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早在兩千餘年前,《黃帝內經》認為,腫瘤的產生是由於“虛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積”,以及“喜怒不適……積聚已留”等造成的。《黃帝內經》中所記載的腸覃、伏梁、馬刀、石瘕、積聚、噎膈等病證與現代某些腫瘤的臨床表現極為類似,如《靈樞》中描述的“胃病者䐜脹……膈咽不通,食飲不下”,與現今臨床所見的食管、賁門、胃部腫瘤的臨床症狀相類似。

脾胃病科作為熱門科室,而腫瘤科剛剛成立。消化道腫瘤是脾胃病中疑難疾病,值得進一步探索,下定決心的王瑞平,毅然轉去了腫瘤科。

但到了腫瘤科,王瑞平發現,她很難適應這裡死氣沉沉的氛圍。初建立的腫瘤科還沒形成系統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收治的大多是癌症晚期的病人。“病人絕望地睜著眼看我,而我卻無能為力,這對為醫的我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為了履行職責,王瑞平專攻腫瘤方向,在古籍名方和現代醫學兩方面不斷汲取對腫瘤病人有幫助的知識,以中為體,以西為用,中西並重,綜合治療。發揮中西醫各自優勢,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有時人們說癌症是不治之症,但作為醫生,哪管它藥石無醫,我願盡我所能。”

此後,在腫瘤科耕耘的30餘年間,王瑞平非常重視專科學科建設,帶領同仁努力奮鬥,將腫瘤科建設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基地重點病種(胃癌)研究承擔單位,國家衛健委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作試點專案(胃癌)牽頭單位,江蘇省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研究中心牽頭單位,國家中醫藥局“十二五”重點專科,江蘇省中醫重點學科等,為腫瘤病人的治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針對不同病種、不同病期患者,給予個體化治療”

“對待早、中、晚期癌症病人,我們的治療目標不同。”對於早、中期腫瘤患者,醫生應當考慮如何降低癌症復發風險,而對晚期病人,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是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不斷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下,王瑞平在消化系統腫瘤、肺癌、乳腺癌等病種上形成了中醫藥治療腫瘤疾病的學術思想和獨特診治經驗。

王瑞平教授門診時間:週一/週四上午、週二/週三下午腫瘤內科診室;週五上午名醫堂診室

腫瘤診治團隊牽頭承擔了益氣化瘀解毒方來降低胃癌術後復發轉移風險的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益氣化瘀解毒方聯合化療,降低了復發轉移風險。基於“乙癸同源”、“虛則補其母”理論,治療上透過“滋水涵木”以柔肝,健運脾胃以養肝,治療肝癌取得較好療效。她自創益肺方以益氣生津,養陰清熱治療肺癌,使津能化氣以載氣,收氣津雙補之效。

“即便每天面對悲傷情緒,也要傳遞正能量”

“人們總說,腫瘤科是醫生最難以收穫成就感的科室,我們無法用治癒率來衡量我們的成績。”腫瘤科裡常常見證生老病死,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的交流方式則顯得尤為重要。

“未醫彼病,先醫彼心。”王瑞平覺得,對待腫瘤病人,精神支援必不可少。“幾乎80%的病人在來腫瘤科之前,在其他科室、甚至其他醫院輾轉過幾次,在接受病情到配合治療的過程中,我們醫護人員要格外注意,在為病人治療的同時,能有所關懷。”

王瑞平每天接觸到大量病人因情緒不佳而帶來的悲觀、焦慮甚至絕望。“作為腫瘤科醫生,學會情緒管理是調節工作和生活的必要環節。在科室裡,我經常看到病人和家屬默默流淚。但我是治病救人的醫生,我要樂觀、平和地去面對他們。即便每天面對悲傷情緒,也要向病人傳遞正能量。”正是對病人盡心盡力的付出,讓王瑞平備受好評,並在2007年被國家中醫藥局授予首屆“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稱號。王瑞平說:“為腫瘤科貢獻力量,我不會停下腳步。我也會一直帶著滿腔熱情,為腫瘤病人傾盡所能。”

14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國家岐黃學者、省名中醫沈洪:37載晝夜不息伏案耕耘守護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