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國藥學會發布《2018年度醫院用藥監測報告》。在醫保控費、合理用藥等政策“組合拳“的威力下,醫療機構近五年全藥使用金額增速明顯放緩,其年增速已經從2014年的10.51%下降到2018年的4.30%。
從藥品採購金額排行及增速等資料來看,國內用藥市場還有極大的開發潛力,而許多現在全球重磅級藥品在國內市場反而推進緩慢,使用金額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氯化鈉。國內藥品市場的競爭還圍繞著像阿託伐他汀、氯吡格雷等已過期的經典藥物競爭。
2018年全部藥品(通用名)使用金額情況(top10)
從《報告》給出的近五年資料來看,樣本醫院總品種數從2014年的2231種減少到2018年的2194種,退出182 個品種,新增145 個品種,淨減少37個品種。而在近五年解剖學治療學化學(ATC)分類大類使用品種數的變化情況顯示,有8個大類使用品種總數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排行榜“前三甲”的大類分別是呼吸系統藥物、生殖泌尿系統和性激素類藥物,以及面板病用藥。
如此明顯的趨勢,無疑為已經在呼吸系統、生殖泌尿系統等領域佈局的企業提了個醒,品種大類在醫療機構的進退變化,或許將成為相關企業調整院內市場的佈局策略的重要依據。
跨國藥企仍是主力
在採購額TOP10的企業中,跨國藥企仍然佔據了絕對的主力,其中輝瑞以3.75%的佔比排在第一位,阿斯利康、賽諾菲、羅氏、拜耳-先靈和諾華緊隨其後。在本土藥企中,恆瑞和揚子江則分列三四位。
2018年全部藥品使用金額TOP10中,“4+7”品種佔據了三席,其中輝瑞原研的阿託伐他汀以12%的增速排在了第三位。以心血管用藥為例,2018年,國內醫院心血管系統藥物銷售企業前10位,依次為輝瑞製藥的阿託伐他汀鈣片與苯磺酸氨氯地平、北京泰德製藥的前列地爾、諾華製藥的纈沙坦、北京雙鷺的複合輔酶和拜耳製藥的硝苯地平等。
而在今年的帶量採購中,齊魯製藥、新安藥業和樂普醫療中標阿託伐他汀,這已經是輝瑞第二次“丟標”了,這也意味著,帶量採購落地後的這兩年,輝瑞將失去相當一部分的院內市場。不僅僅是輝瑞,隨著“4+7”帶量採購的政策推進,佈局帶量品種的本土企業和跨國藥企都已變得前途未卜。
不管是從資料來看,還是帶量採購的“慘烈”來看,在參與國內市場尤其是醫療機構的競爭時,不管是跨國藥企還是本土企業,仍然圍繞的是過期專利藥。這也暴露了國內醫藥行業不管是研發還是銷售,都存在著開拓創新能力不夠的問題。
是問題也是機遇,帶量採購或許會“倒逼”藥企改變相應的研發和銷售策略,尤其對於本土藥企來說,時代的變換往往能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隨著政策的持續推進,傳統仿製藥企再也沒有多餘的選擇,只能降價以求得生存。未來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會是新藥研發能力、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等方面的PK。
硬幣的另一面
前文中提到,呼吸類等藥品正在在院內呈現下滑趨勢,而另一面,得益於國家對臨床急需腫瘤藥的支援政策,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新藥不斷進入臨床並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且品種數調整增幅較大,以連續5年超過5%的增速位居漲幅榜之首。
在2018年,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金額佔比首次超過全身用抗感染藥物,躍居全部藥品種類金額佔比的第1位,且醫保藥品使用金額在5年內增幅最大,從2014年的11.99%上升至2018年的17.89%。若加上2018年談判准入的17種抗癌藥,醫保金額佔比會更高。根據2019年新版醫保目錄對抗癌藥的傾斜政策,今年新增的5種抗腫瘤藥物和3種免疫調節劑將會繼續為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金額佔比增加分量。
近 5 年不同ATC 大類使用金額、使用頻度佔比變化情況
在使用頻度和使用金額排名前十的抗腫瘤及免疫調節劑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培美曲塞二鈉,甲氨蝶呤和他莫昔芬已進入2019國家醫保目錄甲類,進入2019國家醫保目錄乙類的有:培美曲塞二鈉、來曲唑、來氟米特、多西他賽、白芍總苷、重組人干擾素α2b、替吉奧、他克莫司、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以及羅氏製藥的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和貝伐珠單抗。羅氏的三款抗癌藥在2017年就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乙類,且2018年使用金額均有大幅同比增長,其中貝伐珠單抗增長90.44%,曲妥珠單抗為63.90%,利妥昔單抗漲幅19.53%。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抗癌藥優惠政策和醫保目錄的持續落地,將在院內市場進一步釋放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的增量效應。
注射劑荊棘滿路
近五年來,口服劑型使用頻度佔比從2014年的66.65%上升到2018年68.90%, 增長了 2 個百分點;注射劑型使用頻度佔比從 2014 年的 28%下降到 2018年 25.03%,下降了3個百分點。
這也與國家藥監局釋出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8年)》中的資料形成了呼應:《報告》顯示,2018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中,按藥品給藥途徑統計,靜脈注射給藥佔60%,口服給藥佔32.2%,其他注射給藥佔4.2%,其他給藥途徑佔3.6%。
注射劑最近的日子過得有些難。“限抗令”、叫停三甲醫院門診輸液、重點監控目錄等都注射劑市場形成了較大沖擊。10月15日,國家藥監局釋出《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更是猶如“當頭一棒”。
截至9月底,CDE承辦的注射劑一致性評價補充申請受理號有445個,涉及品種123個;CDE承辦的按新註冊分類(仿製3類、4類及進口5.2類)申報上市的注射劑受理號有481個,涉及品種192個。
在各種政策擠壓的情況下,超過6000億的注射劑市場將會迎來不亞於4+7的洗牌規模,在這種現狀下,注射劑企業將會面臨著轉型的壓力,一大批規模較小的企業可能會考慮到成本問題而放棄一致性評價,市場將會進一步收縮。
在4+7過程中,藥品價格不斷報出新低,而原料藥則成為企業最後的底牌。此前,石藥集團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原料藥優勢將會成為石藥積極參與帶量採購最大的優勢和底氣。受制於國家原料藥生產審批制度,很多企業並不能掌握原料藥,在競爭中處於明顯劣勢。原料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將來不管是仿製藥,還是注射劑的競爭,將會是成本尤其是原料藥實力的競爭,而未來,擁有原料藥的企業,將會在注射劑市場佔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