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麻醉科 牛少寧

牛少寧,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從事臨床麻醉工作16年,主要研究方向肝臟疾病及肝硬化患者麻醉、危重症患者的麻醉以及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治療等。

現代醫療技術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疾病被攻克,極大地延長了人們的壽命、提高了生存質量。然而,醫學有其不可逾越的侷限性,我們每個人終將面臨死亡,體面地接納死亡是完美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醫學需要面對一個深刻的倫理問題:人,應該怎樣才能“走”得更從容?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高度老齡化,人們對於醫療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治病救人,而是更加“舒適化”的治療。

前段時間,我們醫院腫瘤科接收了一例肝癌多發轉移的80歲男性患者劉叔叔(化名),4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的肝硬化病史。2月前因出現腹部撕裂樣疼痛並逐漸加重就診,後明確診斷肝癌並多發轉移。

入院後患者疼痛評分NRS 9分,全身骨骼疼痛明顯,每天爆發痛6-8次,夜間睡眠因疼痛障礙。院外曾經過2次肝動脈栓塞治療,口服可待因、芬太尼透皮貼、肌注嗎啡等藥物進行治療,疼痛未見明顯緩解,撕裂樣疼痛進行性加重。患者常因劇烈疼痛失聲哭喊,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

患者:“我知道我的病沒有治了,我不怕死,我就是希望在死之前能吃一口老伴親手做的打滷麵。”

患者的話讓我們在場每一個人都被深深觸動。回到科裡,程灝主任立即召集科室業務骨幹共同商討,最後決定給患者實施“鞘內嗎啡泵全植入手術”。該項治療是目前治療癌痛最好的技術,具有安全性高、創傷小、療效顯著、用藥量少、副作用小等優點,已成為晚期癌痛的終極治療手段。

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程灝主任成功為患者實施了“鞘內嗎啡泵全植入手術”,患者術後疼痛明顯緩解。患者的女兒無比欣慰地告訴我,她父親昨晚一夜無痛,睡了一個月來的第一個“整覺”。

一週後患者就可以出院了,他專門讓家屬帶著錦旗來科室感謝程灝主任及麻醉科全體醫護人員,笑容再次浮現在臉上。

據統計,有70%—8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存在中至重度癌性疼痛,許多癌症患者還承受著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鞘內嗎啡泵全植入手術”的成功開展,為晚期頑固性癌痛及各種難治性、慢性疼痛患者帶來了治療的新選擇。

所謂“鞘內嗎啡泵全植入手術”是將火柴盒大小的嗎啡泵植入患者腹部皮下,透過導管直接輸注嗎啡到蛛網膜下腔,並透過體外智慧控制系統隨時調節輸注速度,這種做法就相當於在患者體內搭建全天候輸入止痛藥的‘高速公路’,止痛藥效是常規口服劑量的300倍。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一句話。近年來,人文關懷在醫療服務中越來越比較重視,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生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而是為患者去除病痛,帶來心靈安慰的層面,要讓醫學回到人本身。

對於那些罹患絕症、瀕臨死亡的患者,明知不久於人世,仍毫無希望地承受著臨終階段的極度痛苦,其家屬目睹親人臨終前的掙扎,在感情上和經濟上付出巨大代價,麻醉科開展“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治療”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行善固執,愛你所愛,行你所行,無問西東。”選擇有尊嚴死亡,就是用舒適安全的方式給患者以臨終關懷,最大程度地減輕痛苦,讓其自願而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尊重死亡本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措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它有利於緩解絕症患者的痛苦,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尊嚴,減少患者家庭經濟及道德上的壓力,並有助於對緊張的社會公共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完全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高度老齡化的現實需求。

醫學人文點評

醫學是面向人而生的,是為了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種種不適而產生的一種專門的學問。就本質言之,醫學是為了人、為著人的。過去,醫學所要救助的目標一直是生病的個體,而非人類這個物種。醫學不能治癒一切疾病,不能治癒每一個病人,就像本文所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醫學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

醫生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而是為患者去除病痛,帶來心靈安慰的層面,要讓醫學回到人本身。”醫者仁心,讓所有的患者有選擇,讓臨終的患者有尊嚴,讓他們以舒適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這就是醫者的溫度。

本文從一個晚期癌痛患者的救治過程入手,向我們展示了醫學人文的精髓,尊嚴死亡本質上是一種人道主義措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尊嚴,也是所有醫者應該遵循的人文準則,願天下所有的患者都遠離病痛!

點評人:王媛

北京老年醫院老年示範病房

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7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她連續3年蟬聯"全球百大面孔"榜,擅長多種運動,身材讓人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