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叢起於脊髓,通常包括C5、C6、C7、C8和T1脊神經,臂叢上、中、下三幹及其分出的前後股。脊神經和神經幹在鎖骨上區,股部在鎖骨後方。外側、後側和內側束及其發出的上肢主要神經分支的起點均在鎖骨下區。
臂叢通常由C5、C6、C7、C8和T1神經組成。
臂叢起源於脊神經穿出硬膜後為根部起始段,在相應的椎間孔走行。
瞭解脊神經在骨性隧道內的固定程度及其相應神經在椎間孔內的長度和傾斜度,對於研究脊神經牽拉和撕脫傷的機制和設計康復神經近端損傷的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在臂叢神經幹、神經束和神經束到神經分支水平的損傷其神經功能喪失的臨床表現相對恆定。
例外的情況是臂叢中、下幹同時損傷仍可保留腕和手指功能。此外,下幹損傷有時候不僅僅導致手內在肌功能和尺神經分佈區感覺的喪失。
單根脊神經損傷的功能喪失表現因人而異,特別是對於C6、C7和C8脊神經。C7損傷對功能的影響出奇的小,通常只表現為肱三頭肌肌力減弱,這是因為其他脊神經也有神經纖維進入C7所支配的肌肉。
對上背部和肩部做詳盡的臨床檢查以鑑別斜方肌、前鋸肌和菱形肌功能喪失十分重要。同樣岡上肌、岡下肌和背闊肌檢查也很重要。
如果懷疑存在節前損傷,對脊旁肌、菱形肌、前鋸肌和肩胛岡肌群等靠軀體近端的肌肉進行肌電圖檢查是有幫助的,仔細的感覺傳導測定同樣有幫助。
當神經有恢復,臨床上出現肌肉收縮跡象時,肌肉失神經改變仍然可以持續數個月。
相反,像三角肌或肱二頭肌等肌肉在神經損傷後的早幾個月內,可出現一些新生的或早期的神經再支配的電活動,但始終不能獲得足夠的新生神經訊號輸入以恢復有用的肌肉收縮。
臂叢幹部上乾和中幹是鎖骨上臂叢中最容易辨認的部分。
上幹通常貼附於前斜角肌,有時部分神經幹被前斜角肌覆蓋。有損傷時,需沿著神經幹的內側緣做銳性分離,使其與前斜角肌分開。從外將神經幹與中斜角肌分離較為容易。
沿神經幹外分離,可見到從上幹遠端背外側處發出的肩胛上神經,而在其前方上幹分成前後股。肩胛上神經、後前股形成的三叉樣結構(從外到內),是辨認上乾的極佳標誌。
在一些病例中,起源於上幹中段的支配鎖骨下肌的神經支從前方向內或有時斜向走行到鎖骨下肌。對於初學者來說,將該神經誤認為是膈神經者並不少見。
發自鎖骨下動靜脈的肩胛背動靜脈橫跨中、下幹,並在上乾的股部發出分支,並可能與上述結構相粘連。
中幹在前斜角肌的深面,通常被前中斜角肌之間形成的肌纖維覆蓋,或由損傷後產生的疤痕覆蓋。中乾的直徑通常小於上幹或下幹。中幹遠端有時匯入或貼附到上幹或下乾的遠端,偶爾同時合到上下幹。
中幹後股通常較短,與上下乾的後股在鎖骨的遠側共同形成後束。中乾的前股與上乾的前股合成外側束。外側束在後束形成處的近端形成,但不像內側束那樣最靠近端。
下幹通常較短,在一定程度上走行於鎖骨下動脈的後方。
臂叢股部雖然每個神經幹都如上述那樣分為前後股,但在形成束之前可與其他股融合。有時神經股部的神經前後數次互相交換神經纖維束。另外,在鎖骨遠側發出神經束的位置也因人而異。
對於神經牽拉傷或以前曾遊離過血管的患者而言,要分離神經股部十分困難。外科醫生必須從臂叢幹部向遠端以及從臂叢束部向近端分離以暴露出股部。在止血鉗或彎鉗的協助下,在鎖骨下方穿兩條溼紗條,可將鎖骨向上或下牽拉以便分離。
採用這種方式,就很少需要切斷鎖骨。在鎖骨下方穿紗條之前,需切開甚至切除一部分鎖骨下肌。如果在進行鎖骨上解剖時,鎖骨後的血管(肩胛上動靜脈)未結紮,這時需遊離並結紮這些血管,以防止在鎖骨深面盲穿器械或紗條時發生嚴重出血。
臂叢束部內外側束和後束的劃分是根據在胸小肌平面神經束相對於腋動脈的位置而定。外側束通常在腋動脈的淺層,在行鎖骨下解剖時,切斷胸小肌後首先看到的神經束即為外側束。通常從內向外斜行走行跨過動脈,但有時完全走行於動脈的外側。
其遠端直接延伸為正中神經的一部分,另外發出向外斜行的肌皮神經。肌皮神經通常首先發出一條或多條分支到喙肱肌,隨即進入到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在組成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外側頭以及與正中神經內側頭的相互關係都經常出現變異的情況.。
臂叢後束在腋動脈的深面(後面,最好在腋動脈外側進入來進行顯露。向內側拉開腋血管十分有助於分離臂叢後束及其分支。幾個肩胛下神經分支從後束髮出,斜向下方走行。
有一較大的分支胸背神經從後束的後側面發出後幾乎直接走向後方支配背闊肌。胸背神經通常在腋神經起點或至少是在後束髮出腋神經處分出。然後,後束分成兩個主要的分支:腋神經和橈神經。腋神經向下、稍為向外走行後,進入四邊孔最終支配三角肌。
臂叢後束的主要終支為橈神經,其向下走行到橈神經溝並繞過肱骨。橈神經通常在肩胛下肌淺層走行,但有時穿過部分的肩胛下肌。
腋動脈深支位於橈神經內側,這種毗鄰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解剖標誌,可用來定位近端橈神經,並與更外側的腋神經鑑別開來。在近端的腋動脈或遠端的肱動脈栓塞時,保留腋動脈的深支尤其重要。
在此部位進行解剖分離比較困難,需要有耐心。必須小心避免用力牽拉肱二頭肌和肱肌,因為肌皮神經與肱二頭肌平行走行並藏在該肌的深面。如果在此處使用自動拉鉤,最好將肌皮神經與肱二頭肌上部先分離出來,然後將神經向前、向外牽開,才可安全放置自動拉鉤。
有時犧牲一支從肌皮神經發出至喙肱肌的小分支(非主要分支),十分有助於遊離肌皮神經。將腋動脈和上段肱動脈及其深支解剖出來並將這些血管牽開,從而使該區域的臂叢束部和神經分支的相互關係充分顯露出來。
在腋靜脈的外側和稍下方是臂從內側束,一旦損傷,內側束可與靜脈粘連在一起。此處需要細心地分離,因為修補靜脈的破口比動脈更困難。
胸內外側神經的分支形成神經叢的現象並不少見,它們融合在一起,其終末支走向胸大肌並最終支配胸大肌。
內側束髮出主支參與形成正中神經,該束支在腋動脈的內側和淺面繞行,偶爾也會在腋動脈的深面走行叫。
內側束在發出正中神經束支後,再發出尺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當這些神經在臂部向下走行時,仍然位於肱動脈的內側。神經牽拉傷可改變臂叢幹、束和神經分支的位置及其與臂部解剖標誌的遠、近位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