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遜 腎內科主任醫師
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尿蛋白升高,可表現為少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1.0克)、中等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介於1.0與3.5克之間)及大量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3.5克),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腎病。較輕的腎小球疾病(如IgA腎病與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等)與小管間質性疾病(如高血壓性腎損害與慢性藥物性間質性腎炎等)患者多排出少量蛋白尿;多數慢性腎小球疾病(如IgA腎病、乙肝病毒相關腎炎及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等)患者多排出中等量蛋白尿;表現為腎病綜合徵的腎臟疾病(如膜性腎病、微小病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狼瘡性腎炎與糖尿病腎病等)患者多排出大量蛋白尿。
如上不同的腎病,經治療後其尿蛋白降為多少的目標值也是不同的,即並非必須降至完全正常(即24小時尿蛋白定量<0.15克)。絕大多數腎病患者(如膜性腎病與微小病變)的24小時尿蛋白降至0.3克就算達到目的;有的腎病患者(如IgA腎病與過敏性紫癜性腎炎)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0.5克也已非常好;特殊的腎病患者(如狼瘡性腎炎)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至1.0克以下也是可以接受的;有些腎病患者(如糖尿病腎病)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只要能有所下降就很好。
針對原發病的不同,尿蛋白量的不同,醫生會根據具體患者制定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一般來說,可選擇的治腎病降蛋白的方案為:
一、以沙坦或普利類藥物為主的治療方案,可用於治療伴有少量蛋白尿的腎小球腎炎及以高血壓為主的小管間質性腎炎;
二、以雷公藤多甙片+沙坦或普利類藥物為主的治療方案,可用於治療中等量蛋白尿的各種腎小球腎炎;
三、以中等劑量或小劑量糖皮質激素+來氟米特為主的治療方案,可用於治療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超過1.0克的中等量蛋白尿的IgA腎病及慢性腎小球腎炎;
四、以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如環磷醯胺)為主的治療方案,可用於治療表現為大量蛋白尿的腎病綜合徵及狼瘡性腎炎;
五、以大劑量或中等劑量激素+黴酚酸酯或羥氯喹為主的治療方案,可用於治療腎功能受損的各種腎病綜合徵;
六、以他克莫司或環孢素為主(可以不聯合激素)的治療方案,可用於治療有激素禁忌症或激素無效的尿蛋白較高的腎小球腎炎;
等等,可能還有其它治療方案,在這裡說不一一列舉了。
如上治療方案均可聯合中醫中藥治療,治腎病降蛋白效果會更好,且更能持久及更不易復發。
經如上治療方案積極治療,尿蛋白降下之後,腎病患者還要堅持做好如下這五件事。
1.還需繼續原來的方案
尿蛋白降下來之後,不管之前選擇的是何種治療方案,在保持原來的藥物與使用劑量的情況下,都需要根據病情使用足夠長的時間。比如,足量糖皮質激素治療腎病綜合徵(如微小病變)多需要使用6周左右(短則4-6周,長則6-8周或更長時間),之後再考慮調整劑量;再比如,雷公藤多甙片治療尿蛋白較高的腎小球腎炎(如IgA腎病)多需使用3-6個月後再調整劑量;再再比如,沙坦類藥物治療伴或不伴有高血壓的腎炎(如高血壓性腎損害或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或IgA腎病等),多需要長期服用而不作大的調整。
2.減藥或停藥不能過快
尿蛋白降下來之後,腎病患者還不能過快減藥,也不能過早停藥,而應根據具體病情采取個體化的減藥方案。有的腎病患者可以停服所有藥物,而有的腎病患者則需要長期服用一種或幾種藥物,為的是讓降下來的尿蛋白不至於反反覆覆或腎病再次復發。比如,微小病變患者的激素減量方法或是否能停藥都需要根據各自病情區別對待;再比如,狼瘡性腎炎患者,當激素減至很小劑量時,可以考慮不停藥,而應長期維持服用等。
3.仍需按時找醫生複診
一般來說,尿蛋白降下來之後,腎病患者仍在治療中,其病情可能還處於變化之中,化驗指標也會有變化與波動,藥物也需要調整。這些情況都必須及時與醫生溝通與交流。因此,就需要患者按時找醫生複診,或為了解惑,或給出建議,或指導用藥等等,以助鞏固療效,讓尿蛋白不反覆。
4.定期檢查不可以減少
尿蛋白降下來之後,腎病患者還必須定期檢查,與尿蛋白有關的檢查專案包括尿常規、尿蛋白分析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等,另外,還需要檢查腎功能、血漿蛋白及免疫功能等其它專案。這不僅是在觀察療效,而且是為了瞭解病情變化情況,為的是防止病情反覆或提前做好準備。
5.還需吃好喝好不勞累
尿蛋白降下來之後,腎病患者還需要在飲食與生活方式上不亂來。這裡說的“吃好喝好”不是讓腎友吃好的或喝好的,而是要合理膳食,即低鹽、避免高蛋白與重口味飲食,少喝或不喝葷湯,不喝碳酸飲料等。“不勞累”不是不讓腎友做事與鍛鍊,而是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鍛鍊要量力而行等。這樣做,既可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又不至於影響尿蛋白。
綜上所述,腎友做好如上五件事,就可以不讓之前的降蛋白治療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