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中醫學認為,作為正邪相爭、正不勝邪的結果,陰陽失衡是一切疾病的本質特徵。儘管其因人、因病而程度不同、形式各異,但陰陽失衡作為疾病的基本狀態,概括起來卻不外乎有低下、亢進與紊亂三種情況。茲就此加以梳理,以正於同道。

  低 下

  功能低下是指臟腑在司職過程中出現衰弱無力或受礙而難以盡職的狀態。

  臟腑衰弱無力屬於“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的範疇,其成因主要有二:一是先天稟賦不足。稟賦是指受之於父母而形成的體質狀態,決定著發病的易感性與傾向性。若稟賦有欠,常易致患某病,如“因其骨節面板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靈樞·五變》)。二是後天失養,即“生病起於過用”(《素問·經脈別論》),如飲食、起居、情志(七傷)、勞逸(五勞)等或過或偏,都會耗損人體氣血陰陽,進而削弱臟腑功能。而據《醫宗必讀》“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之論,後世在分析臟腑虛損病變時多源責於脾、腎。

  一般而言,血與陰主物質基礎,氣與陽主功能狀態,因此五臟功能(習稱為髒氣)低下多因於髒之氣與陽的量與質的不足,如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水溼內停,流注腸中則大便溏薄,泛溢肌膚則見水腫;生化無源則氣血匱乏,無以充養而見面色萎黃、神倦乏力,甚而形體消瘦等;升降失調則見納差、脘腹脹滿。再如肺氣虛,肅降無力則可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宣發失司則畏風、自汗等。又如腎氣虛,煦養無力則可見腰膝痠軟,封藏無力則滑精、早洩,尿後滴瀝不盡,小便頻數多等。而這些髒氣不足的共有表現是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面色不華等。由於“陽虛為氣虛之甚”,因而陽虛多是在氣虛的基礎上,突出表現為溫煦無力而見畏寒肢冷,或手足不溫等。

  基於陰陽互根、氣血互生的原理,臟腑功能的狀態無疑還要受到陰血盈虧的影響,而陰與血的充養是髒氣正常的基礎與保障。

  此外,內外環境對髒氣發揮也有重要作用,當病理產物停留阻滯,即會妨礙氣血執行,進而制約臟腑履職,甚而出現“大實有羸狀”。這是一個因虛致實、復又因實致虛的複雜過程。如肝疏洩不及則成鬱,鬱之既成,又可進一步衍生出血鬱、火鬱、溼鬱、痰鬱、食鬱等,從而成為許多疾病的發生基礎。此如《丹溪心法》言:“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

  現代醫學之免疫功能低下,肺、心、腎功能不全,內分泌功能減退(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等),中醫學認為其大都存在著氣虛或陽虛的徵象,由於推運或溫化無力,形成了虛實夾雜的局面,因而益氣、溫陽是其基本治法。

圖片

  亢 進

  功能亢進是指臟腑的某些功能超出正常水平或實際能力,呈現出有餘或太過的狀態。

  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透過經絡聯絡而構成的有機整體。臟腑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只宜盡職盡責、安守本分,不宜恣意發揮、冒進突出。否則過猶不及,成為陰陽偏盛的病態。

  陰陽偏盛是指陰或陽一方過於亢盛的病理狀態,屬於“邪氣盛則實”(《素問·通評虛實論》)。從感邪性質而論,病邪侵襲人體,多同氣相求,以類相從,即陽邪易致陽偏盛,陰邪易致陰偏盛,“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因而陰陽偏盛往往出現機體的寒熱變化。又由於陰陽之間的互根互制,一方偏盛或以另一方的偏衰為背景或基礎,或制約另一方而使之虛衰,進而出現“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發展演變結果。

  具體而言,臟腑功能亢進常見於兩種情況:一是陽熱偏盛。如胃火熾盛可見消谷善飢,口渴多飲等;心火亢盛則見心悸、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等;肝火旺盛可見面紅目赤、急躁易怒、頭痛頭暈、口苦、脅痛等。二是升發太過,主要與肝有關。肝為風木之髒,體陰而用陽,以血為體,以氣為用,主藏血而司疏洩,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升發,故其病理變化複雜多端,每於初始見肝氣鬱結,鬱久有餘而化火,而肝火炎上可致陽亢,陽亢失制則可動風。或因於陰血不足,肝體失柔,肝陽失制,也可致陽亢於上。

  陰虛陽亢應與虛陽浮越相鑑別。病變基礎前者為陰虛,無力制陽,後者為陽虛,陰盛格陽(戴陽),因而雖皆可見面色潮紅、目赤、咽喉幹疼等上部熱象,但下部症狀迥異,前者見手足心熱、溲黃便幹,後者則見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現代醫學診斷中的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內分泌功能亢進、自主神經功能亢進、躁狂症等,其形成過程極為複雜,臨床表現也各有特徵,而中醫學認為這些亢進狀態多有陽熱偏盛或陰虛火旺的基礎,至於具體辨證結論則需根據綜合分析得出。

圖片

  紊 亂

  功能紊亂是指人體組織間的各種關係出現失度、失向、失時、失序、失位等問題的狀態,廣泛存在於各種病變過程中,可以是病變的結果,也可以是病變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臟腑彼此互助互制、相輔相成,保持著和諧有序的動態平衡。但對某一功能而言,臟腑的參與度與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因而彼此的親疏關聯度也不一致,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胃主納,脾主化,等等。同樣,氣血津液之間也都存在著密切聯絡,如氣能生血、生津,行血、布津,攝血、攝津,血、津能載氣等。

  邪氣致病,常見直接損傷或擾亂臟腑,使其不能正常履職,如風熱或痰熱擾肺,則可致咳、喘;痰熱、痰火、肝火等擾心,可致心悸、失眠,甚至躁狂;溼熱燻蒸肝膽,膽汁外溢,可致黃疸;痰溼矇蔽腦竅則可發眩暈。

  除此之外,邪氣加害還會間接影響其周邊關係,致臟腑失和,關係紊亂,如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腎水不能上濟於心之心腎不交,可見失眠、心悸、眩暈、耳鳴等。肝氣橫逆,恃強凌弱,最易戕伐中土,犯胃可致痛、嘔、呃等,乘脾可致脹滿、洩瀉等;脾胃失調,胃強脾弱則能納不能化、脘腹脹滿等;營衛不和可見自汗,其中衛弱營強者見身不發熱而時自汗出,衛強營弱者見時發熱而自汗,不發熱則無汗。氣血不和的表現較為複雜,或見氣不生血的氣血兩虛,或見氣不攝血的出血,或見氣不行血的瘀滯、疼痛、腫塊,或見血隨氣升的頭痛、眩暈等。

  若氣機逆亂,升降乖戾,陰陽失於順接,則發為厥證而見猝然昏僕,或伴四肢逆冷;肺氣上逆可致咳、喘;胃氣上逆可致嘔、呃;肝氣上逆可見頭痛、眩暈;脾氣下陷則可致胃、直腸、腎、子宮下垂等。

  現代醫學中以功能紊亂為特徵的病症,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副交感神經間的平衡失調)、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紊亂(某種激素分泌過多或過少)等,臨床常表現為綜合徵的形式。其發病每由多病因疊加而成,但常與心理因素、精神刺激相關,因而中醫學多從情志學說、氣血理論等加以認識。

  綜上所述,陰陽失衡的低下、亢進與紊亂的三種狀態,基本涵蓋了臨床常見的病變狀況。而就臨床實際而言,三種狀態常交織出現,只是有所側重而已。至於辨治,理應遵循“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的“天之道”,及“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素問·三部九候論》)的治療理念,審證求因,隨證立法,辨明主次,治病求本。總體而言,應在充分考慮“三因制宜”的基礎上,透過扶正祛邪以恢復“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具體而言,當遵“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等則,以補益之法(益氣、溫陽、養血、滋陰)以扶正,以汗、吐、下、消之法以祛邪。而對於功能紊亂者,則以調和為宜,兼顧處理好正邪之間、臟腑與各組織之間的關係。

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醫之為術,至是始仁。瀚海醫書,縱葉扁舟,欲覽光景,鑿冰祛塵。醫案為法,循經哲跡,尊傳遵道,如師益友,亦跨紀年,幸逢長談,細涓汩汩,皎月相伴,秉燭把盞,事半功倍,思過半矣,如溯源流,如破藏陳,如礪鏽鋒,如交古蘭,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沁人心脾。吾閱醫案,葉氏指南,張氏衷中,吳氏醫案,居沉如是,似矩似拒,惟程氏軒,拍手稱奇,

譬述故事,慷慨大方,揭本絕倫,尚具實用,

效前存疑,實事求是,不避得失,乃至精微,善誠真良,一瓢清泉,集大成者,此之謂也。

研習醫案,博採眾長,高效臨床而成長之徑也。若以經典為師,則杏軒乃同門之長也。正如周乃金言:“醫者,生人者也;醫案者,生人之術也。有生人之醫,而後一時一方之人生;有生人之術,而後萬世萬方之人生。”足見醫案之重要,吾輩需繼日以傳承。

《程杏軒醫案》又名《杏軒醫案》,為清代醫家程文囿著,其一生僅選醫案192則,足見案之不苟,擇之精嚴,該書選材精嚴,著述嚴謹,給予人以啟迪。程氏醫德高尚,求診接踵,醫名顯卓,時人謂:“有杏軒則活,無杏軒則死。”同時杏軒認為醫術蔑古則失之縱,泥古則失之拘,應以古人為師。

何以謂之奇葩?何以謂之超群邁眾之書,博文不囿之籍?原因有以下方面:

《杏軒醫案·洪楚峰孝廉中髒殆證再生奇驗》有載:“洪楚峰孝廉病,遣使延診。問其使曰:何候?曰:中風。問年幾何。曰:耋矣。予曰:殆證也。辭不往,使者強之。將及門,聞鄰人語云:病將就木,醫來何為。若能起之,其盧扁乎。入視,身僵若屍,神昏不語,目闔口張,聲鼾痰鳴,遺尿手撒,切脈虛大歇至。予曰:此中髒也。高年髒真已虧,況見五絕之候,不可為矣。其弟曰:固知病不可為,然尚有一息之存,安忍坐視,求惠一七,姑冀萬一。勉處地黃飲子合大補元煎,以為聊盡人事而已,詎意服藥後,痰平鼾定,目開能言,再劑神清食進,複診更加河車、鹿茸,脈證大轉。續訂丸方付之,半載後因視他病,過其家,見翁矍鑠如常矣。” 案中實事求是記載了疾病診療和醫者之意,雖有奇效,但醫者自己實事求是說當初只是“勉處地黃飲子合大補元煎,以為聊盡人事而已”,足見醫風之嚴謹,不隱瞞事實真相,貪戀奇功。

《程杏軒醫案·族婦眩暈續堂弟媳所患證同治皆無效不藥自痊》有載:“予童時見族中一婦人,頭額常系一帶,行動須人扶掖,雲無他病,惟頭目昏眩,飲食倍增,形體加胖,稍飢心內即覺難過。醫治無效,只得屏藥。越數年疾自愈,形體退瘦,飲食起居如常。其致病之由,及所服方藥,均不同考。後堂弟媳,年二旬餘,因遭回祿,憂鬱成疾,見證與族婦彷彿。予知其疾由鬱而起,初投逍遙達鬱,繼加丹梔清火,更進地黃、阿膠滋水生木,白芍、菊花平肝熄風,磁石、牡蠣鎮逆潛陽等法,俱不應。他醫以為無痰不作眩,藥用豁痰,又以為無虛不作眩,藥用補虛,亦皆無驗,遂不服藥,四句外病自瘳。予生平所見眩暈之疾,未有甚於此二證者,且病中諸治不應,後皆不藥自痊,事亦奇矣。細求其故,蓋病關情志,是以草木無靈。由此觀之,凡七情內傷致病,皆可類推。”案中從實而錄久治不應和不藥自愈醫案很少,著者沒有欺世、欺人之心,不怕降低自己名醫之身份,實事求是而錄,境界和格局令人敬仰。

圖片

《杏軒醫案·方宅揆翁幼孫暑風驚證,病癒之奇》有載:“宅翁幼孫,夏月患暑風驚證,熱盛神迷,肢掣、齒齘、目斜。予照治玉翁孫女法,數日證猶不轉,不啼不食,氣息奄奄,儼如就斃,翁以為殆。”醫案前篇有載:“予按此證,小兒夏間患者甚多,治不如法,往往不救,較之尋常驚證特異。考諸古訓,鮮有發明。惟近時吾郡許宣治先生,敘有十則,辨論頗詳。至若臥置土上,墊用荷葉一法猶未言及。予治此證,每用此法獲驗,蓋土能吸熱,荷葉清暑故耳。特其驚之作,必由熱盛而成。

”可見其對人與自然的思考頗深,感悟生活,就地取材,三因制宜,草木皆兵,以為良藥,實為活用,方顯佳效,這提示良醫需以天地萬物為器,是故草木蟲石皆有情之物也。因此《方宅揆翁幼孫暑風驚證,病癒之奇》後又載:“一夕迅雷驟至,兒臥地上,忽然作聲,如夢初覺。此後神明漸蘇,熱平驚定。斯證予雖為治癒,然理殊不可測。豈雷氣通於心,雷動則蟄啟,心為邪閉,得雷聲而啟耶?”可見程氏闡明自非故弄玄虛之人,卻也思之、敬之、坦之自然,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信奉天人感應,尊崇宏觀整體與微觀個體相合的治則。正如《族人聯升休息痢,證治奇驗》:“治積年之病,其效如神,物理真不可測。先哲雲:千方易得,一效難求。信矣。”

圖片

《杏軒醫案·汪木工感證舌胎變易之奇》有載:“初起寒熱嘔瀉,自汗頭痛...予往捫其手足,果冰冷異常,按脈至骨不見,闔目不省人事,知為熱厥。命再進藥,旁議以為體脈如此,怕系陰證,前藥恐未合宜。予曰:“此非陰證,乃陽極似陰耳。若誤投熱劑則殆,否則今晚勿藥,明日不看何如。”眾然之。次日神呆略回,體脈如故。視其舌胎,又與昨異,形短而厚,滿舌俱起紫泡,大如葡萄,並有青黃黑綠雜色,膩胎罩於其上。予甚驚異,辭以不治。其母哀懇拯救,予憫之,揣摩再四,令其紫雪蜜調塗舌,於前方內加入犀角、黃連、元參以清熱...翌日再診,厥回脈出。觀其泡,舌消胎退,僅幹紫耳。再劑,熱淨神清,舌色如常。是役也,予雖能審其陽證似陰於後,然未能察其實證類虛於前。自咎學力未到,但生平歷治傷寒瘟疫諸侯,曾未見此舌胎之異。且診視五日,變幻如出五人。前賢諸書,亦鮮言及,真匪夷所思也。

諺雲:讀盡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洵非妄語。”可見程氏的醫技之精湛,醫德之高尚,踐行醫者的使命,寧願身敗名裂也不棄病患於不顧,以及注重對病案進行思考總結與分享心得,公之於世,毫無避諱之言。在《杏軒醫案》中,程氏還體恤病患,無論前來就醫人身份貴賤平厄,雖有顧慮但絕不忘醫者初心,視病患為親故,同時直接且耐心地與患者、同道解釋病情,毫無居高之勢,並不辭辛勞,屢次登門為患者及其家屬看診、複診,因而締結了良好的醫患情誼,實為難得之事,吾輩虛心習之。

程氏醫案中多處言及“不服藥,得中醫”,以“倡言不服藥得中醫”絢爛於醫案之林。認識到有些疾病不依靠醫藥也可自愈,是需要智慧和承認的勇氣,古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說若是認證不清,盲目施治,反害病家,病傷可醫,藥傷難治,倡言慎治。從現代的觀點來看,其觀點雖然謹慎消極,但防止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產生是有積極意義的。醫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求之於至淺至粗之思,否則動手便錯,誤傷病家,不如不治,正如吳鞠通所言:“醫非神聖不能”。

總之《程杏軒醫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她,學習她,促進自身的快速成長。還有許多精彩醫案,在此不作一一贅述。程氏辨證之靈,處事之妙,需親自閱讀,抱以求學態,方能一覽風采,恰如食珍饈,如飲甘飴,如入寶庫,如是德道,如履清風。

24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艾滋病為何會突然傳播至人類社會?科學家:只因人類做了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