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遊戲>

責編/夏雨萌

遊戲行業突然火爆了起來。

2020年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聚餐聚會、觀影、旅遊等娛樂活動被迫中止,而遊戲行業反倒成了這場疫情下鮮少未被波及的行業。不僅如此,遊戲行業還迎來了一輪前所未見的爆發式增長。

疫情之下,遊戲行業究竟有多火爆呢?

根據極光大資料的統計結果,今年春節期間,騰訊旗下手遊《王者榮耀》的DAU達到了1.09億,同比增長58.9%。更為震驚的是,除夕這天的單日流水高達20億元,相比2019年除夕的13億元,漲幅超過50%。

而騰訊的另一款手遊《和平精英》也表現不俗。春節期間,《和平精英》的DAU達到了6710萬,同比增長115%,僅除夕這天,其DAU最高峰值甚至超過了1億,單日流水高達5億元。

同樣迎來大爆發的還有網易的《陰陽師》、位元組跳動的《腦洞大師》《Sunny養豬場》以及一些休閒和棋牌類遊戲。

玩家暴增,給遊戲行業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營收增長。根據中信證券估算,國內主要遊戲企業2020年一季度業績增速至少要上調10%。這也就意味著,遊戲行業幾乎成了這場疫情之下最大的贏家。

但是,遊戲行業中真正的獲益者究竟是誰?除了賺了個盆滿缽滿的遊戲大廠,那些遊戲小公司的生存現狀是什麼樣的呢?這場疫情所帶來的的行業紅利,他們又能享受到多少呢?

一、“熱鬧是他們的,我們什麼都沒有”

前遊戲研發主管,馬俊飛

單從資料表現上來看,遊戲行業似乎是春節期間最大的黑馬,但實際上掙到錢的都是遊戲大廠,像我們這種“小作坊”只有早死和晚死的區別。

在遊戲行業裡,只有大廠商才能混得風生水起,他們可以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來做一款遊戲,同時也能承擔得起有遊戲不火、不賺錢的風險,但小廠商基本沒得玩,既沒錢研發也承擔不起風險。

離開遊戲行業後我聽之前的同事說,春節期間只是感受到了使用者資料有輕微的上漲,但基本沒什麼太大影響。也就是說,能享受到紅利的,只有那些擁有大量使用者且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頭部遊戲廠商。

實際上,小廠商做一款遊戲基本和買彩票差不多,雖然結果如何完全不可預知,但不中獎的概率肯定遠遠大於中獎的概率。

我們累死累活研發一款遊戲,週期基本在一兩年左右,但是研發出來並不意味著這款遊戲就成功了,相反,是死是活全聽天由命。即便是成功上線了,刮中了彩票,也掙不了多少錢,因為錢都被髮行公司掙走了,像之前我們是純做內容研發的小廠商,一般只能拿到流水的20%。

遊戲研發出來以後,還需要通過發行公司(騰訊、網易)、工會公司(遊戲內的組織結構,能吸引大量個體玩家進入)或者平臺(App Store、Google Play,)等渠道導量,80%的流水就是被這些中間環節抽走了。

我們之前研發了一款遊戲,研發成本是1000萬,然而研發能獲得的分成比例只有20%,也就是說,這款遊戲至少要做到5000萬的流水才能勉強回本,但絕大部分遊戲的生命週期都非常短,流水主要來源於上線後的前6個月,在這種高壓之下,小廠商不倒閉都算好的了,還談何享受紅利,熱鬧是他們的,我們什麼都沒有。

二、“掙錢重要,但命更重要”

前遊戲研發程式設計師,趙國傑

遊戲行業是個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行業,我幾乎是用逃命的速度離開這個行業的。

996工作制、高強度、高壓力都對研發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加班基本是家常便飯了,無論是研發階段、運營中出現BUG,還是版本更新,只要遊戲產品有一點變動,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大量的工作。做我們這行的幾乎沒有什麼生活,我曾經很多次連續加班36個小時,有次出公司的時候差點昏倒在電梯裡。

在遊戲公司裡,研發部門是重中之重,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是經驗再豐富的大牛,如果不及時跟上技術潮流,那麼就做不出來有競爭力的遊戲產品,關鍵是行業技術的更新速度還奇快,而技術的提升是需要有足夠多的時間來看書充電的,矛盾的是,加班強度不會給我們時間充電,這就使得研發程式設計師時刻都處在一種非常被動的狀態裡。

從業6年,我已經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加班加不動了,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剛入行那會兒,主管告訴我們現在加班雖然苦,但是等遊戲掙錢了一分紅,那就成暴發戶了。

事實上,能上線的遊戲少,能實現盈利的遊戲更是少之又少,這個行業的高壓環境從來就沒有變過,所以對於大部分從業者而言,都是懷揣著一顆暴發戶的心,過著豬狗不如的日子,在不斷地加班和專案重組的死迴圈中瞎折騰,結果就是做什麼都看不到希望,心力交瘁。

去年12月,我離開了遊戲行業,沒有惋惜也沒有不捨,因為做這行身體各方面都亮起了紅燈,頸椎病、肩周炎纏上身,還經常失眠,每年要花好幾千的醫藥費,比起掙錢,還是命更重要一些。

三、“做一款成功的遊戲難於上青天”

遊戲策劃,林昕

我負責的產品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過,甚至很多專案都被半途砍掉了,但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幾款遊戲在上線後獲得了好的反響,不過都是叫好不叫座。

雖然市面上看起來有數不勝數的各類遊戲,但真正能成功的遊戲佔比很少,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我舉幾個較為明顯的。

①跟風抄襲

抄襲說好聽點也就是產品的同質化太嚴重了,產品難以脫穎而出。比如一款FPS型別的網遊取得了成功,那接下來就會有其他廠商跟風推出類似的FPS端遊、頁遊、手遊等,而遊戲內容、收費模式、運營模式和營銷手段方面基本不會有太大的創新。

跟風抄襲這個事現在根本沒辦法杜絕,本來一款遊戲從研發到上線再到有流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既然有款遊戲能跑得通,那大家沒有必要再去不斷試錯,畢竟試錯成本太高了,當地上有大片唾手可得的黃金時,你還會費力不討好地去挖地下的石油嗎?

在當今這個遊戲行業裡,大量的研發程式設計師在加班加點做著毫無意義的換皮工作,還有不少策劃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快速抄襲一款賺錢的國外遊戲上。

遊戲同質化嚴重的背後,其實是大量抱著投機心態的小團隊在一股腦地抄襲熱門產品。

②沒有融資

從2013年以後,大型投資機構基本就很少投遊戲了,這是因為大量事實證明,一家廠商做了一款成功的遊戲,並不意味著第二款、第三款同樣會成功,某種程度上來講,一款遊戲跑不跑得出來其實是不可持續的。

因此,行業裡能融到錢的廠商越來越少。現在做款遊戲,能融到500萬元就算是好的了,並且還要有各種限制條款。不少投資者都是遊戲行業外的個體或者小機構,他們完全是抱著投機的心態,因此急功近利、抗風險能力差,一旦出現點問題,馬上撤資,專案也只能被迫解散。

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製作成本進一步拉大和融資越來越困難,整個遊戲行業也會經歷一次大洗牌。

在我印象中,從2010年以後渠道的抽成就變得越來越多,研發遊戲的廠商一抓一大把,但發行等渠道可不是,在一款遊戲從研發製作到最終面市的過程中,渠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市場宣傳推廣和分銷。

玩家們無法洞察整個遊戲市場的狀態,也不知道每天有哪些新遊戲面市,而這些資訊對接都需要擁有流量的渠道來完成。最近幾年,廠商和渠道的分成比例逐漸從六四分到四六分,最後變成了二八分,也就是說,純做內容的研發廠商越來越不值錢。

尤其在渠道為王的今天,很多廠商甚至都不用管什麼玩法、內容,只要花大價錢請一堆美術做好美化、請一堆研發程式來直接換個皮,就火急火燎地找渠道發行上線,這就導致很多廠商翻來覆去就那幾個型別的換皮遊戲,全靠拼渠道掙錢。

在這樣的行業大環境下,渠道抽走了大部分收入,真正能流到遊戲廠商手裡的錢,只佔流水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廠商連流水的20%都拿不到,只能拿到可憐的10%(這裡不包括有自有發行渠道的極少數大廠商)。所以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廠商的“想象空間”,對產品的製作、型別、風格、付費模型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影響,如果想不明白為什麼,可以類比一些喜歡請流量明星的電影製作方,錢都用在了請流量明星上,劇情、特效、化妝、場景也就只能湊合了。

在所有的渠道中,平臺這個渠道是最不可忽略的一個。在國內,比較典型的平臺有Apple Store以及各大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像小米和華為的應用商店都是有競價排序的,交錢越多,搜尋時的排名就越靠前。不過最令人噁心的還是Apple Store,玩家充值的錢還要被抽去10%-20%,然後還要根據下載量每月再交點錢,廠商辛辛苦苦幹兩年研發出來的遊戲,還沒平臺掙得多。

④沒有版號

以上三點可能還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版號。

沒有版號是什麼概念?類比電影的開頭沒有龍標就知道了。版號全稱為遊戲出版上線運營的批准檔案,是遊戲廠商在辦理出版備案合格後取得的一組有效的號碼,沒有版號,遊戲就無法上線運營。

版號的影響是巨大的,在2018年,全國登出、吊銷的遊戲廠商數量僅為9705家,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8710。

在這種嚴格的行業監管下,大量中小型遊戲廠商在2018年到2019年間迅速死掉,反倒是已經上線運營的遊戲和其背後的廠商享受到了疫情之下的行業紅利,倒閉整個遊戲行業走上精品化路線。

在疫情面前,和大多數遭受衝擊的行業相比,遊戲行業算是少有的幸運兒了,但這個行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和暴利,資本、玩家都會向頭部廠商集中,很多小廠商都掙扎在生死邊緣。

不得不說,這年頭做遊戲的不如賣遊戲的,賣遊戲的不如直播遊戲的,我甚至在想要不要先離開這個行業,等行情好一點再回來,相信這也是很多從業者的想法。

注:應被訪者要求,馬俊飛、趙國傑、林昕為化名。

題圖來自unsplash

最新評論
  • 年營收30億,智明星通投資的這家SLG廠商贏麻了
  • 剛上線時最強的英雄是誰?不是蒙犽,而是一刀就能觸發名刀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