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業化進程中最出色的產物之一,汽車擁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
有人夢想在舞臺上大紅大紫,有人夢想在比賽中功成名就,也有人夢想在賽道上操控夢幻座駕追逐地平線。
精密複雜的工藝流程讓許多款出色的車型售價昂貴,好在電子遊戲的出現還是能讓部分車迷完成“一半的夢想”。
賽車遊戲發展史
1900年,一家名為Automatic Sports Company的英國公司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款機電賽車遊戲“Yacht Racer”,此後,街機電動賽車遊戲逐漸流行起來。
在1958年這種遊戲被引入日本之後,此類遊戲開始被稱為“EM駕駛遊戲”。
隨著EM駕駛遊戲的發展,1976年南夢宮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街機賽車遊戲《F-1》,它成為了日本之後兩年營收最高的遊戲。
EM駕駛遊戲的發展對電子賽車遊戲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雅達利創始人Nolan Bushnell曾經有在街機店兼職的經歷(1970年),受這段經歷影響,雅達利當初開發的第一款差點就變成了賽車遊戲而不是《乒乓》。
雖然雅達利的第一款遊戲並不是賽車,但僅僅在一年之後,雅達利便製作了他們的賽車遊戲《Gran Trak 10》,隨後直到1987年雅達利還陸續製作了數款重量級賽車遊戲。
從1987年開始,世嘉和南夢宮開始不斷製作賽車遊戲,到1990年左右,靠多年來的佈局,兩家公司成功壟斷了街機上的賽車遊戲市場;
但隨著家用機的銷量不斷增加,在這個時間點,像《馬里奧賽車》、《公路戰士》等家用機上的賽車遊戲已經逐漸取代街機賽車遊戲的地位。
到了1997年,PC端與家用機的圖形質量都得到了飛躍性發展,如《極品飛車》系列、《GT》系列等高質量遊戲開始成為賽車分類的業界標杆。
當我們把目光再拉回來一點時,還能看到在網遊發展最輝煌時期出現的《跑跑卡丁車》、《瘋狂賽車》等Q版畫風作品。
而到了近幾年,賽車遊戲的主流又開始重新回到追求擬真的軌道上,誕生出像《神力科莎》這種需要置辦一整套模擬外設的硬核賽車遊戲。
時至今日,賽車遊戲已從單純的EM駕駛遊戲演變出多種類型,讓萬千車迷能夠獲得不同的體驗,這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們無法開真車的遺憾。
並不簡單的賽車遊戲
對賽車遊戲接觸較少的玩家可能會覺得:都是四個輪子一個車身,摁住前進不鬆手就行了。
如果拋開那些擬真的模擬類賽車遊戲不談,這麼說好像也沒什麼大問題。
但賽車遊戲的地形並不是一條直線,我們可能會遇到山地、越野地,積水區,車輛會發生失速、打滑、轉向不足等狀況,對應這些狀況,我們也需要做出適當減速、剎車、給油、換檔等操作。
而除了追求極限速度外,也有佛系的玩家會選擇《歐洲卡車模擬器》(遊戲盒還有卡車人生的手遊)來挑戰大型貨車的駕駛技術,合理給油、遵守交規、避免碰撞、安全開車,在這種慢節奏中我們依然也能找到駕駛的樂趣。
此外,我們之前提到過的《馬里奧賽車》其實也一直在出續作,而馬里奧的老對手索尼克同樣也有開發系列下的Q版賽車遊戲《團隊索尼克賽車》,腦洞大開的地圖、令人啼笑皆非的道具賽等內容都非常適合我們在茶餘飯後招呼親朋好友來放鬆一下。
除了正經的競速玩法外,也有像《火箭聯盟》這種不太正經的“用賽車踢足球”玩法,論及趣味性的話這款遊戲也算一騎絕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