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大一部分地區都是以米飯作為主食,在長年診療過程中我發現,長期吃米飯的人,特別是南方人,非常容易得腳氣病、溼氣病。南方的氣候本來就多溼,稻米又是生在水裡,也含有溼氣。潮溼的氣候加上人們常吃帶溼氣的米飯,這樣身體沒有溼邪才怪呢。
做米飯時會有水蒸氣,蒸氣是大溼大熱的,更是進一步增大了米飯的溼氣。帶有大量溼氣的米飯吃到胃裡,增大了脾的運化難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撐脹感,而溼氣也滯留在人體內了,危害無窮。“脾主溼”,所以脾功能不好的人不大適合吃米飯。但這與人的體質關係並不大,從烹調的角度來說,我們吃的都是生米。我們根本沒有理解傳統米飯做法所蘊含的養生妙理,簡單地以為只要把米蒸成米飯的形狀,就算“生米煮成熟飯”了,其實大家吃的還是生米!
那麼過去的米飯是怎麼做的呢?在現代化程度還沒有這麼高的時候,人們做米飯還都是遵循煮、濾、蒸這3個步驟的,即下鍋時,將大米和適量水同入鍋中,大火煮沸,濾去米湯,再將大米倒回鍋裡,改文火蒸熟。
這是傳統的做飯方法,只不過電飯鍋和鍋爐問世之後,傳統蒸米飯之法就漸漸被淘汰了。傳統方法做出來的飯裡邊就不再有溼氣了,因為溼氣一部分化到米湯裡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過程中發散出去了。知道了這個情況真是讓我感慨:科技的進步一定帶來我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嗎?從做米飯這件小事來看——未必啊。
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飯,祛除了稻米中的溼氣,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這樣,它不僅沒有溼氣,反而能幫助排除體內固有的水溼,真是太妙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