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躺在玻璃臺上,而B站在一張小玻璃凳上,B一隻手握住躺著的A的手,另一隻手放在起電機的圓盤上。這時當C用手接近那個躺著的A前額時,在C與A兩個人之間就會發出火花來。
這種遊戲在18世紀風行一時,如果手拉手,神秘的電子會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
沒錯,如此有趣的遊戲在那個時代都是大人在玩。畢竟當時的B就是科學家。
是不是沒有想到,神秘的電,其實也是原子世界發來的信號,電的原子就被稱為電子。
今天要推薦的一本書,就是與原子有關的,書名是《原子世界旅行記》。
我們人類就居住在原子的世界裡,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居民。其實原子並複雜,也並不是高深,而是非常有趣的,那我們今天就聊聊原子居民的趣事。
比如:在1895年,科學家倫琴發現,放電的玻璃管不僅可以發射看得見的光,還會發射看不見的射線。人站在這種看不見的射線通過的路上,射線就會透過他的衣服,透過他的身體,只是透不過骨頭。而此人的背後立一個熒光屏,這上面就會映出一個影子——骨架的影子。
科學家發現這種看不見的射線像幽靈,可以穿過門窗,也可以穿過牆壁。其實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X射線。
比如:每一種元素的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徵,而在1868年,彼得堡工學院教授門捷列夫把元素按照原子的重量來排列原子。於是最輕的氫就排在了第一位。這個表就叫作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
但是後來科學家發現,在這個元素週期表裡,原子的排列不只根據它們的重量,從輕到重,還根據它們的構造,從簡單到複雜。
排在第一格的氫原子,很輕的核周圍繞轉的只有一個行星,即一個電子,電子帶負電荷,核帶正電荷,整個原子就是中性的。第一種元素就是由負電荷和正電荷構成的。
排在第二格的氦原子,核比較重,核周圍繞轉的是兩個電子。那麼第三個就有三個電子,直到元素週期表的第92格,也就是最重的原子鈾,它有92個電子。
是不是很有意思,這麼看來背元素週期表也不難,找到規律就很好辦了。
《原子世界旅行記》的作者是前蘇聯的米伊林。
可能很多人對他不熟悉,但是他的經典作品《十萬個為什麼》肯定是耳熟能詳,畢竟這著作可哺育出幾代人的科學素養。
作者米伊林最厲害之處就是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解最深奧的科學知識。同樣,如果沒有翻譯王汶老師的辛苦付出,我們同樣看不到如此好的科普啟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