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組織細胞可能受到多種原因的刺激而異常增生,逐漸破壞正常的組織結構,使器官代謝失調、出現功能障礙與相應症狀,此種異常增生物就是俗稱的「腫瘤」。
就字義上言,腫者大也,瘤者居留也。凡是腫大成塊、居留在一處,而難以消散之物就稱為「腫瘤」。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惡性腫瘤的瘤體堅硬如石,俗稱為「癌」。
癌並非現代產物,歷代醫家早依腫瘤的形狀與病因,提出許多不同的病名,如:癌(或巖)、瘤、菌、癭、繭等。甚至因發病的不同部位而有:乳巖(乳腺癌)、腎癌(陰莖癌)、脂瘤(脂肪瘤或纖維瘤)、舌菌(舌癌)、、石癭(甲狀腺瘤)、繭唇(唇癌)等之區別。中醫文獻亦提到很多體內腫瘤的辨症方法,並歸納為:症瘕、積聚、痃癖、噎膈、反胃、髒毒、石癭、骨疽等多種病名。而另外將體表腫瘤歸納在:惡瘡、贅瘤、翻花瘡、黑疔、石疔、癭瘤等病名之中。
針灸可以抗癌
針灸也許無法治癒所有的惡性腫瘤,但以獨特的手法與靈穴確實有助於緩解症狀、改善病情,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所說:「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營其逆順出入之會。」因為腫瘤乃細胞異常增生所致,如以針灸調節、恢復正常細胞的功能,而異常細胞又得不到營養補給,腫瘤病灶就會停止生長、逐漸縮小,直至消失。臨床實驗也已證實,此法在改善症狀、延長存活期方面都有不錯的作用。而本書的重點「天乙神針」結合中藥、氣功、道法以及術數神針、河洛神針,調動患者自身的靈能,打通大小周天、奇經八脈,再與抗癌靈穴相結合,確實可以緩解被中、西醫判死刑的危急重症病人。
1.抗癌總穴
【定位】位於足內側,約舟骨結節(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再直下半寸之處(即然谷穴下0.5寸)。而「然谷穴」在足內側,即足舟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際。
本穴為經外奇穴,可以對抗全身各部腫瘤。
【主治】腦癌,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乳癌,子宮癌,肝癌,直賜癌等。
【行針指要】由本穴向足蹠部橫刺三至四寸。但頭頸部腫瘤須改向前斜刺,中段(胸部)腫瘤向腳心橫刺,下段(腹部與腳部)腫瘤則向後斜刺。
2.足三里穴
本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為五俞穴之一,五行屬土。本來足三里就是抗腫瘤的重要穴位之一,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或點按此處有助於提高免疫功能,增強對癌細胞的殺滅能力。正如《瓊瑤神書‧瓊瑤真人七星針治病訣》所云:「痃癖胃寒三里留」。痃癖即腫瘤。瓊瑤真人認為「痃癖」屬胃虛寒、正氣不足所致,以針灸補足三里之氣有助於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目的。正如明代醫家李中梓所說「養正積自消」。臨床證實,三穴(足三里、關元、太沖)合用,有助於減輕癌症病情、延緩惡化。
依據多年經驗,抗癌總穴可以緩解各類癌腫,而足三里能養正祛邪,再配合對症靈穴,即可達抗癌之功。
3.對症靈穴
對症靈穴共四處,均位於足底部,其中一至三虢位於第一跗蹠關節向內、過赤白肉際處,由趾尖向足跟方向排列,相距各約一寸。四號穴在三號穴向後(向足跟方向)、向內(向足心方向)各一寸處。
這四個對症靈穴對應人體全身各處,各有專長。譬如:四號靈穴能對抗腦部癌症。三號靈穴對抗腦以下、劍突以上的上部癌症。而一號靈穴對抗劍突以下、肚臍以上的中部癌症。至於二號靈穴則對抗肚臍以下的下部癌症。讀者只要記住:治療部位從上至下,依四、三、一、二的順序即可。
四號靈穴→腦
三號靈穴→上焦
一號靈穴→中焦
二號靈穴→下焦
抗癌靈一號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蹠關節向內過一橫指,屈拇趾肌腱的外側。
【主治】臍以上至刺突下的內臟腫瘤,如胃癌、賁門癌、食道癌、肝癌、淋巴轉移癌,或慢性粒性白血病等。
【行針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針感麻、酸至足為得氣。灸三至七壯,同時以手指點按、刺激「然谷穴」、抗癌靈三號、抗癌靈四號方向。
抗癌靈二號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蹠關節向後、向內過赤白肉際各一橫指處。大約在抗癌靈一號穴向後約一橫指處。
【主治】臍部以下的內臟腫瘤及淋巴轉移癌,如:食道下段癌症、直陽癌或子宮頸癌等。
【行針指要】針刺0.3至0.5寸,以針感酸、麻至趾為得氣。灸三至七壯,同時以手指點按、刺激公孫、然谷、抗癌靈一號穴。
抗癌靈三號穴
【定位】位於足底部,直對踞跗關節向內過赤白肉際約一橫指處。即抗癌靈二號穴向後約一寸處。
【主治】劍突以上至腦以下的惡性癌腫,如食道上、中段癌症,肝癌,乳腺癌,肺癌,頸部癌腫,鼻咽癌等。
【行針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針感麻、酸至趾為得氣。灸三至七壯。同時以手指點按刺激透向照海、抗癌靈四號穴。
抗癌靈四號穴
【定位】位於足底部,由足內、外踝後緣引垂直腺,與足底正中線相交處即本穴。約抗癌靈三號穴向後、向小趾側各一橫指處。或足底正中線後四分之一與前四分之三之交點即是本穴。
【主治】腦部惡性腫瘤。
【行針指要】直刺0.3至0.5寸,以針感痛、麻丶酸至趾為得氣。灸三至七壯,同時指按垂直重刺激或透向抗癌靈三號穴即可。
針灸治病的效果,影響因素很多,但最終取決於針灸治療的操作方法,即針體入穴後的運針方式方法以尋針刺得氣,因為療效的關鍵是針刺要得氣。 為此毫針入穴後必須運針以搜尋經氣。而毫針欲得氣,必須行以針法。 得氣之手法,即針法,歷代醫家對其的應用和研究十分重視。其首見於《內經》。如《素問》的針解、離合真邪、寶命全形、刺志論等篇,如《靈樞》的九針十二原,官針、終始、官能、邪客、邪氣臟腑病形等篇,分別論述了其機制和具體操作,初步形成了針法學,為後世所遵循,並歷代相傳,不斷充實。至元明時代,則有更多的創新。 毫針的刺法經過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改進與探索,使毫針刺法已逾百種,形成了名目繁多的術式手法。如元明時代的“針要所備”的“下針十四法”,稱“龍虎龜鳳”的“飛經走氣四法”,《金針賦》所述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歸納的用針“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和“下手八法”等等。 歷代針灸醫家一方面在運用針法中,積數千年之實踐,蘊豐富之內涵,各有獨到之體會和見解,為針法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另一方面由於歷代醫學對針法的理論和操作見解不同,各家手法不一,流派紛呈,加之大多數見於百家著述中,或廣泛流傳於民間,使學習者至今還感到較為困難。 隨著針灸學的發展,對針灸手法的應用與研究也不斷的深化,不僅從臨床治療中觀察各種針灸手法的療效,而且開展了人體和動物的實驗研究。 現代針家又創立了幾十種,現在仍在不斷努力創新。這些針法,不外乎以捻撥提插形式的單一運動或複合運動,以及在力量的大小,數量的多少,時間的長短,速度的快慢,皮下部位的異同,及不同的動靜之間作用於針體,以尋經氣。 小小一針之的,歷代百家立之,致使毫針手法愈加細膩,針法愈加增數。雖說各種手法在臨床應用上各有所長、各有所宜,各自表達其對針法之極度重視,但亦令人眼花瞭亂,目不遐接。古者且大有弄墨玄虛之嫌,今者則大有以古標今之勢。加之古代醫籍辭簡意奧,難以領悟精髓,今世大作其大而全者,亦難得其樞要,真是學者難以盡所學,用者難以盡所用,即便用針一生,未必全部掌握。無怪乎早在清代,醫家李守先在談針灸之難時就指出:“難不在穴,在手法耳。”實乃中肯之言。 而毫火針正補毫針這針法不簡之憾,不須運針而經氣自得。火針一經入穴,氣感則來,其“氣至病所”出現率為100 % 。火針一針刺下,立時推動氣血,正氣驟起,經絡通活,血脈澎湃,氣血盈盛,感應得氣,一氣呵成。 速刺法針體在穴內雖暫留不到1/10秒,而其經氣於穴中自溢,徐徐鼓盪,如絲竹管絃,繞樑不絕。有時針感持續百餘分鐘,而經氣猶存。 毫火針是否得氣,怎麼能知道呢?尤其是在重症患者不能言語的情況下? 實際上臨床針刺得氣否,醫患雙方 早已成為常識。即把患者的痠麻脹疼等作為得氣的主要依據,甚至視為唯一依據。所以醫者在針刺時總是不斷地問患者:脹不脹?不脹。不脹再刺。麻沒麻?麻了,麻則停止運針。然而火針純樸而實在,沒有民主溝通這一過程。那患者不言針感,焉知得氣? 歷代針灸家早已告訴我們,針刺的針感主要在於醫者的手下感覺,而病人的感覺則在其次。針刺的沉、緊、澀等是得氣的表現,而滑、空、松是不得氣的表現,並對得氣做過非常生動的描述。 《靈樞經》說:“中氣穴,則針遊於巷。”針能遊嗎?針乃氣也,是氣沿經脈而循之。《標幽賦》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以及“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 如此之描述醫者手下的這種沉緊吸引的感覺,可謂形象之至。 這種覺察既是可透過醫者個人的主觀感覺判斷,也可由患者單獨覺察,如在患者的受針治療處產生酸、麻、脹、重、痛、冷、熱感等,或這些針刺感應沿經脈傳導(循經感傳),或產生電擊感,蟻行感等。或根據明顯的客觀表現。即區域性肌肉反應,面板表面出現可見的經絡現象(如循經出現紅線、白線、丘疹帶等),都表明被治機體產生了有效反應。說明病體對針刺有了反應,已將患者的經氣、正氣調動起來,併到達有病的地方(“氣至病所”)。 毫火針留針於穴中,更是如此。毫火針一插至底,留針穴中,再去觸之,則微捻而澀,輕提而沉。這就是說針體微微捻擰而不動,輕輕提拔而不起。氣已至也。正是月明直見嵩山雪,氣來已蕩經脈中。 有人會說,否也,不是這樣。這是火針粘針所至。火針確有粘針之時。火針高溫之下是不會粘針的,只有當針體因高溫不足才會與肌肉貼粘在一起。 《實用針灸手法學》說:“燒至針尖紅熾白亮才能使用,否則易因針體燒熱的程度不夠而……造成組織纏束針體,”。此說謬矣,屬於想當然。火針不同於毫針,火針入穴不提不插,不撥不捻,滯針的原因,是粘針,不是纏針。可用生肉,燒針一試即知。 粘針與氣至,這兩種情況是有區別的,怎樣鑑別呢?一出針便知。緩緩退針時,針體澀滯不暢,並有痛感,此為粘針所致;而緩緩退針,針體松滑而輕,極為順暢,且無有疼痛,此為得氣之針。 還有一個現象,也可以證明針下是否得氣。毫火針留針之後,不提不插,不撥不捻,10餘分鐘後,針處面板可出現經絡現象,即紅暈、丘疹等,表明被治機體產生了有效反應。說明病體對針刺有了經穴反應,已將患者的經氣、正氣調動起來。 且慢!有人會提出,你剛才不是在火針對穴位刺激的方法中說,火針療法“集針之法,激發經氣。”既然不須運針,針體於穴中不動,何法之有?何法可集呀?我說針於穴中,不提不插,不撥不捻,針體外似不動,而內猶沸湯。這是因為針身是熱能的載體,故而穴上針體,靜如一柱,穴下針體,釋放熱量,卻如烏龍攪柱,提插捻撥,百法皆生。可謂萬法歸一,以靜催動。如此言之“集針之法”,不為過也。 這樣火針就大大簡化了針灸操作的繁瑣性,技術的複雜性,減輕了醫者的勞動,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療效,節約了醫患雙方的時間。這在時效上,改善了中醫相對西醫療效來得慢的敝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