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馮華教授,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國家973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總幹事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常委主要從事:神經系統創傷的救治與神經功能重建、出血性卒中防治研究、腦腫瘤微創診治與轉化研究。發表SCI論文145篇(IF>5.0 38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一等獎2項,重慶市一等獎3項。
我國神經外科在醫學中是最年輕、最複雜但又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這和老一輩神經外科奠基者們敢為天下先的執著追求,以及當代神經外科專家們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銳意進取、不懈努力是分不開的。近日,本刊記者有幸採訪到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馮華教授,他結合自身經歷與臨床經驗,從神經外科發展史和卒中診療研究等方面展開了分享。Q1神經外科現在較過去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我國神經外科發生了哪些變化?又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馮華教授:神經外科過去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大體神經外科、顯微神經外科和微創神經外科。第一階段,大體神經外科由Harvey Cushing教授創立,從而誕生了手術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理念。第二階段,是以Yasargil教授為代表的顯微神經外科,將手術顯微鏡應用於神經外科,達到了最大切除病變,最小損害功能的目的。第三階段,微創神經外科時期,出現了顯微神經外科、放射神經外科、內窺鏡神經外科等領域。
而現在的神經外科,已經全面進入到精準神經外科階段。從宏觀角度出發,即1976年,英國工程師Hounsfield發明了CT,使得人們能夠實時看到腦部影像結構;隨著數字顯影、磁共振等技術問世,醫者對於腦部結構相、功能相的瞭解,都有了革命性的進步。從微觀角度出發,即由於分子生物學不斷進步,對腦腫瘤(例如膠質瘤)已可實施分子診斷。 當我1984年大學畢業後進入神經外科工作時,國內很少單位能夠開展CT,當時診斷主要靠兩方面:臨床表現和腦血管造影。發展至今,目前臨床已能精準掌握實施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定位,我將它形容為“瓷器店裡打老鼠”——既把老鼠抓住,又不損壞店內的珍貴瓷器。 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趙以成教授、塗通今教授、王忠誠教授、史玉泉教授等前輩為我們留下的艱苦創業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我們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比如,史玉泉教授在艱苦的條件下,從事了大量創造性工作,只從國外文獻上看到神經外科止血手段中提到明膠海綿,便和技術人員共同學習和研發,使得國產明膠海綿在我國普及,目前神經外科手術還在使用他當年研發的明膠海綿止血。 在得知神經外科可以實施顯微外科手術後,神經外科同道便和國產醫療器械同道共同設計,在顯微鏡下斷指再植基礎上,發展了可用於顯微神經外科的手術顯微鏡,研發了相關顯微手術器械,使中國顯微神經外科邁向新的高峰,也追趕上國外顯微神經外科的步伐。老一輩神經外科專家這種艱苦創業、敢於創造的精神,值得神經外科同道代代傳承。Q2對比國外,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現狀如何?馮華教授:近年來中國神經外科領域的診療水平在與日俱進,更可以說取得了長足進步。《神經外科雜誌》、《神經外科》等國際權威雜誌主編均表示收到過大量來自中國的神經外科論文,包括臨床經驗總結、試驗研究,還有少量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研究。
2019年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江基堯教授帶領的團隊在《柳葉刀·神經病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中國顱腦創傷》的長篇論文;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張建寧教授組織了慢性硬膜下血腫他汀治療多中心RCT研究,並於2018年7月30日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上。這些研究都為修訂顱腦外傷救治指南提供了有力證據,並引發國際同行高度關注和認可。Q3在臨床工作中,如何平衡凝血和止血之間的關係,實現合理使用止血藥物?馮華教授:合理使用止血藥物,準確把握出血和凝血的平衡,是困惑所有醫生的問題。出血一般分為外傷和手術後早期併發症,因此使用止血藥物時機應控制在外傷、腦出血或手術後72 h內,超過72 h,就有可能發生缺血事件。近年來,以從蛇毒提取的血凝酶類為主要成分的止血藥在臨床應用中最為普及,其中尖吻蝮蛇血凝酶(蘇靈)已被大量研究證明,應用於神經外科手術後,患者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均無顯著改變,以較高的安全性,較好的療效用於減少神經外科手術後的出血併發症。Q4作為《神經外科圍手術期出血防治專家共識(2018)》編委之一和《蛇毒血凝酶臨床應用指南》主編之一,以及國家973專案——“出血性腦卒中發生發展機制及其防治的基礎研究”專案的首席科學家,您對蘇靈等血凝酶用於治療腦出血患者的研究方面有何建議?馮華教授:出血是神經外科永恆的話題。神經外科的主要疾病包括:腦外傷、腦血管病和腦腫瘤,三者均有出血風險。向出血轉化的救治工作是神經外科醫生經常面臨的難點,也是常見導致患者不良預後的重要原因。以腦血管病為例,與缺血性卒中相比,出血性卒中患者預後更差。因此,任何疾病引起的腦出血都應該得到重視。 在研究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問題。比如高血壓性腦出血,繼續出血、血腫擴大的動力有兩個:血壓升高和凝血障礙,治療策略同樣分兩方面:降壓和止血。但降壓藥和止血藥這兩類藥物相關試驗結果均為陰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約三分之一的腦出血患者在早期就存在血腫擴大的現象,而過去的臨床試驗把血腫擴大和未擴大的情況都包含在內了,因而未能得到陽性結果。 目前已經再次設計了一項預測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的指標體系(包括影像、檢驗等指標)。由於尖吻蝮蛇血凝酶(蘇靈)止血作用明確,注射後5-10 min後即可起效,清除半衰期約為2.5 h,作用時間持續24 h,其與腦出血後早期血腫擴大的發生時間恰好吻合。因此,可以利用這些指標篩選出高危患者,在早期使用止血藥物如尖吻蝮蛇血凝酶治療,進行前瞻性多中心RCT,以驗證尖吻蝮蛇血凝酶(蘇靈)對血腫擴大的高風險患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