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遊戲>

今年六月,手遊《明日方舟》為幹員“麥哲倫”推出了一款新面板——“回味冰霜雪”。幹員麥哲倫的原型是生活在溫帶大西洋沿岸的麥哲倫企鵝(Spheniscus magellanicus),因此有著和麥哲倫企鵝毛色相近的黑白髮色。新面板最大的亮點是麥哲倫手上的一碗冰沙,不同於通常的小清新甜品,這份冰沙上澆淋的是某種魚罐頭。而在遊戲動畫中,這個魚罐頭還會釋放出黃色的毒霧,成為麥哲倫的主要攻擊手段。

麥哲倫企鵝的生活環境並不寒冷,麥哲倫卻穿得一副“我媽覺得我冷”的樣子。圖片:V. Laroulandie / Wikimedia Commons

如同生化武器一般的魚罐頭,這樣的概念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沒錯,這正是一盒由麥哲倫企鵝最喜愛的食物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為原料製成的,臭名昭著的——鯡魚罐頭

大西洋鯡。圖片:NOAA FishWatch / Wikimedia Commons

恆河沙數的魚群

從歷史悠久的鯡魚罐頭不難看出,喜愛大西洋鯡的不只有企鵝,還有相當數量的人類。大西洋鯡的歷史種群數量非常龐大,廣泛分佈於大西洋東西海岸,是西歐和北歐數國以及加拿大沿海省份捕撈區域內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FAO將五大洋劃分成了許多不同的捕撈區域,而我們今天的故事便要圍繞著其中的27區展開。

作為大西洋漁業的主產區,27區是離歐洲大陸最近的一片海域,被歐洲各國環繞。其中海岸線最長的挪威是世界聞名的漁業大國,盛產的大西洋鮭(Salmo salar)和大西洋鱈(Gadus morhua)更是暢銷全球。而著名美食炸魚薯條的發源地——英國也恰好位於這片海域周邊。

儘管擁有著單一種類最大捕獲量的世界紀錄,27區最龐大的魚類家族卻並不是以大西洋鱈為代表的鱈形目魚類,而是一類個頭並不起眼卻會整合巨大魚群的鯡形目魚類,而這一家族的傑出代表便是我們今天日曆的主角大西洋鯡了。

處理鯡魚的挪威漁民們。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儘管作為鱈魚的主產區,但27區有著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歐洲各國都在同一個區域捕撈,但並不是所有船都會撈上來差不多的魚種。除挪威等靠近外海的國家鱈魚是主產外,更加靠近內海海灣的丹麥等國主產魚類都是鯡魚,甚至芬蘭的漁獲幾乎全是鯡魚。而在每年的魚類捕撈量統計中,這些小型魚類甚至能佔到總捕撈量的43%以上,其中大西洋鯡雖然因過度捕撈導致資源萎縮,仍是常年年產超過百萬噸的大戶。

挪威的捕魚船上堆積如山的鯡魚。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這一結果和大西洋鯡的習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大西洋鯡是全世界最為壯觀的叢集魚類,作為典型的r策略動物(繁殖快,發育快,死亡率高),它們會聚整合一個由千百萬條魚形成的龐大魚群。叢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和機會,也能更好的抵禦來犯的捕食者們。

鯡魚們在群遊中會保持驚人的動作一致性,使得魚群能夠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巡遊速度,面對危險也會做出整齊的迴避動作。魚群通常會循一個三角形路線在它們的產卵地、索餌場和育苗場進行洄游遷徙,恰好使得身處內外海域的歐洲各國都能捕獲到。

鯡魚罐頭的罪惡起源

每年的夏末秋初是大西洋鯡的產卵季節,密集的魚群如烏雲般湧入近海,在沿岸的海藻和礁石上留下厚厚一層魚卵。而對於生活在海邊的捕食者們而言,這無疑是一場盛宴,大西洋鯡和它們的魚卵是海洋食物鏈中頗為重要的一環,海鳥、海獸、大型魚類等的主要食物來源,對於沿海生活的歐洲人民而言亦是如此。對於聰明的人類而言,這些大量叢集的小魚實在是太好捕獲了,只需幾條船利用圍網驅趕便能輕鬆滿載而歸。

被捕獲的鯡魚。圖片:NOAA / Wikimedia Commons

伴隨著巨大的捕撈量一起的還有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不能及時吃完,魚該如何貯存?由於大西洋鯡的個頭相對較小,並不適合風乾;加之繁殖季節裡的鯡魚,脂肪含量可高達20%(如今已野外功能性滅絕的鰣魚,鱗片下都有一層油),不飽和脂肪酸極易氧化變質,鯡魚體內富含的生物酶又使得鯡魚更加容易腐壞,尤其在冷鏈技術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更是如此,於是人們自此開始開發鯡魚的醃漬技術,並代代傳承。

只需將鯡魚去除頭部和內臟,抹上大量的鹽置於陰涼處便能使其長久儲存,而在這一過程中鯡魚細密的肌間刺也會出現軟化,使得在日後食用時可一口吞下,在饑荒和戰爭年代為當時的歐洲人民提供了重要補給。由於各國醃漬工藝不同,一些國家如瑞典會放較少量的鹽促使鯡魚發酵提供獨特的風味,這便是日後臭名昭著的鯡魚罐頭的由來。

萬惡之源——臭鯡魚罐頭。圖片:Wrote / Wikimedia Commons

鯡魚信仰與鯡魚戰爭

作為中世紀歐洲重要的戰略資源,漁業資源一直是海上列強的爭相搶奪的物件,如上世紀中葉著名的鱈魚戰爭便是很好的證明。而在中世紀的歐洲,也曾有過因為漁業資源爭奪而發生的戰爭,後世稱之為“鯡魚之戰”。

作為當時歐洲的主要宗教,中世紀的天主教曾有嚴格的飲食要求。由於耶穌是週五這天在十字架上死去,替全人類贖了罪。中世紀時的天主教會要求所有信徒每週五都要進行齋戒,不得食用溫血動物的肉。因為教會認為這些動物也像耶穌一樣,為了人類的幸福獻出生命,齋戒可以將心比心感謝耶穌的犧牲,此外還有大節日四旬期要進行長達四十天的齋戒。

熏製鯡魚的燻房。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魚和爬行動物等冷血動物並不在禁食肉類名單中,不過蛇肉始終沒在歐洲流行開來,以魚類為首的海鮮便成了天主教徒齋戒期間僅有的肉食來源。對身處內陸的歐洲人民而言,在北大西洋尚未開發的年代裡,醃漬鯡魚幾乎是當時齋戒唯一的肉類蛋白質來源。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429年的2月初,一隊押送著醃鯡魚和其他一些補給的英國車隊向奧爾良進發,為即將到來的四旬期做準備,時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軍也盯上了這樣的一支補給車隊。

於是在魯夫賴平原上,3000名法軍向這支僅1500人的英軍車隊發起了襲擊,然而這場鯡魚灑滿戰場的腥味戰役,最終卻是以人數佔優卻戰力堪憂的法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鬧劇收場。而在此後的16世紀,後來居上的漁業大國荷蘭和英國又因為家門口北海的鯡魚捕魚權爭奪而發起了戰爭,這便是後來的第一次英荷戰爭的開端。

Louis-Léopold Boilly的畫作,鯡魚乾和貓。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神秘潛艇”原來是魚放屁?

因為鯡魚而(險些)導致的軍事衝突,不止有因捕撈權產生的爭執,還有鯡魚習性所產生的誤會,比如在鯡魚罐頭的發源地——瑞典,就發生過一件怪事。1981年,一艘蘇聯潛艇在瑞典南海岸擱淺,距離瑞典海軍基地僅10公里。蘇聯聲稱他們是誤入,瑞典則認為他們圖謀不軌。警覺的瑞典政府開始其周邊海域進行監視,此後,他們開始接收到難以捉摸的水下訊號。

1982年,瑞典的幾艘潛艇、船隻和直升機對一個不明的聲音來源,進行了整整一個月的追蹤,結果卻空手而歸。此後類似的情況持續了十多年,每次瑞典接收到聲學訊號時都會進行大範圍的搜尋,然而除了海面上的幾個氣泡外,什麼也找不到。瑞典憂心忡忡,不能理解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為什麼還會繼續以這種方式“挑釁”他們?

阿根廷的Rosario的特產鯡魚乾。圖片:Ramon FVelasquez / Wikimedia Commons

1996年,南丹麥大學的馬格努斯·沃爾伯格教授參與了對這些奇怪訊號的調查,他被帶進了斯德哥爾摩卑爾根海軍基地下一個非常秘密的房間,軍方播放了“神秘聲音”。儘管這位學者一直在想象這個神秘的聲音,是潛艇被探測到時發出的,甚至是螺旋槳的噪音,但他很快搞清楚了事實。

這個聲音聽起來像是油炸食品的“噝噝”聲,或是水下冒出的小氣泡。他立即聯想到了一種熟悉的動物——大西洋鯡。大西洋鯡的體內有一處非常獨特的構造:它的魚鰾末端直接與肛門相連,當遇到突發狀況時,大西洋鯡便會擠壓魚鰾,並從肛門排出一些氣泡。一條魚“排氣”發出的聲音十分微小,但要知道大西洋鯡可是超級大群,當一大群大西洋鯡受到驚嚇排出氣泡時,聚沙成塔便能形成巨聲。

燻鯡魚。圖片:Bazzphoto / Wikimedia Commons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沃爾伯格立刻從商店買了一條鯡魚,並對其施加壓力,果然發出了氣泡的聲音,這與他們聽到的“潛艇聲音”是完全一致的。隨著這一長達十數年“魚屁潛艇”謎團的解開,瑞典海域再也沒有入侵者的報告了,而沃爾伯格教授也因這一發現獲得了2004年的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可不要小看這些小魚,在它們的背後是國家之間的猜疑和鬥爭。

5
最新評論
  • 年營收30億,智明星通投資的這家SLG廠商贏麻了
  • 數不完的槍械,使命召喚手遊這武器系統太強,和平精英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