

那麼,繆文龍是何許人?楊慎又是何許人呢?

繆文龍乃明朝時期人,字見甫,號陽泉,出生於雲南宣威,原籍直隸華亭,史籍上有說他是宣威人和貴州威寧人兩種說法,實質上,說他是威寧人是因為他曾在威寧參軍,軍籍是貴州威寧,故有此說法。對了,那時候的宣威不叫宣威,叫烏撒衛。在明朝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繆文龍考中了舉人,十七年(公元1538年)又考中戊戌科進士,曾任河南道監察御史、浙江道監察御史、四川左參議、雲南屯田副使左參政等職,在四川時因審案超群被四川人奉為三臺(清軍、御史、撫按)神君,五十六歲時卒於官,一生著述有《奏稿》《詩文集》《武定或問》等,可惜都失傳了。

楊慎即民間傳說中的楊狀元,他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四川新都人,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戌史、金馬碧雞老兵等,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曾參與編修《武宗實錄》等,著作有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宣威八大碗就因這兩個人而產生了,據說在明朝時候的某一天,雲南巡按御史繆文龍正與沾益州(府治今宣威)州官議事,忽然聽說欽差大人要來視察,並點明伙食要吃八大碗。什麼是八大碗?大小官員沒有見過,一時間,愁壞了大小官員,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時,狀元出身的楊升庵遠遊從昭透過來拜訪繆文龍,一路上踏著古驛道走來,目睹了宣威百姓的疾苦和此時官員們為應付欽差大人的慘狀,就說:“你們不必太過慌張,只以本地特色小菜做八大海碗足矣。”聽楊狀元如此一說,眾人眉開眼笑,異口同聲說:“好,要得”。並鼓起掌來,他們說狀元公見多識廣,“你說這樣做,我們就這樣做。”楊狀元肯定地說:“就這樣做,保證欽差大人說好。”話雖這樣說,可是真正做起來,大家又犯難了。為啥呢?因為食材雖解決,可做工卻不能像農婦做家常菜那樣做,因為這畢竟是八大碗啊!大小官員為廚司的事直犯愁,此時,楊狀元又說了。他說:“不必請啥高階廚司,以農婦來做就好。”官員們愣起眼睛來問道:“這樣行嗎?”楊狀元說:“行啊!咋不行?”眾人知道楊狀元摔皇帝木桶的故事,知道即使出錯,他也有辦法解決。就這樣,一個鄉間農婦充當了欽差大人的高階廚司,將本地農家菜做了一大八仙桌,有“菜豆花、長菜、白菜煮豆腐、沙鍋煮火腿、沙鍋燉老豬腳、千張肉、坨坨肉、蕎絲洋芋片”等菜餚。結果讓人沒想到的是欽差大人天天大魚大肉吃慣了吃膩了,乍吃這葷素搭配恰當、肥瘦均有的農家菜,竟讚不絕口,大稱“爽口,爽口”。於是宣威八大碗就被傳了下來,並在後人的改進中,越來越加豐富,越來越有特色,每桌宴席不少於八大海碗菜,葷素搭配恰當,碗是土碗或瓷碗(不用缽、碟),筷是紅筷子,與八個小碗搭配,八仙桌和八個座位,不可隨意增減,賦有規矩和禮儀文化,成為鄉間酒肆的待客隆儀,吃上一餐不僅味美還享受到至高的文化氛圍與榮譽。

8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真沒想到,吃棗還有那麼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