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問·病機十九條》中,論述了屬於五臟病機的內容,包括“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等條文。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言振搖眩暈的病症,多由肝風內動而致。由於肝主筋,開竅於目。如肝陰不足,肝陽亢盛,陽盛陰虛,不能濡潤筋脈,則筋脈攣急,而呈現抽搐振搖。又因肝陰虧耗、虛風內旋,則生眩暈。例如在臨床上常見到盛怒之後而出現肢體掉搖,頭目眩暈的患者,若究其原因,多為情志傷肝或煩勞傷腎,水不涵木,木盛火熾,則風遂自內生而造成。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為寒性病大都與腎有關,但此處之“寒”,尚有內外之分。因人體關節的正常活動皆賴氣血的濡養。若寒襲經脈或腎陽虛衰之時則溫煦不足,氣血不暢進而筋骨失養,關節不利,出現收縮拘急之症。故因寒而屬腎的收引,應伴有形寒,肢冷,二便清利,而色㿠白等症。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是指大多喘急胸滿,呼吸迫促之症,都與肺相關。因肺主氣,司呼吸,如肺氣宣暢則呼吸均勻。若由某種原因使肺發生病變,則宣降失常,致使肺氣壅塞而出現喘急(膹),胸滿(鬱)。所以說一般的膹鬱,多為肺的病變,故曰屬肺。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言及因溼而出現的浮腫,腹滿病症,多與脾有關。因人體水溼的執行依賴肺、脾、腎三髒進行,其中脾佔主要地位。脾主運化,同時還關係到其它二髒的水運作用,如果脾之水運和轉輸二髒的功能失調則水溼不行,滯留體內,故生腫滿。必須說明的是溼邪多引起腫滿,但腫滿不一定由於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熱盛則腫”就不屬於溼。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病症多與心有關。多種疼痛搔癢的瘡瘍症,是泛指熱盛火毒之類的某些面板病或痛腫而言。《內經知要·病能》曰:“熱甚則瘡疼,熱微則瘡癢”,故瘡而兼痛癢的多屬陽證。心屬火主血脈,如心火旺盛,鬱結營血之中,血流不暢則血痰熱蒸,而發為本病,故曰皆屬於心。心在這裡非指實質臟器,實指心之屬性為火,又主血脈而言。
另外,病機十九條中屬於上下部位兩條的“諸痿喘嘔,皆屬於上”及“諸厥固洩,皆屬於下”,屬於上下部位分類的內容。但究其“上”、“下”含義的實質,仍不脫離五臟病機的範疇。
多種痿證、喘逆、嘔吐的病症,大都屬於上焦。這裡的上焦主要是指肺而言。因肺居膈上,具有宣發肅降,輸布津液於全身的功能,外而皮毛,內而臟腑。故胃的本身同樣依靠肺的傳佈精氣,以維持正常生理。且胃與宗筋有關,《素問·痿論》說:“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若肺熱葉焦,輸精無權,影響於胃,不潤宗筋,宗筋失養,不能束骨而利機關故發痿證。所以說痿證屬上。然喘屬肺,嘔屬胃。但中焦之運化必由上焦氣化為之宣發運行,如果氣機不利,肺失清肅則上逆為喘。不能宣發五穀之精故嘔,因此喘嘔皆屬於上。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是說多種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的病症,大都屬於下焦。但厥有寒熱之分,《素問·厥論》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這裡的“下”指下焦,其意為下焦的陽氣和陰氣不足是發生寒熱之厥的主要關鍵。固洩屬下,主要指腎的功能而言。若腎的功能失常,二便可以發生固或洩的現象。例如腎陽虛衰的便秘,或氣不化水的小便不利均為固。腎陽不固或腎虛閉藏失職造成的小便頻數,或大便瀉薄均屬於下。但固洩並不完全屬下,如肺氣不宣,肺移熱於大腸分別造成的小便不利或大便乾燥,就不屬於下而反屬於上。
所以在後面的經文裡也寫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具體言之,系在治療之前必須謹慎地掌握病機的關鍵,進一步審察疾病的歸屬(即屬於病機十九條中的哪一類)。鑑於在某些疾病的證候群中,有症同因異,或因同症異之別。所以對這些不同或相同的症狀應嚴格地加以分析,探求它的病因,才能明確它的歸屬而後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有者求之”是說對任何疾病所出現的症狀,應當根據病機十九條的原則,找出它的病因,審察這個疾病是否符合病機十九條的某條原因;“無者求之”是疾病所出現的症狀,病機十九條中沒有符合的條文,則必須從其它方面去探求。以上四句經文應是學習和研究病機十九條的綱領。因為它貫穿著五臟病機、六淫病機、上下分部的精神實質,同時提出了臨證施治前的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