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類(ACEI)和沙坦類(ARB)是慢性腎病治療不可獲取的兩類藥物,作用廣泛。基礎作用是治療高血壓,降低血壓水平,堅持長期服用在改善腎小球纖維化、降低尿蛋白、延緩腎功能各方面都有積極作用。
這“倆兄弟”由於作用機制基本相同,所以可以互為替代性藥物。目前已經在慢性腎病治療中小有成就,也有了比較成熟的用藥方案。
那這兩類藥有不同的地方嗎?可以任意替換嗎?具體來看看有哪些不同?
一、屬性不同
普利類降血壓藥一般是變換酶受體拮抗劑,主要起到阻斷血管緊張素的作用;沙坦類的降血壓藥是歸屬於變換酶蛋白激酶二抗劑,起到抑制作用。屬性不同,但作用機制相同,殊途同歸。
二、副作用有差異
普利類藥物在抑制血管緊張素的同時,也會抑制緩激肽分解,如果血液中太多緩激肽蓄積,則會造成乾咳的情況,沙坦類藥物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此外,引起血管神經性水腫的風險較高,沙坦類藥風險較低。
三、優勢作用
普利類藥物與沙坦類藥物相比,除了降壓、尿蛋白、護腎相同的作用之外,預防心衰的作用更優。透過收縮血管,可以改善外周心臟血管及冠狀血管的阻力,增加血液流通,阻止心肌纖維化的發展。
如果出現明顯普利類藥物不耐受的情況,可以考慮替換為沙坦類藥物,但還要多加註意這些事項?
1、劑量問題
沙坦和普利類藥物包括多種藥物。沙坦比如替米沙坦、纈沙坦、氯沙坦等等,普利類包括依那普利、卡託普利、貝那普利等等。
不同型別的這些藥,規則劑量也會有所差異。比如我們常用的纈沙坦就有40mg和80mg的兩種。而轉換藥物時,一定要注意攝入量,以保證血壓不出現大幅度波動,穩定住腎功能。舉個簡單例子:
如果你現在正服用10mg劑量的貝那普利,可以替換成同等規格的福辛普利,但如果換成氯沙坦需要服用50mg劑量,纈沙坦則誒80mg劑量。
如果盲目換藥,卻沒有搞清楚劑量問題,必然會影響到最終的降壓效果。而且對腎功能及防治心血管併發症都不利。
2、預後問題
腎病患者服用降壓藥,不僅是為了控制血壓穩定,還有一方面是降低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風險。
早前有研究表明,ACEI 可使心肌梗死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 9%,而 ARB 類藥物卻沒有相同作用,反而會使心肌梗死發生率上升 。單從這一點來看,換藥時還要腎友們一點要考慮到自身基礎病,及藥物副作用的問題。
從預後角度來看,本身存在高血壓、高血脂,還有心血管病相關疾病的腎病患者,應該優先選擇ACEI 也就是普利類藥物,只要咳嗽等情況不嚴重,不建議盲目換成沙坦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