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望而知之謂之神

中醫學博大精深,中醫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和精髓在於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就是要求醫者透過各種手段儘可能全面地收集資料,並透過綜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邪正關係等,總結出該病證的特點,再以此確立治法,施以方藥。由此可見,全面而真實地獲取患者資訊尤為關鍵。 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診斷學"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其中,望診主要為透過觀察人體"神、色、形、態"的變化,以推測臟腑形態及功能的變化,正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在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視覺接收的資訊量巨大,佔據重要地位,因此,望診也位列四診之首。《黃帝內經》主張"以表知裡",《靈樞·本髒》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也提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欲知其內,當以觀乎外"。西醫診斷"視、觸、叩、聽"也將望診列為第一位。因此,作為醫者,察言觀色是基本功。 歷代醫家透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發現五臟六腑的病變會在人體許多部位的體表標誌有所體現,其中尤以面舌部最為明顯。

人是一個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協調平衡的結果;而疾病的發生則是人體臟腑器官組織功能失調、陰陽失衡的結果。人體臟腑之間不僅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與體表組織以及五官九竅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一向推崇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診病思維,無論疾病的臨床表現如何複雜,都可以透過望、聞、問、切四診來收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來推測體內臟腑的病變,以進行正確的辨治。

望聞問切各有特色,我更重舌診

四診各有特色,既相互聯絡,又不可相互替代,只有從整體出發,四診合參,才能謹查病機之所在,從而抓住疾病辨治的關鍵。 臨診時,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運用四診,結合現代醫學檢查,詳細、全面瞭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既往檢查、治療等情況,既全面又抓住要領,常能執簡馭繁。望診是四診之首,"望而知之謂之神",在望診中我又最為注重舌診。因為臟腑氣血透過經絡皆上通於舌,中醫學反覆的臨床實踐也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凡臟腑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輕重、病變的部位,甚至預後的好壞,都能夠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而在望舌的過程中,可以讓患者將舌伸出捲起,從舌的背面觀察舌下絡脈,以判斷病人氣血的瘀暢。透過經多年臨證經驗發現,冠心病、腦血管病、腫瘤、消化系統疾病、老年病等疾病的患者,舌下絡脈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充盈、延長或迂曲,顏色多青紫,甚者有瘀斑瘀點分佈。蓋因此類疾病多有氣血虛損,氣滯、氣血執行不暢,易導致瘀血留滯。而舌下絡脈多與臟腑血脈相連,故表現明顯。此時,用活血化瘀力度較大的蟲類藥治療,常獲良效。如治一疑難病症,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根據患者舌質淡紫,舌兩邊布紫黑帶,而加用活血化瘀的地鱉蟲、地龍、水蛭等藥,隨著舌紫黑帶的減輕,諸多痛苦釋然。

說個案例幫助大家理解

曾經有一患者成某,男,63歲,患非何傑金病6年餘,根據患者舌光紅無苔無津,應用大量養陰生津藥如石斛、麥冬、玄參、北沙參等,加炙殭蠶、廣地龍、大貝母化痰通絡中藥取效,隨訪3年,病情穩定。中醫學是一門起源於實踐的經驗醫學,經過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因時代背景所限,儘管中醫學沒有像西醫學那樣的客觀檢查指標和評價標準,但它是數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結晶,其客觀療效不容置疑。

1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警惕!過度的焦躁和脾胃不和也會導致男性早洩,需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