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二指腸腫物潰破引發的上消化道出血
從一開始的“只要不是癌症,心裡就覺得踏實”到“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需要儘快安排手術”,61歲的梁先生(化名)越來越清楚自己的病情,也懂得了生命的意義。
病例情況:
患者:梁先生,61歲,2020-11-09入院
主訴:1天內便血1次。
入院情況:當天,患者解黑便1次,量約30ml,暫無嘔血,無腹脹腹痛,無噁心嘔吐等不適,禁食狀態,眠可,小便調。
既往史及個人史:否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內科病史,否認肝炎、肺結核等傳染病,無長期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使用史,否認重大外傷史、手術室及輸血史。
體格檢查:查體腹部無明顯陽性體徵。
輔助檢查:
①Hb:134g/L;
②胃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腸降段腫物並潰破出血。
梁先生最初以無症狀性反覆便血為主要表現,經過胃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降段腫物並潰破出血,再結合腹部增強CT檢查,這很有可能是胃腸間質瘤,經過胃鏡下腫物全層切除術(EFTR)治療,梁先生的胃間質瘤已成功地被切除了,從住院到出院只用了7天時間。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腸降段腫物並潰破出血
行腹部增強CT排除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VUGIB)後留置胃管
術中探查見:腫瘤位於十二指腸降段水平段交界處,大小約3*4cm
胃腸長瘤,不就是胃癌、腸癌嗎?什麼是胃腸間質瘤?
什麼是胃腸間質瘤?它並非胃癌、腸癌提到胃腸間質瘤,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高發病的胃癌和腸癌。其實,胃腸間質瘤雖然最常發生在胃、小腸,但是一種獨立於胃癌、腸癌的癌症。
胃部、小腸、直腸是胃腸間質瘤最愛“躲藏”的部位,胃部中的間質瘤高達50%~70%,小腸中的間質瘤佔據20%~30%,結腸和直腸僅佔5%,除了這幾個部位,間質瘤偶爾也見於腹膜、腸繫膜、男性前列腺、女性陰道等,可以說是“神出鬼沒”。
至於其發病率,很難統計。
曾有日本學者在100例胃癌患者死亡屍體解剖中做胃的連續切片發現,在35位患者中存在間質瘤,為此,他認為胃腸間質瘤的發病率約為35%。
其實,真正的胃腸間質瘤發病率並非這麼低,但是因為受限於胃鏡篩查的普及度,胃腸間質瘤的發病率缺乏統計。另外,許多胃腸間質瘤不會往惡性方向發展,甚至會有不少人終生攜帶胃腸間質瘤。
同時,與胃癌可能會胃痛、噁心、飽脹相比,胃腸間質瘤的早期症狀更為隱匿,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提防,正常人群應該定期進行體檢,透過胃腸鏡排查胃腸間質瘤。
如何早期發現胃腸間質瘤?1、重視體檢,尤其是胃鏡、腸鏡檢查
胃腸間質瘤的發病高峰年齡55~65歲,40歲以下少見。由於它在胃部最多見,臨床上許多胃腸間質瘤是在胃鏡時查出的,還有部分患者是在腹部手術的時候,偶爾發現同時存在胃腸間質瘤,一併切除的。
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體檢中,增加胃鏡、腸鏡檢查專案,有條件可以進行CT或MRI的檢查,及時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
2、消化道不適時及時就診
腫瘤較小時,絕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但隨著腫瘤變大,會出現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有時甚至無法解尿或排便。患者會因為排出黑便或貧血來院就診,也有患者會因為腹痛、吞嚥困難或自己摸到腹部腫塊而去就醫。當然,這些症狀並不是特異性的,很多消化道疾病都可以有類似症狀,所以最重要的是出現這些不適症狀時及時就醫檢查,儘早確診、干預治療。
如果您或您身邊的親戚朋友出現了上述類似症狀,請務必予以重視,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確診要做哪些檢查?臨床上對於懷疑胃腸間質瘤的患者,除了進行臨床查體如腹部觸診外,通常還會進行一系列的輔助檢查幫助明確診斷。包括:
胃腸鏡——普通胃鏡下胃腸道間質瘤的表現為粘膜下半球形隆起;粘膜表面光滑,也可伴有區域性糜爛和潰瘍;
超聲內鏡——超聲內鏡下能清晰的將胃壁和腸壁分為不同的層次,在超聲內鏡下可以明確腫物的起源層次、大小、生長方向和浸潤深度等,若考慮可能需要術前治療的話,還可以在超聲內鏡引導下對病變穿刺進行活組織檢查;
增強CT和MRI檢查——不僅能判斷腫瘤大小,部位,有無出血壞死,和周圍臟器間的關係,還能判斷有無肝臟以及其他遠處轉移等,對胃腸間質瘤病期的判斷有一定幫助,同時有些患者若需要術前治療,CT也可以像超聲內鏡一樣,對病變部位穿刺進行活組織檢查;
PET-CT——可以全面評估腫瘤病灶的全身情況。
我是胃腸外科醫生王偉,和大家一起關注胃、腸、疝、肥胖和糖尿病等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