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對於高血壓腦出血的內鏡治療和規範化培訓,劉衛平教授有著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下是訪談實錄:

內鏡優勢

神外前沿:您有開展內鏡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經驗,您認為內鏡有何優勢?

劉衛平: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最關鍵的在於止血,內鏡的優勢就在於此,無論用哪種方法定位,用內鏡清除血腫時,能看清出血部位,這是最關鍵的。除此之外,術中可以調節內鏡以便多角度觀察術野,清除血腫的乾淨程度提高,術後的再出血率降低。

神外前沿:作為中心級的醫院,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量應該不是很大吧?

劉衛平:收治高血壓腦出血病人最多的應該是縣市級基層醫院,原因有幾個方面。主要原因是高血壓腦出血發病急,往大醫院轉運是一個問題,如果出血量大,雙瞳孔散大,半小時後沒有搶救價值了,所以要就地治療,而且要爭分奪秒。大部分醫院都已具備了高血壓腦出血治療的技術和人員。我們十多年來為基層醫院培訓的神經外科醫生,已經成為主任醫師級別,開展這些沒有問題。反而,如果轉診的話,拖延時間可能生命受威脅,所以高血壓腦出血大醫院並不是特別多。

神外前沿:您感覺內鏡做高血壓腦出血與內鏡做腫瘤有何區別?

劉衛平:血腫清除,出血點相對較少,而腫瘤的出血點不確定,腫瘤周邊一圈都可能出血、滲血。

我們科室已經培養了幾位年輕醫生專門做內鏡下血腫清除手術。內鏡手術分為硬鏡和軟鏡,血腫清除手術包含這兩種手術方式,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是透過專用通道把血腫清除。

關於二次出血

神外前沿:您認為主要是基層醫院需要發展內鏡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劉衛平:從目前趨勢來看,要走這一步。我們發現一些基層醫院做的腦出血手術,二次出血率比較高。一旦二次出血量大,可能病人命就沒了。所以,這類手術的關鍵問題就在於止血。內鏡手術可能是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基層醫院很有必要發展這一技術。

神外前沿:您指的二次出血率比較高,指的是用顯微鏡做的?鑽孔做的?還是內鏡做的?

劉衛平:那就看醫院條件了,一般情況下,沒條件的就肉眼下做,開口可以切大;有條件的可以顯微鏡下做,內鏡下腦出血手術這幾年才開始,還沒普及,需要經過培訓。

神外前沿:您談到二次出血和內鏡有關聯嗎?

劉衛平:二次出血主要是因為做手術時看不到出血點,不能充分止血,只能壓迫止血用的是一些止血材料,這是過去止血方式。立體定向穿刺抽血腫,出血點都不知道在哪裡,也止不住血,因為透過小孔進去穿刺清除血腫,僅僅起減壓作用,並沒有達到止血作用。內鏡特點就是抵近觀察,直視下止血,視野大,有角度,可能看到周邊的,這是內鏡的優勢,其他方法是比不了的。

神外前沿:能否理解為,採用內鏡後有可能降低二次出血?

劉衛平:這是肯定的。我們醫院開展兩年多,我們沒有一例二次出血的。當然二次出血不完全是靠術中止血,還包括要術後把血壓控制好,減少病人躁動,避免造成病人血壓高、顱內壓高的情況。

與顯微鏡、鑽孔相比

神外前沿:鑽孔碎吸的也有其好處,可以吸一大部分,剩一部分可以慢慢透過藥物溶掉?

劉衛平:碎吸有個運氣在裡頭,碎吸地方如果正好是出血點,就算留下一些血塊也沒用,這又會弄的出血了。這個是沒有任何客觀的指標,很盲目的手術。

神外前沿:那顯微鏡下止血是否更好?

劉衛平:顯微鏡肯定優於立體定向穿刺、碎吸,顯微鏡畢竟能止血,顯微鏡只是比這兩項好,但是和內鏡比較,又不如內鏡。

神外前沿:有種說法,內鏡處理不了術中出血,您怎麼看待?

劉衛平:高血壓腦出血的位置,不像動脈瘤,量沒那麼大,大部分在丘腦、內囊出血,這個位置的血管都是終末血管,沒有大動脈。這種說法混淆了概念,高血壓腦出血、很少碰到很粗的動脈出血。

基層醫院開展

神外前沿:您認為基層醫院如果開展內鏡這項技術,應該注意什麼呢?

劉衛平:首先是醫生的培訓,培訓兩方面,一是單純的內鏡技術,二是解剖,包括常見出血幾個部位,哪些解剖結構,包括主要的神經纖維束、內囊解剖。如果解剖搞不清楚,進入路徑有大血管透過,可能還沒到出血位置就已經把血管捅破了。

神外前沿:之前大專家不太重視,認為技術含量不高,但基層有時候做的又不太好,死亡率還挺高?

劉衛平:高血壓腦出血是常見病、多發病,我們會越來越重視。

提高高血壓腦出血診治水平,重點應該培養所有的年輕神經外科醫生。他們要把外傷性血腫和高血壓腦出血兩種病的手術治療,必須熟練掌握。在醫生的成長過程中,這類手術歷練了止血基本功,這些做好了,下一步才能做腫瘤手術。要注重培養剛畢業的學生,以及基層醫院的醫生。大醫院的作用第一是引領,第二是培訓。

治療效果

神外前沿:您覺得無論是顯微、內鏡、還是鑽孔,歸根結底提高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效果的因素是什麼?

劉衛平:首要因素肯定是救治時間要及時,儘快診斷後手術。這個條件下,就是血腫清除和止血的問題。血腫清除技術上,沒有什麼更特別的提高治療效果的方法。一般血腫清除減壓的時間及時,減壓充分,止血充分。死亡率就會大大降低。血腫清除過程中,不要增加額外的創傷。

內鏡顱底相關經驗

神外前沿:能不能介紹您開展內鏡工作的歷史?

劉衛平:我2001年從日本留學回來,當時做腦室鏡,那時候開展顱底內鏡很少。我做腦室鏡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在2006年開展了顱底內鏡,2008年我們在張亞卓所長的指導和幫助下,舉辦了第一個顱底內鏡學習班,2010年我去美國匹茨堡大學學習顱底內鏡,回國後這幾年開展的病例數和質量每年都在增加。現在每年我們做400多臺內鏡手術,儘管我們床位不多,亞專業組只有20張床。

神外前沿:您主要業務方向是內鏡嗎?

劉衛平:目前亞專業主要是內鏡,但是大部分神經外科手術我也都做。最早是做顱底手術,後來加做內鏡。顱底手術風險大、創傷大、併發症多、視野小,這是顱底的一大難題。我們之前搞了很多年,為何進步不大,就是因為顱底手術併發症較多,很多人接受不了其併發症,比如一側動眼神經損傷,一隻眼睛就殘廢了,跟失明瞭差不多。

神外前沿:您的意思是顱底採用內鏡之後,提高了質量,也減少了損傷?

劉衛平:顱底最難的幾部分,第一是海綿竇,過去稱為手術禁區。海綿竇的解剖結構外側是神經,中間是血管,內側神經較少。往往腫瘤是從內側往外側侵犯,而開顱手術正好是反方向,這就是神經外科比較禁忌的,跨過神經血管做腫瘤。第二是斜坡,開顱做斜坡手術,術野窄、有拐彎,包括脊索瘤、腦膜瘤,還有一些先天性腫瘤。脊索瘤、腦膜瘤發病率相對比較高的,其他還有一些轉移瘤、鼻咽癌、乳頭狀瘤等。

過去開顱做海綿竇內側腫瘤的手術是反方向,現在內鏡手術是從海綿竇內側直接做的,所以就有很大的優勢。目前,內鏡做海綿竇手術做的很多,這就是內鏡的優勢,有一些還能全切。以往再小的腫瘤也不一定能全切。

神外前沿:如果內鏡經鼻做,可以從下面“掏”,重建是考驗技術的問題?

劉衛平:重建技術現在應該也算是解決的比較好的,因為有了帯蒂的黏膜瓣、自體和人工材料,覆蓋後相對修補的還比較好。不像過去如果漏了,手術就失敗了,現在還可以。

神外前沿:關於內鏡的軟鏡您看好嗎?

劉衛平:軟鏡主要用於做腦室系統疾病,軟鏡的適應症的範圍相對硬鏡要小的多。當然有條件兩個都有是比較好,如果不具備條件,硬鏡肯定是首選,因為軟鏡比較貴,操作也是要經過訓練,比硬鏡要難一些。軟鏡柔韌性好,而腦室的拐彎抹角比較多,所以培訓過程要更復雜。

神外前沿:兒童的內鏡的適應症。

劉衛平:兒童大部分是先天性的疾病比較多,可能腦室鏡相對用的多一些。成年人大部分是顱底腫瘤,兒童可能更注重於腦室系統疾病。

劉衛平,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2000-2001年在日本國立香川醫科大學留學。分別於1998年、1999年、2001年在日本大阪大學、藤田保健醫科大學、福井醫科大學學習顱底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窺鏡手術。2010年遠赴美國UPMC(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學習內窺鏡顱底外科手術技術,2013年在德國埃朗根大學垂體瘤中心進行交流學習,2014年專程赴德國圖賓根大學學習脊柱內鏡手術技術,2016年赴美國範德堡大學及醫院學習功能神經外科技術。研究方向為顱底神經外科、神經內窺鏡手術及中樞神經再生與修復研究。多年來,在神經外科臨床疾病的診治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每年門診診治病人近6000餘例,收治病人1000餘例。現任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神經內鏡學組副主委、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神經內鏡與微創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專業培訓與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療器械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療器械管理專業委員會神經外科器械學組副主委、中國微迴圈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腦積水學組副主委等學術職務。獲國家、軍隊和陝西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9項。並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及軍隊多項課題資助。主譯專著1部,參編專著12部,在國內外醫學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榮立三等功兩次,多次榮獲學校及西京醫院的嘉獎。在“5.12”抗震救災中被評為“先進個人”,並榮立總後勤部“三等功”。2017年獲陝西省衛計委“三秦最美醫生”稱號。

10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新鮮黃花菜怎樣處理後食用對人體無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