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嶺》
亞歷山大·利皮施博士(Alexander Lippisch)的成果同樣值得一提,雖然他的作品和H. IX一樣未能得到大量生產,但仍給了後人極大啟發。其設計的一款戰機,甚至影響了一部人盡皆知的恐怖遊戲——《寂靜嶺》。
亞歷山大·利皮施博士,其手持的就是P13專案的空氣動力學模型
利皮施的第一個飛翼式航空器專案,是1937年建造的DFS 194,該機最初是一款純粹的滑翔驗證機,專門用來測試相關的空氣動力學效能。1940年,該機安裝了火箭發動機,並在8月進行了第一次火箭助推起飛——後來,世界上第一種火箭戰鬥機Me 163便是從該專案演化而來。
DFS 194的原型機及其利用火箭發動機起飛時的照片
對利皮施博士來說,DFS 194只是一個開始。1943年5月,他被任命為維也納航空研究所(LFW)的主任,並著手承擔起超音速飛機的研製,這種飛機計劃安裝大功率的噴氣式衝壓發動機——後來從中衍生出了兩個專案,這就是P12和P13。
然而,此時,戰局已對德國不利,即使地處內陸的維也納,也時常遭遇盟國的空襲。另外,戰略物資和技術人員的匱乏,也妨礙了兩個專案的推進。在戰爭結束前,P12和P13只建成了全比例模型,風洞和滑翔測試顯示,在設計上,它們完全可以成為有人駕駛的、噴氣式戰鬥機的雛形。
利皮施P12(上)和P13的想象圖
為研究飛機在低速狀態下的航空特性,維也納航空研究所還建造了P13的全尺寸滑翔機——該機的代號為DM-1。儘管在戰爭結束時,它還沒有建造完畢,但在盟國佔領當局的責成下,利皮施博士還是完成了該機的建造,隨後將其運往美國接受進一步的測試。
落入盟軍手中的DM-1滑翔機
1946年,DM-1被送進了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的全尺寸風洞中,並對8種主要指標接受了詳盡檢驗。然而,初步的測試結果卻令人失望:報告顯示,整個機身的升力係數偏低,但空氣阻力又相對較大,同時穩定性也非常之差——這意味著,如果其竣工,甚至安全飛行都很難實現。分析報告也指出,在調整機翼後掠角度、修改外觀後,該機也許可以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接近音速。
遺憾的是,美國人對DM-1的興趣已經耗盡了。就在這一年,美軍與貝爾公司簽訂了超音速試驗機X-1的合同,與前者相比,X-1的設計更為成熟,而且擁有更高的可靠性。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DM-1已經失去了研究價值——最終,該方案直接被美國當局所拋棄。
在打破音速的實驗中,美國人選擇的是更為可靠的X-1,該機最終不負眾望,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突破音速的有人操縱飛行器
在德國和奧地利,由於盟軍禁止噴氣飛行器的研發,利皮施只能遠走他鄉。在為美國康維爾飛機公司擔任了幾年的顧問之後,他加入了一家知名廣播公司,成了航空問題的專業解說員。1966年,他創立了利皮施研究所,並建造了RFB X-113地效翼飛行器,但在他1976年去世之前,RFB X-113都沒有得到來自官方和企業的投資。
RFB X-113地效翼飛行器,該機只生產了一架
亞歷山大·利皮施於1976年去世。直到此時,他的設計都沒有一種被批量生產,但另一方面,他的實驗的確為許多機型(如冷戰中美國的B-58轟炸機和法國的Phantom式戰鬥機)提供了基礎。另外,由於科幻般的外形,利皮施的一些設計還成了模型愛好者追捧的物件,而在當中,就包括了《寂靜嶺》“三角頭”的設計者伊藤暢達——按照2017年6月他在推特上的說法,“三角頭”的外形,就是受到了利皮施P13噴氣機的啟迪。
“三角頭”設計者伊藤暢達當時的twitter留言,更多詳情,可以檢視本站當時的報導:http://www.gamersky.com/news/201706/913797.shtml
從這個角度,兩者確實有一點相像……
除了霍頓兄弟和利皮施博士的設計,在談到納粹德國的飛翼式戰機時,還有一些專案值得一提,它們在二戰結束前只停留在圖紙階段。與前兩者相比,這些設計更像是純粹的概念論證,但其中一些仍然前瞻性地遇見了未來戰機的潮流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