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大名鼎鼎的中藥,深受我國人民喜愛,它又名綿芪、黃參、血參、人銜,屬於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在我國西部地區種植生長較多。
黃芪的藥理功效
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延緩細胞衰老作用,被人們廣泛服用。市場的需求造成大量採挖,近年來野生黃芪數量急劇減少,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黃芪藥用、食用有2000多年曆史。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泡水、熬粥以及煮湯。黃芪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黃芪可用於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衛氣虛所致表虛自汗;氣血不足所致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以及浮腫尿少和氣虛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痺痛,氣虛陰虧的消渴等症。黃芪泡水可以起到溫補作用,可用於體虛(虛胖、肉鬆者)、中氣不足、老年人、大病初癒、手術後、放化療後情況,但值得提醒的是,作為中藥,黃芪還是需要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才安全有效。
黃芪補氣生血,防癌抗癌少不了
癌症不是單純的實證
從臨床上來看,癌症病人都伴有免疫功能下降及氣虛、血虛等表現。有的癌症病人表面上看似乎體質好,但從實際上卻有大量虛證的表現,可以說這是典型的虛實夾雜症。
根據這些特點,專家發現黃芪是目前公認地既具有抗腫瘤活性,又具有補氣生血功效的良藥。黃芪對各器官的癌腫均可應用,手術前後用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手術治癒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放療、化療期間用黃芪,可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放、化療的療效,增強病人對放、化療的耐受力。
中藥黃芪的使用方法
黃芪既能補氣,又能生血,氣血足,鼓舞正氣,以抗癌瘤。黃芪可單獨使用,常用量為10-15克,大劑量可用到50-100克。另外,中藥黃芪還可與其他中藥同用。黃芪可配合野山參、白人參、生曬參、西洋參、紅參、黨參、白朮、茯苓、大棗、當歸、熟地等中藥同用。
黃芪---癌症治療中的特殊功能
據資料記載,黃芪有補氣健脾,昇陽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是一種常用的扶正藥物。在對癌症長期的研究中發現,它在癌症的治療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效能。
晚期癌症,不少病人雖無腹水,但也面浮肢腫,其實,只要能用藥控制住腫瘤,同時在湯劑中加用30-50克黃芪,亦能在3-5天內改觀。
晚期癌症胸腹水,在湯劑中大劑量加用黃芪,同樣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許就是黃芪的利尿消腫作用。
黃芪為補氣聖藥,氣行血就行,血行水也行,氣血津液都執行正常了,以上症狀自然就會好轉,病就好了三分。
在現代研究中發現,黃芪沒有直接的抗癌作用,也就是說,黃芪煎液在實驗容器中殺不死癌細胞,但是,研究又發現,黃芪在體內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臨床發現,一些在實驗容器中具有強烈殺癌效力的藥物,進入體內反而沒有抗癌作用了,人們沒有忘記,一些國家藉助經濟優勢,對幾乎所有的天然藥物在實驗室進行了抗癌試驗,篩選出了一大堆抗癌草藥,還排列了抗癌效果順序表,但到頭來,也只能成為一種參考。傳統中醫用藥,主要為口服給藥,藥物必須經過煎煮,再進入腸胃的消化吸收,這一過程,往往是一種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藥物的原有成份產生了某種變化。同時,藥物還要按歸經進入某一特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