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常用食材,用對了有益於健康。
(第九篇)
87、絲瓜
絲瓜,別名綿瓜,布瓜,天羅,蠻瓜,洗鍋羅瓜(《綱目》)。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絲瓜味甘,性涼。入肝、胃經。
主要功能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治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帶,血淋,疔瘡,乳汁不通,癰腫。
《綱目》:“煮食除熱利腸。老者燒存性服,去風化癢,涼血解毒,殺蟲,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黃積,疝痛卵腫,血氣作痛,痛疽瘡腫,齒匿^蟲,痘疹胎毒。”
月經不調者,身體疲乏、痰喘咳嗽、產後乳汁不通的婦女適宜吃絲瓜。
體質虛寒、腹瀉者不宜多食。
絲瓜根:味甘,性平。主要功能活血,通絡,消腫。可用治偏頭痛,腰痛,乳腺炎,喉風腫痛,腸風下血,痔漏。
絲瓜葉:苦、酸,涼。主要能清熱解毒,止咳祛痰(同絲瓜藤)。可用於咳嗽,暑熱口渴,創傷出血,瘡癬,天皰瘡,痱子,疔腫,癰疽,燙火傷。
《隨息居飲食譜》:“消暑解毒,治痧穢腹痛,絞汁服。”
絲瓜的果實維管束(絲瓜絡):甘,平。主要功能通經活絡,清熱化痰,利尿消腫。可用於筋骨痛,胸脅疼痛,腹痛,腰痛,睪丸疼痛,肺熱痰咳,婦女經閉,乳汁不通,癰腫,痔漏。
絲瓜絡燒成炭有止血的作用,可治便血,血崩。
88、佛手柑
佛手柑,別名佛手香櫞、福壽柑、廣佛手、佛手果、五指柑、佛手、密羅柑。
佛手柑採摘後切片曬乾,是一種常用的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中藥。也可以將新鮮的佛手柑透過一些製作工藝做成可口的乾果,用作零食。
佛手柑,性溫,味辛、苦、酸。入肝、胃經。
主要功能理氣,化痰。治胃痛,脅脹,嘔吐,噎膈,痰飲咳喘,並能解酒。
《滇南本草》:“補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
《閩南民間草藥》:“治婦女白帶:佛手五錢至一兩,豬小腸一尺,水煎服。”“治痰氣咳嗽:陳佛手二至三錢,水煎飲。”
89、番茄
番茄,別名西紅柿。在餐桌上很常用而且很受喜愛。番茄炒肉片、番茄炒蛋、番茄雞蛋紫菜湯,可口而營養,男女老幼均宜。
番茄當中含有著豐富的維生素c,含各種營養元素, 酸酸甜甜的口感非常好。
番茄對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陸川本草》:“甘酸,微寒。”“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慾不振。”可煎湯和生食。
90 、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味辛甘香甜,性溫。入脾、腎經。主要功能可溫陽,散寒,理氣。用治中寒嘔逆,寒疝腹痛,腎虛腰痛,幹、溼腳氣,胃部脹悶等。
《本草蒙荃》:“主腎勞疝氣,小腸吊氣攣疼,幹、溼腳氣,膀胱冷氣腫痛。開胃止嘔,下食,補命門不足。(治)諸瘻,霍亂。”
《本草正》:“除齒牙口疾,下氣,解毒。”
陰虛火旺的患者和乾燥綜合徵不宜多食,甚則會誘發目眼疾病和引發瘡癤的發生。
八角茴香果實在日常調味中可直接使用,如燉、煮、醃、滷、泡等,也可新增配料加工成五香調味粉。
八角茴香油和八角油樹脂則通常用於肉類製品、調味品、軟飲料、冷飲、糖果以及糕點、烘烤食品等食品加工業領域。
91 、馬鈴薯
馬鈴薯又名洋芋、陽芋、洋番薯、土豆、山洋芋等。
馬鈴薯味甘性平。入脾、胃經。主要功能補氣,健脾,消炎。有用治腮腺炎,燙傷。
《湖南藥物志》:“治燙傷:馬鈴薯,磨汁塗傷處。”
馬鈴薯的和胃調中、健脾益氣的功能對治療胃潰瘍、習慣性便秘等疾病有幫助。
馬鈴薯含粗纖維,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避免便秘者用力憋氣排便而導致血壓突然升高等症狀。
92 、藕
藕,別名光旁,蓮藕。入心、脾、胃經。《本草經疏》:“生者甘,寒;熟者甘,溫。”
藕生吃熟吃兩相宜。
生用:清熱,涼血,散瘀。主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熱淋。
熟用:健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孟詵:“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
《本草拾遺》:“消食止洩,除煩,解酒毒,壓食及病後熱渴。”
天氣乾燥時或患鼻出血的人可以多煮藕湯喝。
藕有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廢物快速排出,從而淨化血液。
藕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還富含膳食纖維,對治療便秘有益。
七孔藕的澱粉含量較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宜做湯;九孔藕水分含量高,脆嫩、汁多,涼拌或清炒最為合適。
93 、番薯
番薯,別名紅山藥,甘薯,山芋,地瓜,紅薯,土瓜。白薯等。
番薯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
主要功能是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綱目拾遺》:“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
古人有用番薯治療溼熱黃疸,《金薯傳習錄》記載:“番薯煮食,其黃自退。”
“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髒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和鰂魚、鱧魚食,溫中補虛。”(《本草求原》)
番薯能壅氣,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番薯的莖葉,又稱番薯藤,性微涼,味甘澀,無毒。主要功能治吐瀉,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癰瘡。
婦女產後乳汁少,用番薯葉和豬腩肉煎湯飲。
用新鮮嫩綠的番薯葉加蒜蓉炒肉片,是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菜餚。
94 、馬蹄
馬蹄,又稱荸薺(《日用本草》),馬薯,水芋,烏芋,烏茨地慄,紅慈菇等。
馬蹄味甘,性寒。入肺、胃經。主要功能是清熱,化痰,消積。可治溫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咽喉腫痛,贅疣。
《別錄》:“主消渴,痺熱,熱中,益氣。”
《本草彙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
馬蹄可以用來烹調,並可製成澱粉作配料,或做成馬蹄糕作小吃。生吃馬蹄要把芽眼和外皮徹底清除,防止有薑片蟲卵從口進入腸道寄生。
馬蹄做菜如“馬蹄炒蝦仁”、“馬蹄炒雞丁”等。亦可作水果、作蔬菜,制罐頭,作涼果蜜餞。
馬蹄性寒,對小兒消化力弱、脾胃虛寒、大便溏洩和有血虛者應慎用。
《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兒童和發燒病人最宜食用,咳嗽多痰、咽乾喉痛、消化不良、大小便不利、癌症患者也可多食;對於高血壓、便秘、糖尿病尿多者、小便淋瀝澀不通、痔瘡患者防止痔瘡出血、尿路感染患者均有一定功效。
馬蹄汁加鮮藕汁(或用蔗漿)、梨汁、鮮蘆根汁、麥冬汁有生津消熱作用。“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溫病條辨》五汁飲)。
馬蹄、紅蘿蔔、竹蔗或蘆根煮水代茶,可助麻疹早發,早回,預防產生併發症。
95 、芋頭
餐桌上常見的百合蓮子香芋湯和椰汁香芋雞煲都很受大眾喜歡。
芋頭味甘辛,性平。
別名芋根,芋魁,土芝,芋艿。
芋頭植物的葉(芋葉)、葉柄(芋梗)、花(芋頭花)可供藥用。
主要功能是消癧散結。治瘰癧,腫毒、腹中癖塊,牛皮癬,燙火傷。
《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
《中華醫學大辭典》中記載了用芋頭配陳海蟄皮、荸薺製作成芋艿丸,可用於治療瘰癧已潰或未潰的病人。
芋頭由於芋頭的黏液中含有皂甙,能刺激皮膚髮癢,因此生剝芋頭皮時,可以倒點醋在手中,搓一搓再削皮,芋頭就傷不到你了。
不過如果手部有未愈的傷口,就不可以用這個方法。削了皮的芋頭碰上水再接觸面板,就會更癢了。所以,芋頭去皮時,要保持手部的乾燥,可以減少癢的發生。如果不小心接觸皮膚髮癢時,塗抹生薑,或在火上烘烤片刻,或浸泡醋水都可以止癢。
96 、香菇
香菇又名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
香菇性平,味甘。入胃肝經。主要功能是益胃氣,託痘疹。
《日用本草》:“益氣,不飢,治風破血。”
《現代實用中藥》:“為補償維生素D的要劑,預防佝僂病,並治貧血。”
《隨息居飲食譜》:“痧痘後、產後、病後忌之。”
《本草求真》:“香蕈,食中佳品,凡菇稟土熱毒,惟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然此性極滯濡,中虛服之有益,中寒與滯,食之不無滋害。取冬產肉厚,細如錢大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