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的時候,喜慶,大多要吃喝,而且節氣不同,吃喝的東西也不同。為何過節要和吃的沾邊兒?
古代有說法“民以食為天”,要是不知道吃喝了,人就快死了。人只要活著就要吃喝,而且還要想方設法吃點好東西。要是像經濟困難的時候,整天喝稀的,吃不了乾的,就有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嚴重的會送命。
於是,人們琢磨著不幹活,還得吃好的,養養身體,快活嘴巴。要是一年到頭忙忙碌碌,不得休閒,就有可能失去活著的愉快,進而看不到苦難的盡頭,產生輕生的念頭。雖然“好死不如賴活著”,但總是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不能吃點好東西,也不能休息,就不會給人們帶來生的快樂。那麼,何不發明一些節日,快活一番呢?即便是被指責為好吃懶做,吃嘴不幹活也在所不惜。
為了逃避被指責,人們就要給節日賦予特殊的偉大意義,還要在這種偉大意義的指導下,共同幹一些事情。到了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休息,包餃子,吃豐盛的年夜飯;到了元宵節,就要吃元宵,看花燈,到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要吃春餅,叫做“吃龍鱗”,吃餃子,叫做“食龍耳”,吃炸油糕,叫做“食龍膽”,吃龍鬚麵,叫做“扶龍鬚”,還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意思。此外,還有二十四節氣對應傳統食物的說法:立春吃春捲,雨水吃龍鬚餅,驚蟄吃驢打滾,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團,穀雨採茶食香椿,立夏吃鴨蛋,小滿吃苦菜,芒種吃梅子,夏至吃麵,小暑食新米,大暑吃仙草,立秋啃西瓜,處暑吃鴨子,白露飲米酒,秋分吃芋餅,寒露吃芝麻,霜降吃柿子,立冬喝雞湯,小雪吃臘肉,大雪喝粥,冬至吃餃子,小寒吃糯米飯,大寒吃年糕。每一種吃法都有一定的寓意,其中雨水節氣中最後幾天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吃龍鬚餅是懷念大旱中因憫農降雨而被懲罰,壓在山下的天龍,但不知為什麼要弄成龍鬚餅來吃,或許,自古以來,只有吃才是人們深刻的記憶,並且已經深深印在基因裡不可改變吧。於是,為了紀念一些偉大的人物或者神靈,人們就要做一些與之對應的食物,到了紀念他們的那個節日就要吃,並且要世世代代吃,傳承下去,也就在吃的時候想起了那些人物或者神,讓他們活在人們的記憶裡,以此達到紀念之後的不朽。
當然,還有吃特定食物對抗環境變化,達到養生目的的,穀雨採茶食香椿,就有這樣的目的。傳說穀雨這天的茶有清火、辟邪、明目等功效。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採摘一些新茶回來喝。北方穀雨吃香椿,有“雨前香椿嫩如絲”的說法,要趕著節氣採摘,不然就老了,不能吃了。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營養。立夏吃鴨蛋也是如此,叫做“補夏”,可以讓人避免夏天消瘦,勁頭足,幹活有力,也能補充鐵、鈣等元素。其實,很多節氣吃的東西都和營養有關係,也和維生素有關係。畢竟,人們辛苦很長時間,要找到一個休息和補充體力的說法,就有了節氣和其他的節日。
每一個節日吃的東西都是好東西,沒有糊弄人的缺乏營養和維生素的東西。只吃一樣東西,人們就會厭煩,要是倒著樣兒吃,就會喜歡。人們都很隨性,在過年過節的時候,趕上什麼好東西就吃什麼好東西,也就是說,身邊有什麼好東西就吃什麼好東西,只要能應景兒就行,能符合節日的規定就行。於是,很多節氣就有了多樣化的食物,立春可以吃牛肉、香菜、菠菜、雞肝;驚蟄可以吃豌豆、黑米、海蜇、荸薺;清明可以吃薺菜、燕麥、茼蒿;秋分可以吃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趕上什麼吃什麼。要是身邊沒有這些東西,就用別的好吃的代替,實在沒有,就吃點餃子、雞蛋對付一下,算是過節了。
在古代,人們大多靠種地為生,沒有太多的文化,也不讀書,不識字,而識文斷字的不是官員就是私塾的先生,還有賬房先生,開藥鋪的先生、掌櫃的等,大多數人都不是農民。他們辛苦之餘,要享受一些勞動成果,而且要隔一段時間就要享受一次,就像現在的網絡遊戲的激勵機制一樣,讓剛進入遊戲的人隔一段時間就獲得獎勵,不是虛擬貨幣就是遊戲裝備或者救命的藥水、仙草等東西,讓人們逐漸增強信心,獲得快樂,也就欲罷不能了。農民們要是一年到頭都不能獲得獎勵,只是辛苦勞動,就會失去快樂和信心,也不會好好幹活了。要是過一個節氣就吃點好東西,感受美食的快樂,也要給自己好吃懶做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並且人們大多迷信,也不敢忤逆神的旨意,更不敢違背老祖宗的傳統,就要順勢為之,在過節的時候吃好東西,獲得生活的快樂,也增添了生存的勇氣和信心。要是連平時吃的喝的都沒有了,老百姓就要揭竿而起了。
可見,節日不僅僅是一個紀念先祖和神仙以及偉人的日子,而且還是人們調節生活的必須,是吃特定食物的必須,而特定食物都是一些營養充足,維生素含量高的東西,讓人們獲得美食的快樂,獲得生存的勇氣,獲得生活的信心,並且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於是,過節就要和吃的沾邊兒了,而且一定改不了。
從過節的吃食上可以看到食物的興觀群怨,可以看到民風的傳承,也可以看到群體潛意識的默默表達,還能看到文化符號的固化以及發揚光大。看來,過節一定要吃點好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