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的熱播帶火了很多人,猛然發現,原來那款著名的殺時間遊戲裡面的好多人,居然都是這個時期的名將。
白起廉頗這些大家本來就很熟,自然不必多說,李信這麼默默無聞的人,本來可能只是遊戲裡的一個角色,但透過《大秦賦》大家才知道,原來他這麼厲害呀。
李信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突然出現在歷史中,在秦滅六國最重要的滅楚之戰中出現,之後有作為副將出徵了兩次,從此便在史書中什麼的消失了。
說他神秘消失,是因為秦國這樣一個高階將領,史書上基本上沒什麼記錄,尤其是如果你知道李廣是他的後人,再聯絡到司馬遷是因為李陵才受的宮刑,但凡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手邊有點李信的資料他一定會寫的。
司馬遷的《史記》現在被定義為正史,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縱觀《史記》,其實裡面司馬遷的個人好惡情感因素非常重。
而作為李陵案的直接受害人,司馬遷寫李廣就寫的非常精彩,甚至還留下了李廣難封這樣的千古名言,而李廣作為《史記》中明確寫明的李信的後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卻只有寥寥幾筆,只能說明李信的材料太史公能夠看到的實在是太少了。
而作為史官的基本素養,肯定不能把好惡凌駕在史料之上,所以李信也就在歷史記載中忽然出現,又忽然消失。
但從李信少量的記錄中,我們依然能夠推斷出很多資訊,尤其是秦始皇的用人手段和秦法到底嚴不嚴苛的問題。
既然說到李信裡,昭烈君順便多說一句,李世民也是李信的後代,這麼牛的一個人,他的生平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
(01)秦王的制衡之術秦國滅六國是經過長期準備的,在韓趙魏三晉之地被滅了之後,秦國有一個重要的抉擇,那就是楚與齊,先滅哪一個,燕國已經被打倒遼東了,不足為慮。
《太平廣記》引嚴尤的《三將論》,記載了一則未曾在《史記》中出現的史料:滅楚之前秦王曾詢問齊與楚,先滅哪一個。
大將李信回答:“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
但這個答案最終被否定了,最終在《史記》裡面留下的記錄是直接在御前會議上,分別詢問李信和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馬。
年輕將領李信說需要二十萬,王翦則非常篤定的說,非六十萬不行,秦始皇綜合利弊之後決定讓李信領兵二十萬,出兵滅楚。
而《史記》中特意記錄了這件事,說明這件事很重要,秦王政的議題是,滅楚需要多少人,大家都來說一說,李信說了二十萬,王翦說了六十萬。
王翦作為老將,對用兵數量有異議,讓他帶兵不是不可以,就是有點強人所難,王賁其實是最合適的人選,奇襲楚國、平定韓亂、攻滅魏國,在當時已經是赫赫有名的將領了。
但最終嬴政卻選擇了李信,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想讓王翦家族做大,之前的滅國之戰王翦家族已經出盡了風頭。
軍功的均衡也是作為君主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當然為了確保勝利,嬴政也不是隻講政治的,他給李信配了個老成持重的副手,蒙武。
這個蒙武,是曾經的秦國上將軍蒙驁的兒子,蒙恬的父親,與王翦年歲大體相仿,此時已經六十歲上下。這樣搭配既能鍛鍊新人,又能確保勝利,秦始皇在用人方面可以說已經是做到了層次分明,注意梯隊式培養。
(02)滅楚失敗的責任第一次滅楚秦國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慘敗,楚國在項燕的帶領下,大敗秦軍,有人說是20萬全軍覆沒這個有點誇張。
歷史記載是楚軍佔佔領秦軍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秦國,按照這個推算,損失六七萬是有的,全軍覆沒是不可能的。
秦王政聽到這個訊息後,反應也是很激烈: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首先是大怒,說明秦始皇很震驚,如此慘敗,其次說了更嚴重的話,李信果辱秦軍,這不但是失敗的憤怒,更是對李信這個人的憤怒了。
那麼李信打敗,這裡面到底是誰呢責任呢?
毫無疑問,行軍打仗失敗了,肯定是李信的責任,現在出土的史料包括對史書的分析,可以明確得出結論,李信失敗主要是因為昌平君突然背叛,導致李信腹背受敵,李信回兵攻擊自己的後方,這才被項燕殺了措手不及。
這個顯然是具體原因,但戰爭本來突發因素就多,這才是考驗將領的應變能力,如果全部都按照預先預計的那樣打仗,那就無所謂名將跟普通將領的區別了。
所謂名將就是在條件極其不利或者有突發情況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出色的完成既定的目標,這才是一個名將的素質,顯然這次失敗李信的責任是無法推卸的。
從對李信後來的處理來看,因為他後來又參加了滅燕滅齊的戰鬥,說明李信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懲罰,這一點駁斥了許多人說的秦法嚴苛,戰敗要殺頭的傳聞。
也有人會說,這才戰敗主要是秦始皇的責任,所以他才沒有處罰李信,理由是二十萬是他拍板定的,副將是他選擇,照這樣的邏輯,任何戰役任何將領都不可能得到升遷或者處罰,因為每一次發兵最終肯定都是秦王做最後的決定。
李信負責是毫無疑問的,但此後李信卻毫髮無傷,這隻能說明,秦法嚴苛只能是某舟傳聞,樊於期的叛逃,並不是單純的打仗失敗,秦國不殺失敗的將領,那也是有良好傳統的。
(03)李信去哪裡了李信去哪兒了?
史書上李信最後的出現是伐齊,此後就徹底消失了,事實上史書上沒有記載,並不是壞事,因為能被記錄的都是大事。
李信最後的結局,應該就是善終了,因為秦始皇從不殺將領功臣,王翦的王氏家族,蒙恬的蒙氏家族,秦始皇對他們都很優待,秦國也沒有這樣的傳統。
蒙恬蒙毅最後死於非命,是因為宮廷政變,所支援的物件不一樣,跟劉邦朱元璋那種有規模有計劃的殺害開國功臣,完全是兩個性質的事情。
而且李信最後在隴西安定繁衍,後代名人輩出,飛將軍李廣就是李信的後人,李信像一道流星,劃過了秦國的夜空,雖然短暫,但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用李信領兵,有剋制王翦家族做大的意思,從王翦復起時的各種小心思,表明王翦的功勞真的是大到,自己都非常擔心會步武安君的後塵了。
事實證明,王翦多慮了,始皇帝並沒有對這些功臣們進行清洗,唯一讓人可惜的就是,秦始皇有個坑爹的兒子,直接把老爹的江山給斷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