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世界平均壽命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被稱為“人生100年時代”,醫學博士奧真也說:“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化,‘人生120年時代’也帶有現實感。 很多癌症已經不是不治之症了”——。
※本文重新編輯了奧真也《戰勝“生存差距”時代的世界最先進的健康戰略》( 』(KADOKAWA )的一部分。
追尋日本人的平均壽命( 0歲人的平均壽命=出生時平均壽命)的大致推移,就會發現意外的事實。
比如江戶時代,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左右。 到了明治時代也沒什麼變化,據說是30多歲後半左右。
人類五十年——這是織田信長吟誦的《敦盛》中的一節,別說戰國時代了,無論是江戶時代還是明治時代,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都遠遠不及50年。 原來信長的“人類五十年”是比喻與天界相比人類人生的虛幻,不是平均壽命的事。
其實,日本人的平均壽命超過50歲是從戰後開始的。 據厚生省(現厚生勞動省)稱,1947年的平均壽命為男性50.06歲,女性53.96歲。 這裡第一次男女都超過了50歲。 終於到了70~80年前,日本人活了50年才終於實現了。
之後,隨著戰後的高度經濟成長期,平均壽命也延長了,1971年男女都超過了70歲(男性70.17歲,女性75.58歲)。 在WHO (世界衛生組織) 2018年發表的“世界平均壽命排行榜”中,日本在“男女平均壽命”中成為世界第一( 84.2歲)的世界級長壽國家。
實現這樣的超長壽時代的背景是醫療技術的劃時代的進化。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和考察,但是綜合起來,從生物學上來看人的極限壽命被認為是“120歲左右”。 也就是說“理論上可以活到120歲”。 那麼,人類至今為止為什麼不能完全達到其極限壽命呢? 其最大的理由是“因病半途而廢”。
那是由於最新醫療技術的恩惠,與得了結核和肺炎就沒有得救的時代相比,人類壓倒性地“不再因病死亡”。
在醫療技術的進化中,劃時代的事件是“抗生素的普及和實用化”吧。 由此,能夠克服以前被稱為“死病”的結核等傳染病,對減少病死和延長平均壽命做出了很大貢獻。
近年來,達菲等流感的強力治療藥也出現了,以奧普西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劃時代的癌症治療藥也備受關注。
另外,期待對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艾滋病、被認為是疑難病症的肌肉營養不良等遺傳疾病等有效果的新藥也在不斷被開發。
此外,利用iPS細胞(人工多能幹細胞)技術等再生和替代內臟器官,引進機器人手術和AI診斷等——現在醫療技術也在各種領域不斷進化,所有疾病都開始被克服。 可以說生病導致人死亡的“不死時代”馬上就要到了。
聽到“構成死亡威脅的大病”,很多人會想到“癌症”。
據厚生勞動省透露,2018年日本人死因第一位是癌症,第二位是心臟病,第三位是衰老,第四位是腦血管疾病,第五位是肺炎。
長期以來,癌症一直佔據著不可動搖的第一位,在此之前日本人最大的死因是“結核”,也就是傳染病。 從世界範圍來看,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也是一大死因。
但是,如上所述,隨著青黴素等抗生素的普及,死於結核的人急劇減少。 隨著醫療的進化,攻克了“傳染病”這個巨大的敵人,之後的主要死因是向癌症、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轉移。
而且被稱為不治之症、最大病魔的癌症,也在新的治療方法和新藥的登場的推動下,克服程度確實在上升。
例如,確立了利用“分子靶向藥”的治療,該藥可以透過精確瞄準癌細胞進行個別癌症治療。
開發了一種名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劃時代的治療藥物,它能喚醒因癌細胞而沉默的免疫細胞,再次攻擊癌細胞。
而且,許多企業現在正在進行使用具有感染癌細胞並使其溶解性質的腫瘤溶解性病毒的治療藥等新藥的試驗。
另外,隸屬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 NIH )的小林久隆醫生開發的“光免疫療法”是由分子靶向藥的“靶向療法”和“近紅外線的光化學反應”組合而成的新癌症治療。 在日本,名為樂天醫學日本公司(舊樂天阿司匹林公司)的初創企業獲得了許可,從2018年開始進行臨床試驗。 2020年3月被申請批准,同年9月25日以頭頸部癌為物件正式以“阿卡魯斯”的名義被批准。
胃癌、直腸癌、大腸癌、乳腺癌等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透過手術和治療克服的“普通疾病”。 另外,血液癌白血病也已經從“不治之症名單”中幾乎消失了。
大部分的癌症都是“不值得害怕的疾病”,癌症死亡率達到“零”的日子也絕對不遠。
只是說不要誤解,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是“不值得害怕”的。 雖然可以克服的癌症會增加,但是即使有胰腺癌和膽管癌等現代醫療也存在克服困難的癌症。 因此,有必要認識到醫療技術有望進一步進化吧。
在迎來人生120年長生不老時代的我們所關注的醫療技術中,有將老化的器官替換成新的人工器官的“器官替代技術”。 也有器官交換中提供者(捐獻者)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器官移植的方法,但如果與人工器官交換的話,不依賴捐獻者的治療是可能的。
其實,醫療現場已經進行了部分器官的交換。 比如把水晶體換成人工鏡片的白內障手術可以說是很好的器官交換。 另外,向損傷的角膜移植由iPS細胞製成的片狀角膜細胞的治療也接近臨床應用。
關於心臟,將主動脈瓣替換成人工瓣的手術也是器官交換之一。 而且,現在除了使用iPS細胞技術的心肌片進入實用階段外,還廣泛使用被稱為外部心臟的“輔助迴圈裝置”。
關於腎臟,考慮到行動式透析治療裝置的實現日已近,將來也可以將腎臟本身總更換為人工腎臟吧。
現階段還有很多研究開發和實驗階段的東西,除此之外的肺、胃、關節等在不久的將來也可以用人工器官代替吧。
“五臟六腑”要“總換”所有的內臟器官,使全身成為機器的身體,這是非常困難的吧。 但是,事實上,即使是部分器官,很多器官都進入了“受傷後可以更換”的時代。 器官替代會成為很大程度上左右不死時代走向的因素吧。
無論醫療技術的飛躍發展帶來了多少最新的治療方法,如果治療前階段的醫生診斷(判斷)錯誤的話,就沒有元也沒有子。 為了克服疾病,消除診斷過程中最初的“誤診”成為重要的課題。
作為為此而做出的努力,期待很大的是引進基於AI (人工智慧)的診斷。 很多誤診都是由於醫生的想法和疲勞等因素影響的判斷錯誤而產生的。 那樣的話,沒有人類的想法和疲勞的AI反而可以穩定正確地診斷。 由於AI的引進,“因為是人,所以有錯誤”的人為錯誤導致的誤診風險急劇減少。
此外,AI與IT技術具有很高的相容性,有助於透過網際網路實現遠端診斷和自動診斷。 在醫療世界,特別是在“診斷”領域,在不遠的將來,AI進行資料分析和查詢,由人類醫生進行最終檢查和參考其結果的診斷的風格會成為主流吧。
克服癌症、更換人工器官、AI診斷導致誤診銳減等醫療技術帶來的“病死風險銳減”,強烈推動了人生120年的不死時代、超長壽時代的到來。
----------
埼玉醫科大學綜合醫療中心客座教授奧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