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定量,粗細搭配,提倡低血糖生成指數主食
(1)主食定量,按需攝入
糖尿病患者主食攝入量因人而異,應綜合考慮自己的生理狀況、營養狀況、體力活動強度、血糖控制水平、胰島功能以及用藥情況等因素,要在營養醫師/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個體化設計,制訂定量的飲食治療方案。
(2)全穀物、雜豆類宜佔主食攝入量的三分之一
全穀物是未經精細加工或雖經碾磨/粉碎/壓片等方式處理後,仍保留了完整穀粒所具有的胚乳、胚芽、麩皮等組成及其他天然營養成分的穀物。
雜豆類是富含澱粉的豆類食物,比如紅小豆、綠豆、芸豆、花豆等,大豆是富含油脂的豆類,不屬於雜豆。
全穀物和雜豆類較精製穀物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植物化學物及較低的血糖生成指數(GI),因此營養更豐富,對血糖的影響更小。
(3)提倡選擇低GI主食
糖尿病患者在選擇主食時,可參考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與血糖負荷(glycemic load,GL)*兩個引數。
提倡選擇低 GI 的主食。
高GI的食物或膳食,進入胃腸後消化快,吸收更多,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而低GI 的食物在胃腸內停留時間長,釋放緩慢,葡萄糖進入血液後峰值低,下降速度慢,可減少餐後血糖波動,有助於血糖控制。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要關注攝入主食的量,不能因為低GI的主食升糖慢,就無節制地吃。要將碳水化合物的“質”和“量”結合起來,用GL值更能客觀反映一餐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
*GL是這個食物的GI乘以攝入食物的實際碳水化合物的量。
多吃蔬菜,水果適量,種類、顏色要多樣(1)餐餐有新鮮蔬菜,烹調方法要得當
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纖維含量高,礦物質含量豐富。增加蔬菜攝入量可以降低膳食的血糖生成指數。但要注意蔬菜烹調方式的選擇,避免烹調油攝入過量。
(2)每日蔬菜攝入量 500g 左右,深色蔬菜佔 1/2 以上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攝入量為300~500g,其中 1/2 應為黃綠色等深色蔬菜,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蔬菜攝入量不應低於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攝入量不宜低於500g。
(3)兩餐之間適量選擇水果,以低GI水果為宜
糖尿病患者可選擇GI較低的水果,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時間,可選擇兩餐中間或者運動前後吃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數量不宜過多。
常吃魚、禽,蛋類和畜肉類適量,限制加工肉類攝入(2)少吃煙燻、烘烤、醃製等加工肉類製品。
(3)每天不超過一隻雞蛋,吃雞蛋時不扔蛋黃,吃全蛋。
奶類豆類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選擇(1)每日300ml液態奶或相當量奶製品
(2)重視大豆及其製品的攝入
大豆及豆製品的蛋白質含量高達35%~40%,屬於優質蛋白,其脂肪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和鈣、鐵等,還含有大豆異黃酮、大豆低聚糖、大豆卵磷脂等其他有益健康的成分。
(3)零食加餐可適量選擇堅果
堅果營養豐富,脂肪含量高,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還含有植物固醇、精氨酸、膳食纖維及鉀、鈣、鎂等礦物質,適合作為零食加餐食用。
糖友將奶類、豆類、堅果類納入到自己每日飲食中,每日攝入相當於液態奶250~300ml的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堅果類30~50g。零食加餐可選擇開心果、扁桃仁等堅果。
清淡飲食,足量飲水,限制飲酒(1)烹調注意少油少鹽
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選擇少油的烹調方式,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以內。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6g。同時,注意限制醬油、雞精、味精、鹹菜、鹹肉、醬菜等含鹽量較高的調味品或食物的攝入。
(2)足量飲用白開水,也可適量飲用淡茶或咖啡
水是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薦飲用白開水,用水代替新增糖的飲料,也可以選擇淡茶與咖啡。
(3)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
酒精也會增加口服磺脲類藥物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對於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酗酒和空腹飲酒。酒精可能會掩蓋低血糖症狀,促進酮體生成。過量飲酒還會增加肝損傷、痛風、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發生的風險。因此,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
定時定量,細嚼慢嚥;注意進餐順序(1)定時定量進餐,餐次安排視病情而定
定時定量進餐,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尋找自身餐後血糖變化規律,以及餐後血糖與飲食之間的關係,有利於醫生對糖尿病患者的藥物劑量進行調整。
預防餐後高血糖及餐間低血糖的發生,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需要減重限制能量攝入,建議一日兩餐。因此,糖友的餐次安排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運動情況、飲食習慣等因素進行個體化的安排。
(2)細嚼慢嚥可能有助於減少進食量
建議糖友控制進餐速度,細嚼慢嚥,每口飯咀嚼40下
(3)調整進餐順序
養成先吃蔬菜、最後吃主食的習慣,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進餐,有利於糖友短期和長期血糖控制。
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個體化營養指導(1)定期監測血糖
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幫助瞭解飲食、運動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
(2)定期進行個體化營養指導
根據實際情況,糖友應主動尋求個體化營養指導,以便更科普地進行營養控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