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寄語
以下為作者原文前 言自年假歸來已過一週,之所以遲遲沒有發文,一是因為休假期間積攢了些許工作需要完成;二是不想太過倉促,擔心內容沒有理順造成遺漏;三是文字、圖片的整理也是不小的工作量。此外,原本打算將出行見聞集於一文呈現,鑑於內容較多,故分為兩篇,如此,也可提前發文的時間。
不周山尋仙、浣花溪洗劍
早在今年中旬便計劃將酆都尋仙納入到年假出行中,由於單位體制改革,計劃拖延到11月方才成行。此次前往的銀川、成都、合肥等城市本與尋仙無關,但在三地意外發現了與仙4相關的些許元素,其中尤以銀川賀蘭山似不周山最令人為之興奮。如下便將銀川、成都一行的收穫逐一道來。
一、關於仙4不周山不周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周山具體在哪裡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帕米爾高原,這在眾仙迷中也是廣泛認可的。但出行發現仙4的不周山當為賀蘭山。(注:是仙4的不周山哦)
1.地理位置在飛往銀川途中得見陡立於寧夏平原的賀蘭山,思其與仙4地圖不周山位置相符,均位於黃河“幾”字彎西側,故有此探訪機緣。另《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及的“大荒之隅”,意為“邊遠荒涼之地的一個角落”,而賀蘭山正是位於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毛烏素沙漠”的西北角。
2.山體形狀與顏色“不周山”意為“山形有缺,是不完整的山”。賀蘭山東北部有連線著荒涼漠北和富庶內地的峽谷,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看地形圖可知,此正與《山海經》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相印證。回顧仙4不周山迷宮,各段之間並無道路相連,而是以平臺傳送,應是創作人員為體現“不周”而設計。再看山體岩石,二者皆是怪石嶙峋,參差不齊,山稜如刃刺向天穹。
賀蘭山上的賀蘭石是刻硯名石,歷史上有“一端二硯三賀蘭”之說,其天然形成深紫、豆綠兩種顏色。深紫色正是仙4不周山顏色,豆綠為盤龍道顏色。寧夏被稱為塞上江南,不僅因為這裡有黃河水的灌溉,賀蘭山的存在為其擋下了西面的騰格裡沙漠的入侵,阻住了北部西伯利亞冷空氣的襲擾,當溼潤的空氣遇到賀蘭山,便會上升凝結形成降雨,而賀蘭山為石頭山,又幾乎存不住水,故經常爆發山洪,所以這裡山谷縱橫。仙4不周山亦可見曲折複雜的河道。
3.盤龍柱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中國上古四大神話之一,《列子》《史記》《國語》《淮南子》均有相關記載。傳說不周山原本是一根支撐天地的天柱。水神共工與黃帝之孫顓頊(zhuan xu)爭奪帝位,一說與火神祝融相爭,被打敗後,氣的用頭去撞不周山,導致天柱折斷,天空塌陷出巨洞,天河水從天而瀉,日月星辰都改變了位置。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傳說。現在在賀蘭山岩畫博物館中還可以看到相關傳說的動畫。提及“天柱”,仙迷們應該會想到“盤龍柱”吧。
(不好意思,又是這張圖)
4.祭祀聖山與賀蘭巖畫因不周山是天柱,故相傳這裡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是遠古華族祭祀聖山。現在賀蘭山上刻有近6000幅古老神祕的巖畫,記錄了遠古人類在3000年至10000年前生活場景,涉及打獵、放牧、祭祀等各類內容,而其中對人和神的刻畫與世界各地的古巖畫有驚人的相同之處(人眼為單圈,神眼為多圈),有學者認為諸多的巖畫圖案還與《山海經》中所描述的珍禽異獸相吻合,故賀蘭山為古代的祭祀神山(之一)。
(巖畫:大家好,我是最時尚的太陽神,注意看我長長的睫毛!)
在尋找賀蘭山就是仙4不周山的蛛絲馬跡時,對一件事始終耿耿於懷,賀蘭山最為著名的巖畫久久未在仙4不周山上找到痕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敗筆。經過再三對以往截圖的觀察,終於發現了類似巖畫圖案的存在,位於主角一行與銜燭之龍Phantom戰鬥的平臺之上,個人認為還是具有很高的相似度的(能夠想象尋找這個線索的不易嗎,太難了)。
除了上述推測,還要介紹一下賀蘭山“鬼山”之名的由來。“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賀蘭山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在歷史長河中,無數生命被深埋在山中及周邊的荒原裡,就連成吉思汗也在這裡迴歸了長生天,故此山在民間有“鬼山”之稱。凶煞的“鬼山”之名使之成為鬼界入口及“魔劍”爭奪戰場的靈感來源也是有可能的吧。
6.活人祭劍仙4不周山地圖還安插了“魔劍”的劇情,交待了“魔劍”的鑄成源於“小葵”的以身殉劍。關於活人祭劍,《吳越春秋》有過記載,吳王闔閭請干將鑄兩把名劍,但久鑄不成,干將妻子莫邪便將頭髮、指甲投入爐中,最終鑄成以兩人名字命名的兩把寶劍。闔閭得到寶劍後,又出重金尋求金鉤(彎刀),其中一名刀匠將自己兩個兒子殺死祭刀,最終得到“吳鴻”“扈稽”兩把神兵。古人認為活人獻祭會使刀劍具有靈性,這其實是無稽之談。但由於人體脂肪可以提高火焰溫度,有助於鐵礦熔化;骨中磷、鈣等成分會吸收鐵水中雜質,使鐵質更為精純;其他微量元素也可改變兵器的金相組織。因此古人用血肉祭祀刀劍後,的確會讓其更加鋒利。
二、浣花洗劍來到出行第3站成都,在巡遊杜甫草堂時發現其就坐落於浣花溪旁,作為仙4玩家,《浣花洗劍》這首音樂再熟悉不過,但其創作與小說《浣花洗劍錄》有關還是與這“浣花溪”或浣花夫人率軍禦敵有關就不得而知了。在此就介紹一下浣花溪及浣花夫人的故事。
(在杜甫昔日坐過的石凳上小憩,感覺……有點涼)
杜甫詩中所寫到“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述的就是浣花溪當年的景象。傳說浣花夫人是唐代浣花溪邊一個農家的女兒——任氏,她年輕的時候,有一天在溪畔洗衣,遇到一個遍體生瘡的過路僧人,跌進溝渠裡,這個遊方僧人脫下沾滿了汙泥的袈裟,請求替他洗淨。姑娘欣然應允。當她在溪中洗滌僧袍的時候,卻隨手漂浮起朵朵蓮花來。霎時遍溪蓮花泛於水面。浣花溪因此聞名。不過傳說終究是沒有依據的,浣花溪真實的得名應是源於成都的蜀錦,蜀錦在製成之前要經溪水洗濯,一批批織著花朵的錦在溪裡洗濯,如同浣花。
現在在浣花溪旁還建有浣花夫人祠,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任氏成年後被西川節度使崔旰納為妾,唐太宗大理三年,崔旰奉召入朝,留其弟崔寬鎮蜀。瀘州刺史楊子琳趁機攻打成都,崔寬不能抵禦,任氏拿出家財十萬招募勇士千人,並由她親自指揮,擊潰叛軍,保全成都。朝廷因此加封崔旰為冀國公,賜名崔寧,並封任氏為冀國夫人。
漫步環境幽美的浣花溪畔,聽著節奏明快的《浣花洗劍》……好吧,感覺不是很搭哈。年假尋仙之旅的上篇暫且到此,關於酆都的見聞正在整理中,望諸君莫急……——2019年12月3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