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教授,從西京走出的專家
一身白大褂映著天藍色條紋襯衫,眼神犀利明亮,腰背挺拔,一米八多的身材給人莫名的威嚴感,但並不壓迫。初見王振宇教授,很難相信他已年過花甲。
王振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內最著名的脊髓脊柱外科疾病診治專家,現任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脊髓脊柱專業組組長。1986年獲碩士學位,1992年獲博士學位,從事神經外科專業35年,在國內外醫學期刊發表醫學論文10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餘項,主編國內第一部《脊髓腫瘤外科學》。
對上面這段介紹,王振宇教授似乎並不“感冒”。他給自己的定位只有三個詞:醫生、學者、老師。
求學:對知識學問從不滿足
“我對知識、學問從來都不滿足,如飢似渴”,回憶起20幾年的求學路,王振宇稱:“沒想太多,就想往前奔。”
王振宇出身醫學世家,父親是中原名醫、河南中醫學院的王庚賢教授。今年3月份,鄭州有關單位組織了王庚賢教授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到場近千人。王振宇說,父親從藥鋪的坐堂郎中做起,年紀輕輕就名滿中原,新中國成立後河南組建中醫學院時被作為地方名醫被第一批徵召。在王振宇的記憶裡,小時候家裡總擠滿了人,家外總停著一大片腳踏車、架子車,有時候還有小轎車。
“我從小就覺得,做醫生最有出息,因為這是救人的大事業啊”。 王振宇說,自幼受父親言傳身教,家裡兄弟姊妹共五人,全部從醫。
王振宇幾歲就開始背湯頭歌訣,小學就幫父親“抄方子”,初中已經熟讀了不少中醫典籍。高中趕上“文革”,學校停課了,但他沒有停止學習,而是在家研讀醫書,跟父親學習經絡、針灸,在縣中醫院藥房學習炮製和抓藥。
“我從小記憶力好。”王振宇還清晰記得小學四年級時,教育局在各校抽調學生背毛主席的“老三篇”,他被選為全校唯一代表參賽。
高考一恢復,王振宇順利考入河南醫科大學。“我從小學中醫,但讀大學選了西醫。我不覺得有什麼區別,覺得能進去這個大門,能治病救人就行。”王振宇稱,因為興趣加志向,自己學習特別刻苦。畢業時省衛生廳組織統一考試,全國的軍隊醫院也下來招人,王振宇記不清自己考了第三還是第幾,只記得有天下著雨,衛生廳的工作人員來到家裡,告訴他由於成績好,有優先選擇權。“招人的都在駐地,一過去大家都知道我,他們就想要成績好的。”王振宇最後選擇了鄭州空軍醫院。這一年,他27歲。
工作一年後,國家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我不滿足,一心想考研究生。”英語底子薄,他就報了廣播電視大學專修英語,還買了臺老式收音機,每天定時定點聽節目,練口語。1983年,王振宇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而此時的他,已與愛人結婚。讀研究生第一年時,孩子出生,而他只回去了三天。
“有天下著大雨,我愛人從鄭州來西安找我。那時孩子剛會走路,她牽著孩子站在雨裡,我在實驗室不知道,同學過來喊‘你老婆來啦!’”講這話時,他眼裡滿是疼惜。
“那時為了學習犧牲了家庭,但光犧牲不行,還得奮進啊。”西安的夏天尤其折磨人,狹小悶熱的實驗室裡是各種動物屍體的臭味。最多的日子裡,王振宇白天跟老師查房、學習,晚上趕緊跑去實驗室,一呆就是半夜。
1992年,剛剛完成博士學生論文答辯(右四為王振宇)。本人供圖
努力不會白費。王振宇的碩士畢業論文獲首屆全國中青年腫瘤學術會議二等獎,中央領導親自頒獎。他還因此受邀去澳大利亞做訪問學者。這年他32歲。
碩士畢業後,王振宇回到鄭州空軍醫院,一年後得到去北京天壇醫院進修的機會。學習開闊了眼界,1989年,王振宇考取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醫院)博士研究生。這一年,他35歲。
從1983考取碩士研究生開始,為了求學,王振宇輾轉西安、鄭州、北京,與愛人聚少離多。等到1992年博士畢業,孩子都已經9歲了。
救人:從未拒收一個病人
“我現在回頭看,自己最幸運的,是沒有浪費寶貴的光陰,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哪怕文革期間學校停課,我也每天都在學習。恢復高考、改革開放、醫衛事業進步,大時代給予的所有機遇,我都抓住了。”
從1992年博士畢業到2000年,王振宇在空軍總醫院工作。在這八年裡,他拿過部隊最高獎項,職稱也到了正高,任科室副主任、主任醫師。2000年, 王振宇調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任神經外科主任。
在國外參加學術會議。本人供圖
當時北醫三院神經外科遠沒有今天這樣的地位。王振宇來的第一年,床位只有十幾張,全年手術不到100臺,且大多是外傷處理。現如今,科室床位規模擴大三倍多,全年手術700臺,形成了複雜、疑難脊髓疾病診治的專業特色,尤其擅長診治椎管內脊髓腫瘤、腦腫瘤、垂體腺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骶管囊腫等。不管在學術界還是患者口碑,北醫三院神經外科的脊柱脊髓特色早已名聲大噪。
“我從來沒有體會過朝九晚五的工作狀態”。儘管已經63歲,但王振宇仍保持著每天3到4臺手術的工作量。他擼開褲管,是快到膝蓋的長襪——長年站手術檯,一站就是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小腿靜脈曲張越發嚴重。手術間隙,他吃的最多的是放冷的盒飯,日積月累形成慢性胃炎,上個週末他剛剛做了胃鏡檢查。
和自己父親當年每到週末在家看病看到半夜一樣, 王振宇也是個不會拒絕的人。“患者抱著一絲希望,拖家帶口,幾千裡從外地跑到北京來找我做手術,我沒法說不啊!”王振宇說。
他似乎又是個很會拒絕的人。採訪中他接了個電話,說了30秒左右便結束通話。是個出版社要給他出書,“我哪有那個時間,手術都做不過來”。
在醫療學術界,王振宇是首個提出“癱前手術”的專家。神經外科歷來講究“癱後手術”,這樣醫生承擔的風險最小。而“癱前手術”,則是把醫生的壓力和風險放到最大,考驗的是醫者的仁心和醫術。
採訪中,副主任醫師陳曉東“抱怨”道:“主任總給我們出難題,別的醫院不收的病人,主任統統接收,沒見他拒收任何一個。”
癱前手術最考驗醫者的仁心和醫術。本人供圖
王振宇開啟手機,給記者看一段小影片,背景是藍天白雲的青藏高原,一個身穿藏袍的小夥在自家屋前行走。王振宇說,去年此時,這個小夥已完全癱瘓,此前在各大醫院均被告知無計可施。由於只會說藏語,也給交流帶來很大障礙。還有,藏族群眾出於個人信仰,手術過程拒絕輸血,這讓本就複雜的病情難上加難。王振宇力排眾議接收了這名病人,帶著團隊爭分奪秒做預案,從各個環節控制病人失血量,整場手術做了7個多小時。經過20天左右的治療,藏族小夥成功“橫著進來,立著出去。”
授業:看病救人還要治學育人
王振宇的辦公室有兩張小沙發。進門處一個稍大些,前面一張茶几,原是待客用。辦公桌旁還有張更小的,上面鋪了90年代家家戶戶都曾用過的藍白相間格子布料,作沙發罩。如今,兩張沙發上面堆滿了書。書的背後,是一張辦公桌。門診、手術和查房的間隙,王振宇總是在這張辦公桌上看學生們的論文。
王振宇說,事業要做強,必須有人才。這些年醫療界的輿論環境不好,很多人不願意學醫,有些學了醫但不願意當醫生,那今後誰來救人?
看病救人、治學育人,是王振宇兩條並行的軌道,他都很看重。作為博士生導師,王振宇坦言,他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因為醫學、醫術關乎人命,馬虎就是草菅人命!他曾多次在會上把學生說哭,查房時看到哪個學生分管的病人哪裡存在疏漏,他一定會“加小灶”補課。
看到學生成長成才,也是王振宇最開心的時刻。本人供圖
副主任醫師陳曉東給他的評價是:軍營氣息較重,雷厲風行,脾氣大,但是就事論事,絕不記仇。“我們關係特別好,但也經常針對某個案例爭得面紅耳赤,第二天就像沒發生過似的。”
王振宇帶的第一個研究生於濤,已在北醫三院工作12年,現為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在於濤的印象裡,王教授嚴,但有擔當,也會適時安撫。剛參加工作時,他跟著王振宇做個腰椎手術,需要剝離肌肉。“當時經驗少,一刀下去切深了,水一直往外流,眼看病人下面一根神經還抽搐了下,我嚇得手一直抖。”王振宇檢視後,一面安撫他“沒事沒事”,一面接過手術刀及時補救,手術順利完成。
王振宇培養學生,也重視學生工作意向。碩士畢業,他幫學生聯絡導師;博士畢業,他幫學生物色適合的醫院。
這些年,王振宇已經記不清自己究竟做過多少臺手術,挽救過多少人命,讓多少家庭的頂樑柱重新挺起脊樑,讓多少家庭的希望重新站起來。讓他欣慰的,除了這些,還有自己的學生們。他說,自己60歲生日時,儘管百般推辭,但他的歷屆學生從全國各地趕來為他慶生。他們當中,有大醫院的主任,有地方醫院的院長,也有學界翹楚。
“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王振宇稱,醫者有三樣品質最重要:責任心、同情心和勇於擔當的氣魄。所謂“至重唯人命,最難確是醫”,求學時,他是朝乾夕惕的學子;行醫時,他是妙手回春的白大褂;為師時,他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程師。三地求學,四海行醫,八方桃李,王振宇用責任擔當詮釋新時代下的大醫精誠,彰顯著甘為春泥的奉獻精神,鐫刻下自強不息的人生華章
王振宇主任醫師、教授、資深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專業特長:擅長顱內腫瘤、脊髓腫瘤、脊髓空洞、顱腦外傷、腦血管疾病、脊髓先天性畸性等疾病的外科治療。尤其擅長脊髓腫瘤的外科治療。對椎管各部位腫瘤的手術入路、手術方式、脊髓髓內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做過深入的研究與探索。科研工作:長期從事神經外科專業,精通神經外科理論,在本專業的醫療、科研、教學方面具有堅實的工作基礎,對顱內腫瘤、脊髓腫瘤、脊髓空洞、脊髓先天性畸性等疾病的外科治療積累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曾先後在國內率先完成了開放血腦屏障化療惡性腦瘤、神經組織移植促進脊髓損傷後再生修復的系列性研究。在Chiari畸形與脊髓空洞的基礎、影像、臨床分類諸多方面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具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學術兼職: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專業組組長,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專業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專業組委員;北京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協會副會長,北京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中華神經醫學雜誌》、《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誌》、《中國微創外科雜誌》、《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誌》等多家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