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的到來,氣溫逐漸降低,門診多了很多患呼吸疾病的患者,其中支氣管哮喘的病人有很多。
支氣管哮喘在中醫屬於“哮病“、“喘病“的範疇。發作時可併發氣胸、縱膈氣腫、肺不張,長期反覆發作和感染可併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源性心臟病。
中醫對哮喘的辨證論治哮喘在發作期以痰升氣阻為主,急當祛痰利氣為治其標。古人根據痰的性質,將哮喘分為冷、熱哮兩大類,以下5個為常見證。
1.寒痰阻肺證
主要症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胸隔滿悶,痰白而粘或清稀多沫,面色暗滯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白滑。
病機:為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寒痰伏肺,遇感而發。若外感風寒之邪而引發,則兼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等風寒表證。
治療原則:溫肺散寒,化痰止哮。
處方: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生薑、細辛、五味子、制半夏、款冬花、杏仁、厚朴、甘草。
2.熱痰阻肺證
主要症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胸高氣粗,煩悶不安,痰黃粘稠,咳吐不爽,面紅自汗,口渴欲飲,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素體陽盛,痰從熱化,熱痰伏肺,遇感而生。若外感風熱之邪而引發,可兼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等風熱表證。
治療原則:清宣肺熱、化痰止哮。
處方:定喘湯加減,麻黃、白果、蘇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黃芩、制半夏、膽南星、甘草。
3.寒熱錯雜證
主要症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痰黃稠粘或白粘難咯,胸悶心煩,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舌苔黃白相兼,脈浮緊而數。
病機:熱痰內伏,外感風寒之邪而引發,表寒而裡熱,外感風寒之證與痰熱阻肺之證均很明顯。
治療原則:散寒清熱,宣肺化痰。
處方:厚朴麻黃湯加減,厚朴,麻黃,生石膏,杏仁,制半夏,生薑,細辛,五味子,瓜蔞,大棗。
4.陽虛痰阻證
主要症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氣短難續,動則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胖嫩或淡紫,脈沉弱無力。
病機:久病咳喘,腎陽日衰,感而易發,發作頻繁,發作時寒痰阻肺及腎陽虛弱。
治療原則:溫陽益氣,降氣化痰。
處方:蘇子降氣湯化裁,蘇子,制半夏,前胡,厚朴,肉桂,沉香,當歸,生薑,大棗,黨參。
5.陽虛痰阻證
主要症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痰粘而少,形瘦咽乾,虛煩盜汗,舌紅少津,舌苔薄黃,脈細數。
病機:痰熱內伏,反覆發作,熱盛傷陰,陰傷日甚,以致發作時,陰虛與痰熱均甚,標本均急。
治療原則:養陰清熱,降肺化痰。
處方:麥門冬湯加減,麥冬,制半夏,黨參,大棗,沙參,桑白皮,杏仁,生薑,冬蟲夏草,甘草。
中醫調理支氣管哮喘患者臨床病例45歲支氣管哮喘患者,經中醫調理2個療程,症狀消失,病情穩定,未見覆發!陳某,男,45歲,患者幾年前因為感冒發熱,後出現呼吸憋喘,喉中痰鳴,在當地醫院檢查確診為“支氣管哮喘”,給與抗過敏西藥治療,有短期療效,但每遇到寒涼季節就會發作,對西藥漸不敏感。近5個月發作日益嚴重,早晨起床著涼後或陰雨天氣就會發作,呈持續發作狀態。因數日發作症狀不能緩解,於是尋求中醫治療,來到醫院就診。面診:呼吸憋喘、伴咳白痰,心悸氣短,動則加重,唇面晦暗,舌淡苔白,脈弦緊。雙肺聞及哮鳴音。X線檢查胸片顯示:雙肺瀰漫性肺氣腫。處方:白芍、桂枝、細辛、半夏、炮姜、五味子、麻黃、杏仁、紫蘇子、葶藶子、甘草、膽南星、皂角炭、石韋、鵝管石、海浮石、赭石。功效主治:降氣化痰,溫肺散寒,適用於風、寒、溼等陰邪襲肺,引動寒痰之實痰冷哮證。二診:上方服用6劑,胸悶憋喘大減。上方稍作調整,繼續服用12劑,症狀緩解。上方湯劑改為丸劑,繼續服用1個療程,病情穩定,隨訪1年未復發。按語:此患者痰多清稀,或白稠,舌淡紅,苔白或微黃。治療久咳屬風寒留連,飲聚於肺,用辛溫宣散,化痰制蠲飲,可獲得良好的效果。溫馨提示:以上藥方及用量,須遵醫囑服用,切不可擅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