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日前,世衛組織釋出《2019年全球衛生估計報告》,這份涵蓋了2000年至2019年的全球健康資料的報告中,心血管疾病依然位列全球首要死因。

事實上,過去20年來,儘管心血管疾病的年齡標化死亡率自1990年來下降了33.5%,但隨著發病趨勢變化,其仍然凸顯成為“頭號殺手”。自2000年以來,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增加了200多萬,2019年增至近900萬。

瞭解心血管疾病,將幫助我們更有效對抗心血管疾病。近日發表於《柳葉刀-公共衛生》中國專刊的一項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國不同區域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風險,以及風險因素的地域分佈特點。這也是中國大陸所有31個省份中,以人群為基礎的最大規模的心血管疾病主要風險因素報告。

根據論文,研究人員基於“中國以患者為中心的心臟事件評估-百萬人專案”(PEACE MPP),對983476名35-75歲成人的資料進行了分析。PEACE MPP專案覆蓋了中國31個省的152個農村和100個城市。這些受試者中,60.6%生活在農村地區。

2015年9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期間,受試者接受了統一的全面檢測,以收集有關血壓、血脂、血糖、體育鍛煉、吸菸、飲酒、超重或肥胖等資訊,以及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和紅肉的攝入頻率。這些指標對應了心血管疾病的12項主要風險因素。

資料顯示,在所有人群中,16.6%屬於心血管高風險人群。對年齡和性別校準後,高風險人群比例為10.3%,各地高風險人群比例從3.1%–24.9%不等,相差近8倍。

相對來說,中國大陸東北(12.6%)和華北(11.4%)地區的高風險人群比例更高,其次是華中(10.7%)、西南(10.0%)、西北(9.6%)和華東(9.6%)地區,華南(8.0%)地區則較低。

進一步調查發現,這與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相關。肥胖、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高發區(華北)更多為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低)或大量攝入紅肉;中國東北部)。

相比之下,華南是心血管疾病最低的地區,疾病風險最高的因素則是不健康主食(全穀類和豆類攝入量低),異常新陳代謝(葡萄糖和脂肪),以及該地區的低體力活動。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地理上有所不同,也反映出了各地區不同的危險因素。因此,需要在地理上有針對性地採取干預措施來降低。隨著慢性病的野蠻生長,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干預已經勢不容緩。

13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慢性前列腺炎,抗生素不管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