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不同寒症分別養

體寒的人陽氣不足,可選用按摩、刮痧、艾灸等方法在家自行保健。其中艾葉是純陽之物,具有溫經通絡的功效,還可以“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艾灸療法能夠促進血液迴圈、通經疏絡,讓艾葉的溫暖驅走體內的陰寒。

關節冷痛風溼寒

不管晴天還是雨天,夏季或冬季,有些人的全身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等,常感寒冷痠痛,保暖已無效果。

體內有寒的人容易患有關節冷痛,關節冷痛屬於中醫的“痺症”範疇。痺症是指人的體表、經絡因為感受了風、寒、溼、熱等邪氣,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痠痛、麻木、沉重、僵硬,或者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病證。

之所以稱為“痺”,是因為風、寒、溼停留在身體裡,不容易清除,導致關節冷痛反覆發作。

膝部冷痛常刮痧

體內有寒的人膝關節冷痛,可能是因為膝部受寒、溼侵襲,先刮痧後艾灸的方法祛寒溼效果更好。

膝關節刮痧要坐著,屈膝,重點刮拭膝關節處和上下左右的穴位。先找到髕骨上緣正中的鶴頂穴,再找到膝眼穴,左右腿共4穴。

首先點按雙側膝眼穴,各按5~10下,能為膝關節補氧祛瘀,再從鶴頂穴上方向膝下方刮拭。

還要刮拭膝關節兩側的穴位,方法為:從上向下刮拭梁丘穴,再刮拭足三里穴,從上向下刮拭膝陽關穴至陽陵泉穴,

再從上向下刮拭血海穴、陰陵泉穴,每穴刮拭20~30下。

膝眼穴和鶴頂穴是治療膝關節疼痛的兩個奇效穴,刺激膝眼穴可治各類膝關節疼痛,鶴頂穴對膝關節炎、類風溼性膝關節炎有治療作用。

對其餘穴位的刮拭疏通可以起到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刺激陰陵泉穴能清熱化溼、通利三焦;陽陵泉主筋,刺激該穴有健骨強筋、祛風除溼的功效。

艾灸膝關節止痛

艾灸膝關節有溫陽補氣、舒經通絡、化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對治療因寒溼造成的關節冷痛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效果。

艾灸時取仰臥位或坐位,主要取足三陽經穴位為主。選用溫和灸法,即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在血海穴、梁丘穴、犢鼻穴、膝眼穴、足三里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阿是穴(疼痛處就是)等處燻灼,一般距離面板約3釐米。灸至面板有溫熱舒適感覺或面板紅暈即可,一般灸15~30分鐘,每天1次,14天為1個療程。

艾灸肩井穴緩解肩關節冷痛

肩部關節冷痛是由肩部感受風寒所致,故又名“漏肩風”。該病屬於“痺證”,受風、寒、溼三氣夾雜侵襲所為,導致區域性氣血痺阻,引發疼痛。隔姜灸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一般施灸數次後可有效緩解疼痛。

肩周部位多為陽經分佈,病邪之中以寒溼為重,兼有瘀血阻滯,故可取手三陽經在肩部的諸多穴位施灸,溫陽散寒、行氣活血、祛除病邪。如肩井穴、肩中俞穴、曲池穴。

隔姜灸以上穴位,每次灸3~5壯,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1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陳根:預防1型糖尿病,從工程免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