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方劑學概述篇

論方劑,數千萬,仲景方,歷代贊,

諸名醫,積經驗,學配伍,是關鍵。

古組方,原則全,君與臣,佐使兼;

今改為,主輔言,佐與使,亦四般。

主治病,主病安;輔助藥,協主兼;

佐主輔,兼證痊,有反佐,並制監;

言使藥,引經專,調藥性,兼和緩。

遵原則,貴權變,味與量,常增減。

急用湯,緩用丸,易配伍,功異然。

解表方篇

病在表,法當汗,祛表邪,宜辛散。

表寒溫,表熱寒,表而虛,扶正添。

1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湯,桂杏甘,解表寒,療咳喘。

麻黃9,桂枝6,杏仁9,炙甘草3。

2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湯,芍藥甘,姜棗引,營衛安。

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薑9,大棗4枚。

3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

羌活湯,蒼草防,芩芎芷,辛地黃,

解表邪,裡熱嘗,兼無汗,頭痛良。

羌活、蒼朮、防風各4.5,細辛1.5,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各3克。

4銀翹散《溫病條例》

銀翹散,桔豉甘,荊竹薄,牛蒡煎,

溫病初,辛涼餐,解表熱,此方選。

銀花、連翹各10克,桔梗、薄荷各6克,竹葉4克,甘草5克,荊芥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水煎服。

5桑菊飲《溫病條例》

桑橘飲,桔梗杏,甘翹薄,蘆根用,

宣肺經,醫風溫,散內熱,咳嗽寧。

桑葉、菊花、杏仁、桔梗、連翹、蘆根各10克,甘草、薄荷各3克。

6大青龍湯《傷寒論》

大青龍,寓麻黃,添石膏,配棗姜。

功解表,兼除煩,身疼痛,躁無汗。

麻黃12克,生石膏24克,桂枝、炙甘草、杏仁、生薑各6克,大棗4枚。

7小青龍湯《傷寒論》

小青龍,逐飲方,麻桂芍,辛草姜,

五味夏,咳喘良,氣管炎,可選方。

麻黃、芍藥、桂枝、乾薑、半夏、炙甘草各10克,細辛、五味子各5克。

8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麻杏甘,石膏湯,清肺熱,咳喘良。

麻黃6克,杏仁9克,炙甘草5克,生石膏18克。

9升麻葛根湯《閻氏小兒方論》

透麻疹,升葛方,配芍草,散劑良。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份。為粗末,每服10克。

10人參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敗毒散,外感方,兼體虛,用此湯,

柴芎枳,前胡羌,苓獨草,桔梗黨。

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黨參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清熱方篇

裡熱證,法當清,用苦寒,亦辨證,

虛者補,實則功,分衛氣,別血營。

11白虎湯《傷寒論》

白虎湯,知石甘,加粳米,氣分安。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加人參名白虎加人參湯。

12梔子豉湯《傷寒論》

梔豉湯,療虛煩,醫黃疸,膽囊炎。

梔子、淡豆豉各10克。

13清營湯《溫病條例》

清營湯,犀地丹,銀翹竹,玄麥連。

犀角1.5克,生地15克,竹葉心3克,黃連5克,玄參、麥冬、丹參各9克,銀花、連翹各6克。

14犀角地黃湯《千金方》

犀生地,芍藥丹,清熱毒,血分安。

犀角1.5克(銼末,沖服),生地30克,赤芍12克,丹皮9克。

15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解毒湯,芩連襄,梔黃柏,三焦涼。

黃連、梔子各10克,黃芩、黃柏各6克。

16普濟消毒飲《醫方集解》

消毒飲,普濟方,升柴薄,芩連僵,

桔陳甘,玄勃蒡,板藍翹,解毒良。

黃芩、黃連各15克,陳皮、甘草、玄參、柴胡、桔梗各6克,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殭蠶、升麻各2克。

17仙方活命飲《外科發揮》

活命飲,醫瘡瘍,乳沒銀,歸芷防,

陳草芍,花粉襄,山甲貝,皂刺嘗。

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防風、貝母、陳皮、甘草各3克,銀花9克。

圖片

18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

消毒飲,五味成,銀野菊,蒲公英,

紫天葵,共地丁,解熱毒,療瘡疔。

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6克。

19香薷散《和劑局方》

香薷散,樸與扁,斛暑溼,粗末煎。

香薷20克,厚朴、扁豆各10克。

20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既清暑,又生津,斛麥竹,西洋參,

21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導赤散,生地甘,木通竹,心火痊。

生地、木通、竹葉、甘草各等分。

22龍膽瀉肝湯《古今醫方整合》

瀉肝湯,君龍膽,柴芩梔,歸地甘,

車通澤,入肝膽,可降酶,退黃疸。

生地、黃芩、木通、柴胡各6克,龍膽草10克,梔子、澤瀉、車前子、當歸、甘草各3克。

23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瀉白散,地桑甘,加粳米,肺熱宣。

粳米15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4清胃散《脾胃論》

清胃散,升麻連,生地歸,丹皮煎。

生地、當歸各3克,黃連6克,丹皮5克,升麻10克。水煎服。

25玉女煎《景嶽全書》

玉女煎,胃火清,知膏膝,熟地冬。

生石膏30克,熟地黃15克,麥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26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共秦皮,柏連入,醫熱痢。

白頭翁15克,黃連6克,黃柏12克,秦皮10克。

27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蒿甲丹,知地黃,療虛熱,骨蒸康。

鱉甲15克,生地12克,青蒿、知母各6克,丹皮10克。

圖片

溫裡方篇

裡寒證,法當溫,益腎陽,厥逆斟,

脾虛寒,宜溫中,通經絡,散寒凝。

28溫中丸(湯)《傷寒論》

理中丸,參術甘,乾薑入,溫脾寒。

黨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各10克。水煎服。

29吳茱萸湯《傷寒論》

吳萸湯,參姜棗,暖肝經,溫胃好。

吳茱萸10克,黨參12克,生薑18克,大棗4枚。

30小建中湯《傷寒論》

桂枝湯,加飴糖,倍芍藥,建中湯,

溫胃寒,醫潰瘍,加黃芪,效更彰。

飴糖30克,芍藥18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4枚。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

31四逆湯《傷寒論》

四逆湯,附甘姜,救厥逆,回真陽。

制附子15克,乾薑10克,炙甘草12克。

32真武湯《傷寒論》

真武湯,術苓姜,芍益陽,附溫陽,

脾腎暖,水道暢,醫水腫,體安康。

白朮6克,制附子、茯苓、白芍、生薑各10克。

33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陽和湯,陰疽方,草芥肉,麻黃姜,

鹿角膠,熟地黃,鶴膝風,流注良。

熟地30克,鹿角膠10克(烊化),白芥子6克,甘草6克,肉桂、炮姜、麻黃各3克。

瀉下方篇

裡實證,當攻伐,峻逐水,緩潤下。

34承氣湯《傷寒論》

大承氣,枳硝黃,厚朴入,寒下良。

小承氣,樸枳黃,有調胃,黃草芒。

大承氣湯:大黃12克,芒硝10克,枳實、厚朴各15克。

小承氣湯:大黃12克,枳實9克,厚朴6克。

調胃承氣湯:甘草6克,大黃、芒硝各12克。

35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醫腸癰,推此方,瀉內熱,首大黃,

破瘀血,丹皮良,冬瓜子,桃仁芒。

冬瓜子15克,大黃、桃仁、丹皮、芒硝各10克。

36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溫下方,附辛黃,瀉寒積,便通暢。

制附子12克,大黃10克,細辛6克。

37麻子仁丸《傷寒論》

麻仁丸,小承氣,加芍杏,潤下劑。

麻子仁170克,大黃130克,杏仁、厚朴、芍藥、枳實各70克。依法制丸。

38溫脾湯《千金方》

溫脾湯,附乾薑,攻冷秘,參草黃。

大黃、制附子各10克,乾薑、黨參各6克,甘草3克。

39十棗湯《傷寒論》

十棗湯,逐水飲,遂芫戟,各等分。

共細末,棗湯進,醫腹水,療懸飲。

大戟、芫花、甘遂各等份。共為細末。每服0.5至1克,大棗10枚煎湯送服。

40舟車丸《景嶽全書》

舟車丸,功逐水,軍榔醜,戟芫遂,

木輕粉,青陳皮,肝硬化,腹水宜。

黑醜120克,芫花、甘遂、大戟各30克,大黃60克,木香、青皮、陳皮、檳榔各15克,輕粉3克。共為細末,水糊為丸。

41蘆氏秘方《中華內科雜誌》1960

腫半截,蘆氏方,二醜粉,糖棗姜。

二醜、生薑、紅糖、大棗。依法制膏。

和解方篇

和少陽,疏氣機,調腸胃,理肝脾。

42小柴胡湯《傷寒論》

小柴胡,芩夏甘,參姜棗,和肝膽。

柴胡12克,黃芩、黨參各10克,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4枚,制半夏10克。

43逍遙散《和劑局方》

逍遙散,柴芍甘,歸苓術,薄姜全。

柴胡、茯苓、當歸、白芍、白朮、甘草各15克,生薑10克,薄荷3克。

表裡雙解方篇

表證急,汗法驅,裡證重,先救裡,

若同病,表裡醫,既治表,又醫裡。

44大柴胡湯《金匱要略》

大柴胡,芩夏姜,枳芍棗,加大黃。

柴胡、枳實、制半夏、黃芩、白芍各10克,大黃6克,生薑12克,大棗4枚。

45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主葛根,芩連甘,痢兼表,可煎餐。

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甘草3克。

祛溼方篇

祛溼劑,主利水,化痰飲,避濁穢,

止洩瀉,開癃閉,通淋濁,蠲三痺。

46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正氣散,首藿香,苓陳夏,術草襄,

腹皮蘇,桔梗樸,解表邪,化溼濁。

藿香、茯苓各12克,蘇葉、白芷、大腹皮、白朮各10克,半夏曲、陳皮、厚朴、桔梗、甘草各5克。

47五苓散《傷寒論》

五苓散,豬茯苓,澤術桂,水道行。

豬苓、茯苓、白朮各15克,桂枝10克,澤瀉12克。

48平胃散《和劑局方》

平胃散,蒼樸甘,廣陳皮,燥溼專。

陳皮、厚朴各10克,蒼朮15克,甘草6克。

49茵陳蒿湯《傷寒論》

茵陳湯,治陽黃,生山梔,合大黃。

茵陳18克,山梔10克,大黃6克。

50八正散《和劑局方》

八正散,通熱淋,車前子,生川軍,

梔滑草,扁瞿通,醫結石,緩疼痛。

滑石、車前子、瞿麥、扁蓄、梔子、木通、甘草、大黃各等份。

51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己與芪,白朮甘,祛溼邪,醫腎炎。

防己、黃芪各10克,白朮6克,甘草3克。

52萆薢分清湯《丹溪心法》

分清飲,萆薢名,菖烏藥,草智苓。

萆薢、烏藥、石菖蒲、益智仁、茯苓、甘草各等份。

53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獨活君,寄生湯,歸芍芎,乾地黃。

參苓草,艽辛防,牛膝桂,痺膝康。

獨活、秦艽、防風、芍藥、杜仲、牛膝各9克,桑寄生18克,乾地黃15克,當歸、黨參、茯苓各12克,川芎、甘草各6克,細辛3克,肉桂1.5克。

祛風方篇

凡風證,內外情,外疏散,內熄風。

54川芎茶調散《和劑局方》

茶調散,川芎君,羌防芷,薄草辛,

散風邪,醫頭痛,或偏正,或巔頂。

川芎、荊芥各12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克,薄荷、細辛各3克,防風4.5克。

55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牽正散,醫而癱,白附子,蠍殭蠶。

白附子、殭蠶、全蠍各等份,為末。每服3克。

56小活絡丹《和劑局方》

小活絡,乳膽星,川草烏,沒地龍。

制川烏、制草烏、地龍、制南星各130克,乳香、沒藥各90克。共為細末,酒面糊為丸。每服3克。

57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鉤藤湯,有羚羊,桑菊草,芍地黃,

竹茹貝,茯神襄,清血熱,平肝陽。

鉤藤、菊花、白芍、茯神各10克,竹茹、生地各15克,羚羊角、甘草各3克,桑葉6克,川貝12克。

58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熄風湯,功鎮肝,生龍牡,生龜板,

赭膝芍,玄冬甘,生麥芽,青蒿楝。

懷牛膝、代赭石各30克,生龍骨、生龜板、白芍、玄參、天冬、生牡蠣各15克,川楝子、生麥芽、青蒿各6克,甘草3克。

59桑杏湯《溫病條辨》

桑杏湯,梔梨皮,浙貝豉,沙參齊,

滋肺津,外燥宜,咳無痰,上感醫。

桑葉、浙貝、淡豆豉、梨皮、山梔皮各6克,沙參12克,杏仁9克。

60麥門冬湯《金匱藥略》

麥冬湯,夏參甘,粳米棗,胃熱專。

麥冬18克,粳米15克,黨參10克,制半夏5克,大棗4枚,甘草3克。

61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清肺湯,功養陰,生地芍,丹麥斟,

薄貝母,草玄參,療白喉,乳蛾飲。

生地12克,麥冬、玄參各10克,炒白芍5克,甘草、貝母、薄荷各3克,丹皮5克。

圖片

祛痰方篇

祛痰溼,療咳喘,止嘔吐,舒胸脘,

消瘰癧,定暈眩,痰是標,求本源。

62二陳湯《和劑局方》

二陳夏,陳茯苓,和胃氣,療咳喘,

加枳星,名導痰,入枳茹,為溫膽。

陳皮5克,制半夏5克,甘草5克,茯苓10克。二陳湯加枳實、制南星,名導痰湯;二陳湯加枳實、竹茹,名溫膽湯。

63止嗽散《醫學心悟》

止嗽散,桔陳菀,荊百部,草百前。

桔梗、荊芥、紫菀、白前、百部各600克,甘草30克,陳皮480克。共為末。每服10克,開水調服。

消導方篇

消導劑,化痞積,導食滯,暢氣機。

64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丸,陳苓半,萊菔翹,焦三仙。

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陳皮、連翹、萊菔子各30克。為末制丸。另一方有麥芽。

65枳實消痞丸《蘭室秘籍》

曰枳實,消痞丸,參樸術,夏曲連,

麥芽曲,茯苓甘,加乾薑,脾胃安。

乾薑3克,炙甘草、麥芽曲、白茯苓、白朮各6克,半夏曲、黨參各10克,厚朴12克,枳實、黃連各15克。

理氣方篇

氣分病,滯與逆,滯宜行,逆降氣。

66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氣鬱散,芎蒼曲,梔附餐。

蒼朮、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各等份。為細末,水泛為丸。

67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

夏厚朴,氣方祖,苓生薑,並紫蘇。

制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生薑、蘇葉各10克。

68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瓜蔞實12克,薤白10克,米酒30毫升。

69定喘湯《攝生眾妙方》

定喘湯,苓甘冬,麻白夏,桑蘇杏。

麻黃、白果、桑白皮、款冬花、制半夏各10克,杏仁、黃芩各5克,蘇子6克,甘草3克。

理血方篇

血分病,瘀虛溢,瘀當祛,虛補益,

止血法,療血溢。活瘀血,兼理氣。

70桃仁承氣湯《傷寒論》

硝黃草,桂加桃,成此方,祛瘀好。

桃仁、大黃各12克,桂枝、炙甘草、芒硝各6克。

71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王清任,倡逐瘀,四物備,桃紅繼,

桔枳草,柴牛膝,血瘀胸,久不愈。

當歸、生地、紅花、牛膝各10克,桃仁12克,枳殼、赤芍各6克,柴胡、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5克。

72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曰補陽,還五湯,內四物,去地黃,

桃紅龍,芪四兩,中風後,療諸恙。

黃芪120克,當歸6克,赤芍5克,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各3克。

73槐花散《普濟本事方》

槐花散,醫腸風,止便血,枳柏荊。

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各等份,為末。每服6克。

74小薊飲子《濟生方》

小薊飲,治血淋,蒲滑竹,歸通斟,

生地藕,草梔仁,清溼熱,醫尿頻。

生地24克,小薊10克,滑石12克,木通、蒲黃、淡竹葉各10克,甘草5克,藕節10克,當歸5克,梔子仁10克。

圖片

補益方篇

論虛疾,分四虛,陰和陽,血與氣,

各臟腑,皆有虛,當辨證,須留意。

75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補氣方,四君先,茯苓入,參術甘。

黨參、茯苓、甘草、白朮各等份。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76歸脾湯《濟生方》

歸脾湯,涵四君,龍眼肉,歸棗仁,

芪香遠,姜棗引,補心脾,崩帶飲。

白朮、龍眼肉、茯神、黃芪各30克,木香、黨參各15克,甘草、當歸、遠志各3克,酸棗仁30克。

77四物湯《和劑局方》

四物湯,歸地黃,赤芍藥,血證方。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等份。加桃仁、紅花,名桃紅四物湯。

78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六味丸,藥地丹,萸苓澤,益腎肝,

加桂附,溫腎寒,加知柏,虛火安。

熟地28克,山藥、山萸肉各12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3錢。加附子、肉桂,即金匱腎氣丸;加知母、黃柏,即知柏地黃丸。

固澀方篇

固澀劑,可止遺,斂虛汗,崩帶醫,

固脫證,止瀉痢,標本顧,兼補益。

79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

玉屏風,芪防術,固表虛,自汗出。

黃芪18克,白朮12克,防風6克。

80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固精丸,芡蓮鬚,龍牡蠣,沙蒺藜。

沙苑蒺藜、芡實、蓮鬚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研末,蓮肉煮粉糊為丸。

81桑螵蛸散《本草衍義》

桑螵蛸,龜龍菖,茯苓神,遠歸黨。

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茯神、當歸、龜板各30克。為末。每次6克,黨參湯調下。

82真人養髒湯《和劑局方》

養髒湯,醫脫肛,罌粟殼,蔻訶香,

歸芍肉,甘術黨,洩痢久,服之康。

白芍、白朮、炙甘草、罌粟殼各10克,當歸、黨參各12克,肉豆蔻、肉桂、木香、訶子皮各5克。

安神方篇

神不安,責肝心,虛滋養,實重鎮,

強身體,振精神,服此劑,安心神。

83硃砂安神丸《蘭室秘藏》

安神丸,硃砂連,歸地草,除熱煩。

黃連、硃砂、生地、當歸、甘草,依法制丸。

84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養肝陰,草棗仁,知芎苓,益心神。

酸棗仁15克,茯苓10克,知母6克,川芎、甘草各3克。

85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補心丹,歸地玄,二冬味,參苓遠,

柏棗仁,丹參煎,桔梗引,砂衣丸。

生地、五味子、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黨參、玄參、丹參、白茯苓、桔梗、遠志,依法制丸,硃砂為衣。

開竅方篇

開竅劑,多辛香,分涼溫,當細詳,

涼開法,如牛黃,溫開法,蘇合香。

86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牛黃芩,梔鬱金,犀麝冰,連雄珍,

箔為衣,硃砂鎮,解熱毒,昏譫飲。

牛黃、鬱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硃砂、冰片、麝香、珍珠,依法制丸,金箔為衣。

87蘇合香丸《和劑局方》

蘇合丸,沉丁香,術附訶,青木香,

犀蓽冰,乳麝香,白檀砂,安息香。

白朮、青木香、犀角、香附、硃砂、訶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冰片、蘇合香油、乳香,依法制丸。

驅蟲方篇

驅蟲劑,有效驗,蟲可去,痛隨減。

88烏梅丸《傷寒論》

烏梅丸,安蛔蟲,辛椒桂,附乾薑,

黃連柏,歸與黨,醫蛔厥,下痢嘗。

烏梅300枚,乾薑300克,細辛、桂枝、熟附子、黃柏各180克,蜀椒、當歸各120克,黃連480克,黨參180克,依法制丸。

89驅絛湯(經驗方)

驅絛湯,取檳榔,南瓜子,宜炒香。

南瓜子肉60~120克,檳榔片30~60克。先服南瓜子肉二小時後,服檳榔煎劑。

催吐方篇

湧吐方,吐痰涎。食毒物,存胃脘,

病情急,證兇險,毒湧出,體自安。

90瓜蒂散《傷寒論》

甜瓜蒂,赤小豆,豉煎湯,催吐奏。

甜瓜蒂、赤小豆各等份,為末。每次1~3克,用淡豆豉湯送服。

在診察方面,中醫的診察方法,不離望聞問切四診。

小兒初生至半歲看額脈(額前眉上髮際下);週歲以上看虎口三關;小兒四歲以上,以拇指上下滾轉分取三部,診寸口三部脈。

看額脈(《小兒推拿廣意》 清•熊應雄):

額脈三指熱感寒,俱冷吐瀉髒不安,

食指若熱胸中滿,無名熱者乳消難,

上熱下冷食中熱,夾驚名中指詳看。

額脈三指熱感寒,額前眉上髮際下,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之,如俱熱,感寒邪,鼻塞聲粗。

三指俱冷主吐瀉髒不安;上熱下冷食中熱,食指為上,無名指為下,若食、中指熱,則上熱下冷。

夾驚名中指詳看,若無名、中指熱,便是夾驚之候。

指紋分三關:自虎口向指端,第1節為風關,第2節為氣關,第3節為命關。

看指紋(虎口三關)時,要將小兒抱於向光處,檢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從命關向風關輕輕按推幾次,使指紋顯露。

指紋辨證綱要,可以歸納為“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

浮指指紋浮現,顯露於外,主病邪在表;

沉指指紋沉伏,深而不顯,主病邪在裡。

紋色鮮紅浮露,多為外感風寒;

紋色紫紅,多為邪熱鬱滯;

紋色淡紅,多為內有虛寒;

紋色青紫,多為瘀熱內結;

紋色深紫,多為瘀滯絡閉,病情深重。

指紋色淡,推之流暢,主氣血虧虛;

指紋色紫,推之滯澀,復盈緩慢,主實邪內滯,如食積、痰溼、瘀熱等。

三關是就指紋長短而言:

紋在風關,示病邪初入,病情輕淺;

紋達氣關,示病邪入裡,病情較重;

紋進命關,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

紋達指尖,稱透關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則可能提示病情危重。

診小兒脈,與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兒寸口部位狹小,難分寸關尺三部。此外,小兒臨診時容易驚哭,驚則氣亂,脈氣亦亂,故難於掌握,後世醫家多以一指總候三部。

操作方法是醫生用左手握小兒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兒掌後高骨脈上,以定息數。

對四歲以上的小兒,則以高骨中線為關,以一指向側滾轉尋三部;七八歲可以挪動拇指診三部;九至十歲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十六歲則按成人三部診脈進行。

小兒脈象主病,以浮、沉、遲、數定表、裡、寒、熱,以有力無力定虛實,不詳求二十八脈。還需指出,小兒腎氣未充,脈氣止於中候,不論脈體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見,若重按乃見,便與成人的牢實脈同論。

小兒號為啞科,診斷獨有特點,三字經學派尤重望診,例如《小兒無患歌》說:

孩兒常體貌,情態喜安然,

鼻內無清涕,喉中絕沒涎,

頭如青黛染,唇似點朱鮮,

臉芳花映竹,頰綻水浮蓮,

喜引方才笑,非時口不宣,

縱哭無多哭,雖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靜,情若鏡中天,

此上多安吉,何愁疾病纏。

三字經學派的診察主要以望診為主,李先生在望診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患兒一進診室,李先生舉目一看,就能說出大部分患兒的病情。三字經學派的傳統望診方法,是用溫水洗靜小兒的印堂,察看其青紅黃白黑五色紋。

此外,發為血之餘,還可以察看頭髮的色狀。眼為五臟精華之所聚,為精明表露之處,所還可以察看眼睛。

印堂察色之法:

火色屬紅,凡印堂見有紅筋者,不論橫行直行,皆屬心肺有熱。色紫則熱更甚。治療用清法,應清心肺。

風屬青色,青色見於山根(山根位於兩眼中央的一段鼻樑起點,)是肝有風熱,青紋直豎者風上行,橫者風下行。必須兼辨虛實,實者清肝,虛者補腎以養肝。

水色屬黑,凡見黑色,為風寒入腎。只見黑色即是,不必見有黑筋,須用溫法、補法、散法。

金色屬白,其主在肺。印堂白色,為肺有痰。金能生水所以腎為肺之子,腎寒則水泛為痰,用祛痰之法。

土色屬黃,印堂皮黃為脾胃之病。小兒精血未全,十有九虛,恣食瓜果,恆傷脾胃,脾虛而瀉,不能健運,久或成積,審其虛實,以定補或清的治則。

李先生在望診方面,還善於從小兒的活動姿態來觀測病情。

例如小兒時時用手搓揉頭目,為頭痛頭暈之徵;

患膽道蛔蟲的小兒,痛時面青、手抱胸脅,俯而搖身;

患腸梗阻,痛時作翻絞狀;食積腹痛,發作有時,痛則汗出;

小兒仰放床上,如見上身扭動而下身不動,就須考慮到癱瘓。

他還善於從保育護理的情況方面看問題。如見天氣已暖,而小兒的衣被過厚,就考慮到這個小兒可能因衣被溫暖而易於感冒,且容易發生內熱。總之,李先生於正常的神色形態之外,又注意觀測多方面的有關情況從而有力地幫助診斷。

小兒諸病,但見兩眼無睛光,黑睛無轉運,目睫無鋒芒,如魚、貓眼狀,或兩眼閉,而黑睛矇昧者,死;或外若昏困,而神藏於內不脫者,生。黑珠滿輪,睛明者少病。眼白多,睛珠或黃或小者,稟弱多病。目證內赤者,心熱;淡紅者,心虛熱;兩目直視,瞪目不活,是肝風內動;黃者,脾熱;無睛光者,腎虛;白而混者肺熱。

本文摘自《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

廣告

李德修小兒推拿秘笈

京東

望診

望診為主看氣色,白黑透紅常態見。

白色主寒多虛證,唇甲色淡屬血虛。

黃色積疳又主溼,久病隱現向愈徵。

紅赤現顴多傷風,隱現青色防抽風。

青色主寒主痛驚,青黑而暗多危證。

眉蹙必是腹中痛,頭搖偎轉是頭痛。

看完氣色查苗竅,五臟開竅見特徵。

目睛青紅知寒熱,目陷神疲瀉脫水。

不啼淚汪麻疹兆,瞳孔縮散腎氣絕。

環口黎青腹寒痛,唇青指青心臟病。

舌質紅淡辨熱寒,尖紅心熱多煩躁。

苔白表虛黃裡熱,膩溼燥熱要分明。

鼻涕清濁風寒熱,翼翹扇動是肺閉。

面黃肌瘦挖鼻孔,傷食已久成疳證。

乳蛾紅腫肺胃熱,三歲多見治有別。

前陰紅腫膀胱熱,後陰糜爛溼熱注。

紅腫褶粗是熱瀉,色淡褶黏風寒瀉。

腫脹淡紅傷食瀉,不腫不紅脾虛瀉。

聞診

哭聲雄壯多實熱,咽喉嘶啞痰火攻。

哭中驚怖受驚嚇,尖細無淚是重症。

咳嗽聲重多風寒,黃痰不暢是肺熱。

夜半咳嗽多傷食,冷食傷著最典型。

噯氣吞酸飽傷食,腸鳴洩瀉肚不寧。

清稀腥臭腸有寒,黏滯酸臭多屬熱。

問診

問診注意聽母言,問畢寒暖問睡眠。

飲食二便都問遍,疫苗接種全問完。

從前得過什麼病,證情病因全瞭然。

審慎果敢立方案,箭中鵠心除病恙。

切診

三歲以下看指紋,勝似切脈要看準。

輕輕上推或作按,浮沉紅紫細詳辨。

浮沉有別分表裡,粗細虛實要辨明。

紋沉入裡病方深,風氣命關見輕重。

身安定見紅黃色,紅豔傷寒深紅熱。

紫青傷食痰氣逆,青色感冒肺閉風。

紋入掌,八字形,趴著睡覺肚子疼。

還有暗陷看不明,裡寒病深手足涼。

三歲以上可切脈,浮沉遲數和絃滑。

浮脈屬陽見表證,瀉痢出現是逆證。

沉脈屬陰病在裡,兒病多見積滯證。

遲脈屬陰髒有病,有力無力辨虛實。

數脈屬陽病為熱,浮沉表裡要分明。

弦脈肝膽多病變,急驚痛證常見形。

滑脈兒多有宿食,溼痰並見痰熱證。

指紋脈象所主證,辨證審情有側重。

21
最新評論
  • 1 #
    記性好,悟性好,有毅力,有仁心。應該是學中醫的關鍵!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4種習慣,肝癌的“元兇”找到了!很多人就是無法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