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腸鏡”篩查,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腸鏡需要透過肛門進行檢查,隱私部位暴露本就會讓人感覺尷尬、難為情。而且,很多分享腸鏡檢查經歷的文章中,都曾提及疼痛、不適感,這又在尷尬的基礎上增加了人對疼痛的恐慌!
再加上很多人都錯誤認為,普通的體檢專案就足以篩查出身體潛藏的問題。再花費更多金錢進行腸鏡篩查,根本就是沒有必要的做法。所以,聽到腸鏡篩查時,患者都會反覆諮詢醫生:能不能不做,能不能換一種檢查方式!
想要知道醫生為何建議自己做腸鏡,首先就要了解腸鏡的功能!
腸鏡其實就是一種細長和彎曲的醫學儀器,這種纖維軟化的直徑大約1釐米左右,在軟管的頂端有攝像頭連線,它和電腦螢幕相連。進行檢查時,醫生會將軟管隨著肛門輸送到患者的直腸內,並逐漸深入到大腸內部,以瞭解結腸、直腸的內部情況!
雖說普通體檢的確是能篩查出一些疾病,比如三高病、腎臟疾病等。但是,普通體檢卻不能發現腸道病變,特別是無法發現早期腸癌。即便是進行了ct、彩超等檢測,也很難發現病變。因為早期腸道癌變,可能僅僅只是黏膜的一處異常顏色改變或糜爛而已!
但腸鏡檢查則不相同,它能直接觀測腸道內的健康情況,一個細小的變化都能清晰的反應到外接螢幕之上,在發現異常時,醫生還能順便鉗取組織進行病理活檢。目前來說,腸鏡是發現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腸道炎症、腸癌、克羅恩病的最佳方式!
對以下三類人群而言,定期進行腸鏡篩查很有必要:
1、40歲以上:
的確有很多研究和資料統計顯示,大腸癌逐漸呈現出了年輕化趨勢,甚至有十幾歲青少年患病的案例。但是,絕大部分大腸癌患者仍然以中老年人為主。
越是隨著年齡增長,後期患腸道息肉、大腸癌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而且,腸癌發展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甚至是十幾年之久,所以科學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應定期進行腸鏡、腫瘤標誌物篩查;
2、家族史:
腸癌在臨床上表現出了明顯家族聚集傾向,這和先天基因遺傳、腫瘤易感性有關。除此外,後天共同的飲食、生活習慣和環境等,也是幕後推動癌變的兇手。另外,家族性腺瘤性遺傳病,也帶有遺傳傾向,後期癌變率相對較高。所以,無論是有家族大腸癌病史或者是遺傳性腺瘤性息肉病史,都應提高對癌的警惕性;
3、有症狀人群:
這包括了長期腹瀉腹痛、便秘交替腹瀉反覆出現、大便形狀改變、便血等,都屬於腸道疾病的典型表現,比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癌或克羅恩病,都可出現類似症狀。所以,患者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以便能發現早期病情並控制發展。
除了以上三類人群之外,之前進行過腸道息肉切除術、腸癌切除術的患者,也應定期進行腸鏡篩查。因為無論是癌症或息肉,都具有明顯的復發傾向,手術並不能代表一勞永逸,只有定期進行復查,才能全面瞭解腸道健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