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大約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後感到恐慌不安,那麼,

到底什麼是大腸息肉?為什麼會得大腸息肉?

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

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後還需要做什麼?

今天我給大家普及一下腸息肉的相關知識。

1、什麼是大腸息肉?

凡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2、怎麼明確腸息肉性質?

腸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腸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

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3、大腸為什麼會長息肉?

1.飲食性因素 :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2.膽汁代謝紊亂 :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4.腸道炎性疾病 :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症病變是導致炎症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於結腸手術後吻合口部位。

5.基因異常 :

家族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第5對染色體長臂內一種被稱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和缺如有關。正常情況下,該等位基因需要同時發揮作用以抑制腫瘤的生長,當該基因出現缺如或發生突變時,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消失,從而發生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和癌變。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6.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症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

4、長了息肉會有哪些表現?

大多數體積較小的息肉沒有症狀,只是在腸鏡檢查或腹部手術時候發現;

當息肉長大後可能有以下表現:

1.典型症狀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

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2.其他症狀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症狀。

3.診斷依據

①便血或黏液膿血便史。

②肛診或腸鏡發現息肉。

④ 病理檢查可確診。

5、哪一種腸息肉容易發生癌變?

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

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見。

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會,是癌前病變,應積極處理。大腸腺瘤演變成癌所需的時間為5~15年。並非所有腺瘤都會發生癌變。

大腸腺瘤癌變的影響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數目、組織病理學型別、大體型別、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別年齡等因素。

6、腸息肉惡變時間是多久?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據Morson在1976年發表的腺瘤到癌發展理論認為,這個時間約為10年。

7、發現腸息肉咋辦?

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

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

根據腸鏡活檢的病理結果,如果為腺瘤性息肉,建議進行治療。

大腸腺瘤的治療方法有:內窺鏡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腸息肉切前必須做活檢,所有經內窺鏡切除的標本,除非組織嚴重破壞,否則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內窺鏡治療包括高頻電切除(電凝器灼除、活檢鉗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療和鐳射治療等。

內窺鏡治療較為安全,創傷小。透過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適用於小息肉。

以下情況需要手術治療:

對於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疑有癌變;腺瘤較大;腺瘤呈廣基型;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佈於某一腸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進行內窺鏡無法切除的大腸腺瘤患者,應採用手術治療。8、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01 養成定期複查的習慣。現在有證據證實息肉有逐漸增大趨勢,即使當時較小的息肉(一般﹤5mm者)沒有被摘除,但過一段時間也可能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經明確大腸息肉的患者,均應每0.5年~1年複查一次腸鏡,防止長大後出血或癌變。02 調整飲食。禁食辛辣、油炸、肥膩、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的便秘習慣,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復發。另外,酒精刺激也會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03 適當運動。由於右半結腸是以副交感神經分佈為主,適度鍛鍊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腸蠕動加強,糞便在右半結腸內停留時間少,糞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質對腸黏膜的作用減少,息肉發生率、複發率減少。04 保持好心情。當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會抑制胃腸蠕動,使速度減慢,從而導致便秘。便秘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所以,正視現實,儘量放鬆,只要飲食有節,合理安排,定期複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癌變的機會,總之,對待本病關鍵的一點是“防重於治”。9、切除後還需要複查

大腸腺瘤治療後還必須進行復查。

01.低危人群的複查:

大腸腺瘤為單發、帶蒂(或小於2cm的廣基的管狀腺瘤)伴有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為低危人群。

治療後1年複查結腸鏡。若為陰性,則每年需要進行糞隱血試驗檢查,並每隔3年複查一次結腸鏡。

連續3次陰性者,延長至每5年複查一次結腸鏡,期間仍然是每年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後仍按首次治療後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

02.高危人群的複查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者,屬高危組:

①多發腺瘤;②直徑≥2cm;③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④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

治療後3~6月內複查結腸鏡,如為陰性,6~9月再次複查內窺鏡,仍陰性者,1年後再次複查內窺鏡。

連續2次都陰性者,每隔3年複查一次內鏡,期間每年行糞隱血試驗檢查。

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後仍按首次治療後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

13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3種食物,或正在悄悄"堵塞"你的血管,專家忠告:喜歡也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