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現代社會常見的疾病,也是難治的一種病。飲食治療對於糖尿病治療來說是很重要的,糖尿病患者除了用藥物治療外,還應該配合合理的進食、科學養生等。但是就是這每天都接觸的飲食,很多糖友都無法做好,還陷入了誤區。
糖友容易陷入的飲食14大誤區
誤區一:飲食療法就是飢餓療法,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認為應該採用“飢餓療法”來控制糖尿病,尤其是要少吃主食。如果糖友一天所吃的主食少於150(3兩),人體在飢餓時,體內的升糖激素將很快升高,不僅會使血糖升高,而且還會自動分離體內的脂肪與蛋白質,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需要肝臟的分解和腎臟的排洩,久而久之,會加重肝腎的負擔。
另外,長期採用“飢餓療法”將導致多種營養素的缺乏,使人體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的機會。
所以,正確合理的飲食療法應該是以控制總熱量為原則,根據糖友自身的年齡、胖瘦程度、勞動強度等情況,在不影響正常生長髮育和日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以提高飲食品質為核心,適當控制飲食數量,平衡膳食結構,吃飽就好。
誤區二:不甜就能隨便吃
部分糖友錯誤地認為,糖尿病就該不吃甜的食物,鹹麵包、鹹餅乾以及市場上大量糖尿病專用甜味劑食品不含糖,飢餓時可以用它們充飢,不需控制。
其實,各種麵包餅乾都是糧食做的,與米飯饅頭一樣,吃下去也會在體內轉化成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因此,這類食品可以用來改善單調的口味,提高生活樂趣,但必須計算進總熱量。
誤區三:吃多了加藥就行
一些糖友感到飢餓時常忍不住吃多了,他們覺得,把原來的服藥劑量加大就能把多吃的食物抵消。事實上,這樣做不但使飲食控制形同虛設,而且在加重了胰島負擔的同時,增加了低血糖及藥物毒副作用發生的可能,非常不利於病情的控制。
誤區四:控制正餐,零食不限
部分糖友三餐控制比較理想,但由於飢餓或其他原因養成吃零食如花生、瓜子、休閒食品的習慣。其實這樣也破壞了飲食控制。大多數零食均為含油脂量或熱量較高的食品,任意食用會導致總熱量超標。
誤區五:葷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沒事
儘管植物油中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但無論動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熱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過每日所規定的總熱量。因此,植物油也不能隨便吃。
誤區六:只吃粗糧不吃細糧
有些糖友聽說膳食纖維有降糖、降脂、通大便的功效,而粗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因此就只吃粗糧,不吃細糧。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如果吃太多含有膳食纖維的粗糧,有可能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並影響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時間長了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反而對身體不利。所以,無論吃什麼,都應該適度、平衡,選擇主食也要粗細搭配。
誤區七:少吃一頓就省一頓藥
有些糖友為了控制好血糖,自作主張少吃一頓飯,特別是早餐,認為能省一頓藥。其實,吃藥不僅是為了對抗飲食導致的高血糖,還為了降低體內代謝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致的高血糖。並且,不按時吃飯也容易誘發餐前低血糖而發生危險。另外,少吃這一頓,必然下一頓飯量增大,進而導致血糖控制不穩定。因此,按時、規律地用藥和吃飯很重要。
誤區八:用了降糖藥,就不需要控制飲食
有不少病友認為用了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後,就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再需要嚴格進行飲食控制了。
這種認識和做法也是不對的。飲食不控制,一是會造成血糖波動,很難確定胰島素治療的最佳劑量;二是會引起血糖居高不下,胰島素的使用量就會相應增加,而肥胖恰恰又是病人產生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原因,最終給治療帶來困難。
誤區九:用尿糖試紙評估食物。
有些糖友為了監測所吃的食物尤其是甜味劑食品是否含糖,將食物溶液滴於尿糖試紙上,發現變色就非常恐懼,認為是高糖。其實只要是含糖(包括精製糖、多糖)的食物溶解後都會產生葡萄糖,而使試紙變色;無糖食品中只是沒有蔗糖,其他形式的糖都會使試紙變色,但是它們不會使血糖上升太快或太高。這種做法只會讓您徒增煩惱。
誤區十:山楂等流傳的降糖食療方法都可以降糖,無須限制
糖尿病飲食治療的黃金法則告訴我們,所有飲食都要控制在總熱量範圍內。山楂對普通老年人有軟化血管、抗凝的作用,但含有較高量的果糖,多吃可能影響血糖控制。食療偏方中的食品如果熱量過高或脂肪量過高,也會影響血糖。因此,應慎重選用。
誤區十一:血糖生成指數越低的食物越好
許多糖尿病患者以血糖生成指數(GI)值作為選擇食物的唯一“金標準”,認為凡是GI值低的就是好的,儘可以放心食用;凡是GI值高的就是不好的,絕對不能吃,甚至以選擇低GI食品來代替平衡膳食原則。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GI概念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其數值僅僅反映了食物本身的特性,並沒有考慮一日總熱量的控制及各類食物的搭配。事實上,食物中各種成分的配方(是否含有穀物或纖維、酸度等)、食物加工技術等都可影響GI數值。而且,不同食物混合進食後對血糖的影響也不同,而GI表所列的資料不能體現各種搭配的結果。
此外,不同類食品的營養價值並沒有可比性,不能說血糖生成指數為18的大豆比血糖生成指數為40.8的老年奶粉好。還是應該嚴格按照糖尿病飲食原則,按比例選擇GI值低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含膳食纖維較多的低GI值蔬菜、水果,控制每日總熱量。如果特別喜歡食用某些高GI值的食物,就要搭配食用低GI值的食物,這樣既可以使食物多樣化,又能有效控制血糖.
誤區十二:不吃早餐可降糖
不吃早餐可降血糖,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許多糖尿病患者誤認為不吃早餐,或吃早餐僅喝牛奶、吃雞蛋,不吃主食,是限制熱量的好辦法。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不但要求限制每天的總熱量,而且更要限制每餐的熱量,三餐的熱量必須保持平衡,必要的話還可以三餐之外加餐。這樣做的前提是不增加總熱量。
誤區十三:食物交換算錯帳
關於食物交換法的問題。醫生指導患者調理飲食時,一般以食物的多少份來衡量進食的多少。食物換份通常在同類食物之間進行,這樣能使營養素的供給平衡,否則營養素的配比就要失調。
主食換成肉類,牛奶換成粥等,這種不同類食物的換份是不對的。過多的蛋白質也會加重腎臟的負荷,而過多的飽和脂肪則是冠心病的因素之一;蛋白質攝入不足、碳水化合物太多,又會使血糖控制不利,所以患者要正確運用換份法。
誤區十四:最好不用胰島素,以後就戒不掉了
總有患者談胰島素色變,覺得用胰島素就像吸毒一樣,用上以後就再也別想戒掉,實在不知道這種謬論是從何而來。
胰島素是健康人產生的降低血糖的激素,它是由胰島β細胞在葡萄糖刺激下產生的,而糖尿病患者由於各種原因,胰島β細胞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下降了。臨床中我們給患者應用胰島素有兩種情況(以下用通俗的表述,僅幫助患者更好的理解):
第一種情況:
某些初發2型糖尿病的患者: 胰島β細胞持續受損、死亡,待到還剩下一半以下活著的細胞時才表現出血糖輕度升高。如果患者不知情或不重視,剩下的細胞加班加點幹活,累壞了,其中又有一部分累死了,一部分罷工了,這時候患者出現臨床症狀,如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患者的血糖可以很高。
這時候我們適當補充外源性胰島素,可以讓那些罷工的β細胞得到休息,一段時間後它們可以緩過來繼續工作,這就是為什麼這類患者應用胰島素一段時間後,胰島素用量減少,甚至可以停用。而如果我們在上述階段不能很好得控制患者的血糖,受傷的β細胞最終會死亡,從而加速糖尿病的程序。
第二種情況:
2型糖尿病病程很長的患者或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越來越少,到最後可能都快死絕了,只能完全用外源性胰島素替代治療,這時候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都無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