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遊戲>

據統計,手機遊戲《王者榮耀》註冊使用者超過2億,其中,中小學生玩家超過3600萬。

很多人知道這款遊戲,不是自己玩,而是因為自己家裡的孩子在玩。

孩子愛玩遊戲,這是天性,中小學生的自控力不夠強,所以他們特別容易沉迷到遊戲中。

過去很多人教育孩子:“你怎麼一點意志力都沒有,玩起遊戲來就沒完?”

但是現在,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沉迷遊戲的人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

甚至有的孩子才一歲多,說話都還不會,就知道抱著手機,小手在螢幕上點點戳戳。

孩子喜歡玩遊戲,不喜歡學習,有很多原因:

1、環境的影響

這些應用每天消耗我們大量的時間,就像一個個鉤子,無時無刻不在引誘、推動著我們上癮。

今天你走進任何一個房間,都會看到很多人在玩手機,男女老少,一個比一個玩的入迷,這就是刷屏時代。

2、遊戲的誘惑

每一款遊戲背後都有一個團隊的人,每天研究使用者資料,使用者喜歡什麼,使用者在哪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使用者看什麼比較多……

再據此做出更吸引人,更讓人無法拒絕,一玩就上癮,一接觸就離不開的遊戲,進一步投放市場。

遊戲公司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做出只要開始玩,就一定會迷上的遊戲,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利益。

3、學習的壓力

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人們心裡充滿了焦慮,身邊還到處都是販賣焦慮的人,使人不由自主地著急。

孩子才兩三歲,對這個世界還是懵懵懂懂的,別說學習了,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就要被送到幼兒園。

孩子的入學年齡越提越早,學習進度越趕越緊,學不會,又逃不了,壓力真的很大。

孩子沉迷於遊戲,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這事兒真的不能完全怪孩子。

但是,玩遊戲荒廢了學業,因為缺少睡眠,影響身體健康,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就廢了。

那麼,如何讓孩子遠離遊戲呢,或者退一步,讓孩子把玩遊戲的時間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呢?

關於行為上癮研究的奠基之作——《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亞當•阿爾特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真相:行為上癮的心理機制與藥物上癮相同——沉迷遊戲的人的大腦看起來就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腦一樣。

這也就是說,要想“贏回”沉迷在遊戲裡的孩子,就要像戒除毒品一樣,必須嚴肅對待,付出足夠多的努力才能成功。

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要讓孩子不玩遊戲,首先要說服孩子,讓孩子心甘情願是戒除遊戲癮的第一步。

不打沒有準備的戰爭,在進行這場關於遊戲的關鍵對話之前,父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關鍵對話》中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在談話之前,先問自己四個問題——我希望為自己實現什麼目標、我希望為對方實現什麼目標、我希望為我們之間的關係實現什麼目標、要實現這些目標我該怎麼做。

比如,我希望達成的目標是:我希望通過對話可以幫助孩子減少玩遊戲的時間。

我希望為對方達成的目標是:我希望孩子可以找到一個平衡打遊戲和學習的方法。

我希望為我們之間的關係達成的目標是:我希望通過這個對話,讓孩子和我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要實現這些目標我應該怎麼做:先表達關心和理解,告訴他媽媽小時候也喜歡打遊戲,跟他分析沉迷打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學習帶來的不利後果等。

問完自己這四個問題之後,要先打個腹稿,做好做個筆記,把每一句話都仔仔細細過一遍。

鬼谷子的《御心四術》第一招就是“欲說者務穩度,計事者務循順”。

談話之前先打好提前量,才能心中有底,和孩子談話時有條不紊,娓娓道來,讓孩子感到信服。

接下來,在談話過程中,要時刻提醒自己談話的目的,以免被情緒干擾而失控,導致談話中斷。

這就像我們看的香港黑社會電影,兩個幫派談崩了,拿出刀劍準備乾的時候,和事佬勸和的時候總會說這句話:“大家求財,大家求財嘛”,這就是大家在這裡的目的。

當你開始強調目的的時候,情緒就會緩和下來,而使事情得以繼續。

父母幫助孩子認識到沉迷遊戲的危害,孩子心甘情願遠離遊戲,接下來就要進行第二步。

第一階段:生理戒癮

像戒毒一樣,生理戒癮所需的時間很短,大概在一個月之內,但是這個過程很痛苦,父母要跟孩子提前說明,打好預防針。

在這一個月內,堅決禁止孩子玩遊戲,甚至接觸手機都不行,無論多麼難受,多麼想玩,都要堅持一個月。

在這個階段,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控制自己,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戒癮神器——一根計數跳繩。

想玩遊戲的時候跳繩,感到無聊的時候跳繩,心裡難受的時候跳繩,用跳繩打發所有的空閒時間。

運動可以調節大腦前額葉皮層內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BDNF、和VEGF等化學物質,使人精力充沛,感到輕鬆愉快。

運動還可以給人帶來掌控感,使人得到鼓勵,堅持下去。

同時,跳繩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一步跳錯就會立即反饋,只要認真,這一次就會比上一次成績更好……

在跳繩的過程中,運動擠走了玩遊戲的慾望,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並且,運動會刺激神經元再生,讓新生的神經元幹細胞產生突觸,加入到神經網路中來。

注意:這個過程中要把孩子的時間全部佔掉,不給孩子任何玩遊戲的機會。

父母千萬不要講完道理就讓孩子自己看著辦,企圖讓孩子用意志力控制自己,自己把自己拔出來,遠離遊戲。

用意志力戒癮一定會失敗,因為意志力也是一種關注,每動用一次意志就是一次反饋,只會使玩遊戲的慾望越來越強,最後衝破理智,導致一敗塗地。

第二階段:心理戒癮

在戒毒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敗在心癮階段而復吸了。

孩子戒除遊戲癮也是這樣:即使一個月後,不玩手機已經完全不難受了,可是以後再碰到遊戲,孩子還是會再次玩起來。

這就要戒除心癮,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有益身心的好習慣,為孩子找到他真正熱愛的事來代替。

為孩子找熱愛的事,有一個小技巧非常簡單,叫做“興趣再深入”。

所謂“興趣再深入”,就是先讓孩子找到一個小小的興趣,或者僅僅是偶然想做的一點小事,再深入一點點。

唱一首流行歌、畫一張惡搞畫、看一場電影、吃一頓美食……,都可以成為種子,用“興趣再深入”孵化成真正的熱情。

比如,有個孩子偶然心血來潮,想要寫毛筆字,這本來是個偶然的興趣,可能要不了三天就過去了。

但是父母發現了,就開始孵化,鼓勵孩子好好寫,買來宣紙墨汁,並且把自家門口貼的春聯交給他寫。

過年時,親戚朋友們互相串門,見面一頓誇獎,也都把自家門口的貼的春聯交給他寫。

這樣一來,孩子越寫越認真,寫的越好受到的誇獎也越多,這個孩子就沉浸裡面了,寫毛筆字成了他最大的愛好。

最近在網上很紅的小夥子玩彩虹圈視訊,不也是起源於很小的興趣嗎?

很簡單的一個彩虹圈,成本不過五塊錢,幾乎人人都玩過,人人都買得起。

可是,興趣再深入一點點,把它玩出花樣,玩出一套“降龍十八掌”,就能成為網紅。

類似的還有悠悠球,跳繩,跳皮筋,呼啦圈,滾鐵環,蹦蹦球,冰糕棍,玻璃球,長氣球,魔尺,魔方等各種玩具。

不久前收官的綜藝《我是演說家》中,90後美女學霸康瑜讀了一首小詩《星星》,惹哭了臺下的嘉賓和觀眾。

康瑜是一名支教老師,這首小詩的作者,就是她的學生。

她的學生住在大山深處,父母遠在外地打工,缺少愛就難免有各種問題:厭學、逃課、打架、早戀……,家長遠在外地管不了,老師也大多無可奈何。

自此,孩子們的詩歌佳作就層出不窮,並且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也提高了,也遵守紀律了,一個個都變成了“優等生”。

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力股,每一個孩子都曾得到老天賦予的天賦和潛能。

迷戀遊戲不是孩子的錯,不是孩子沒有意志力或者懶惰,而是天性使然,社會風氣使然。

孩子沉迷遊戲,家長不能一味地埋怨,批評,指責,甚至打罵,這樣並不能解決問題。

家長要做的應該是以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跳出遊戲的泥潭,重拾鬥志,讓每一個孩子發出自己的光。

最新評論
  • 年營收30億,智明星通投資的這家SLG廠商贏麻了
  • IG公佈對陣DWG首發名單!粉絲請求Ning王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