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編者的話: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在探索長壽的奧祕。著名國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張其成教授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要想延年益壽,需將情志、飲食、起居、導引、心性五個方面內容融入日常生活中,具體做法如下。

情志:堅持三不要

張其成說,除了急性傳染病外,目前60%~95%的慢性疾病都與情志有關。情志就是人的情緒,即西醫講的心理健康。中醫非常重視人的情志調理,認為激動過度會導致陰陽失衡、氣血不和,進而誘發疾病。

人的情志分為七情五志,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五志為怒、喜、思、憂、恐。雖然七情五志過度會影響身體健康,但按照中醫五行理論,這些不良情緒也有相勝(克)之法,用對了可以相互抵消。具體來說,就是“憂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這裡給大家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最後周瑜怒氣衝心吐了一口黑血死了。其實,如果當時能讓周瑜憂傷,氣可能就生不起來了,因為“憂勝怒”。《紅樓夢》中,每天鬱鬱寡歡的林黛玉得了肺癆,如果能聽些歡快的音樂,可能她就不會早早香消玉殞,因為“喜勝憂”。《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因參加鄉試中了舉人,大喜過望後而發瘋。中醫認為,“喜則傷心”,如果范進情緒平和一些,可能就不會悲劇收場了。相傳,名醫華佗曾經為一名郡守看病,郡守因思慮過多,不思飲食。華佗用計激怒他,氣得郡守要殺華佗,後來發現病竟然好了。從中醫角度來看,這正是“怒勝思”的緣故。

借鑑古代醫學智慧,現實生活中,經常感到焦慮、整日愁眉不展的人,不妨用靜心、冥想、禪坐、聽古典音樂等辦法讓心情平復。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要保持心理平衡建議做到“三不要”:即逆時不要緊、順時不要求、一切時不要臉(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不要自高自大)。▲

飲食:少雜淡溫慢

中醫倡導的科學飲食是合理、有節制的,具體講就是五個字:少、雜、淡、溫、慢。第一,要少。現代人喜歡高興時大吃大喝、暴飲暴食,非常不利於健康。吃飯要七分飽,特別是晚上要少吃。第二,要雜。《黃帝內經》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穀指五種穀物,即稻(粳米)、黍(黃黍)、稷(小豆)、麥、菽(大豆);五果即桃、李、杏、慄、棗;五畜指五種動物肉類,即牛、羊、豬、狗、雞;五菜指五種蔬菜,即葵、韭、藿(豆葉)、薤(xiè,野蒜)、蔥。依照現在的飲食來說,就是建議大家食物要雜吃,做到葷素搭配、粗細搭配。第三,要淡。即少鹽、少油、少糖,每天鹽的攝入量應在6克以內,油的攝入量25克以內,新增糖最好少吃,每天控制在25克以內。第四,要溫。溫的要求是,不要吃太燙、太涼的東西,不吃高熱量的東西。第五,要慢。孔夫子說“食不語,寢不言”,就是指吃飯要專心致志,慢慢品味。

偏陽性體質的人要少吃熱性食物,比如辣椒,可多吃綠豆、泥鰍等寒涼食物;偏陰性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涼食物,否則容易拉肚子。▲

起居:子時進入深睡眠

人體的精氣神和天地陰陽盛衰的節律相應。意思是說,起居要跟著自然節律走,即早上陽氣旺盛時,要起床活動;晚上陰氣偏盛時,要回家休息。中醫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其中,關鍵的時間節點分別是子時(晚11點~凌晨1點)、午時(中午11~13點)、卯時(早上5~7點)、酉時(傍晚5~7點)。子時陰氣最盛,要養膽經;午時陽氣最盛,要養心經;卯時需養大腸經,要起床吃飯;酉時要養腎經,得靜心調神。

在這重要的四個時段中,尤以子時最為關鍵。中醫認為,臟腑運轉也有節律,只有休息好,才能繼續儲備物質能量來濡養全身經脈。全世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是一致的,2017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的三位美國醫學家揭示了生物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指出長期熬夜、生活不規律會導致生病。張其成說,“子覺”必須睡好,且要在子時進入深度睡眠,,建議大家亥時(晚9~11點)就得躺下為睡覺做準備了。如果有失眠的問題,多是由於心腎不交所致,這裡教大家一個助眠的方法:每晚睡前,用手的勞宮穴(中指自然彎曲,點在手掌心上,位於第2、3掌骨間,靠近第3掌骨的邊緣)對準腳的湧泉穴(位於足掌的前1/3處,腳趾彎曲時的凹陷處),以對側按揉(即右手對左腳,左手對右腳),不必太用力,自感舒服為宜,然後右側臥睡覺。▲

導引:養生易道功

導引是古代的一種養生術,即通過一定的引導方式,刺激人體,引導氣血,達到鍛鍊、防治疾病、修身養性的目的,講究動靜結合。古往今來,導引的表現形式各有不同:漢代華佗創立了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來導引鍛鍊;宋代人編成了八段錦,動作舒緩優美,流傳至今;現代人常常練習的氣功,也是導引的一種,包括煉氣和煉意,能凝神靜氣、激發生機。

“我平時為了調整身心狀態,也經常做導引。”張其成推薦了一套他自己的“養生易道功”,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妨在空閒時多多練習。整個功法分為上引和下引兩個步驟,全部做完即為一週。上引的具體方法是:身體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邁半步;兩膝微曲,含胸拔背;舌抵上顎,兩眼微閉,兩臂在兩側自然下垂;用意念把下丹田(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的精氣往後引,經過督脈(位於背部正中線上)往上走,同時提肛(腹部收緊);將精氣上引到脊柱根部,使精氣一節一節往上走,然後達到命門(肚臍的正後方);導引精氣繼續往上走,到達中丹田(兩乳平行線與胸部正中線交叉點)正對的後方;繼續將精氣向上引,到達枕後部、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下引的具體方法是:將精氣從百會穴往前下方引,到達上丹田(兩眉之間)後,沿著胸腹正中的任脈到達中丹田;再往下到達肚臍、會陰,然後回到下丹田。

收功時,兩手側抬平舉,在頭頂合十,然後下落;雙手開啟,左手對準下丹田,右手對準命門,分別順時針、逆時針按揉兩處6次,最後收功到下丹田即可。▲

心性:天真善良

事實上,情志、飲食、起居和導引是《黃帝內經》一直以來倡導的長壽祕訣,但張其成的科研團隊研究發現,比這些都重要的卻是心性,即天真慈憫的本性。

“天真悲憫,首先是天然率真的狀態,其次是要有慈悲心、要善良。”張其成說,不難發現,長壽的人通常都有幾個共同點:1.天真。很多長壽老人在生活中,就像小孩子一樣天真,對什麼事情都充滿好奇心,好學好問,而不是老氣橫秋。所以,生活中要多一些童心,少一些世故。2.有慈悲心。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到:“大醫者,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意思是說,醫生要有菩薩心腸、仁愛之心,不能對他人嫌棄、厭惡。這句話對現代社會的為人處世同樣適用。中醫認為,心善之人能做到心靜,懂得寬容,這正是長壽的基礎。3.心淨。人的本心是清淨的,私慾是違反人天性的。長壽之人內心沒有那麼多私慾,不太計較得失,內心沒有雜事糾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中,遇到事情要開懷大度,不要拘泥一時一事,想得開方能身心愉悅。(本文出自生命時報,記者李珍玉,受訪專家:著名國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教授 張其成)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蔬菜發芽後不能吃?專家:這4種蔬菜發芽後營養還加倍,請放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