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近二十餘載,至今難忘當年到醫院工作不久時的一幕。
當年老主任在辦公室,對我們三四個年輕大夫說:“患者來找你們看病,就是信任你們,你們既然穿上了這身白衣,就要對自己有自信。老前輩的話可以聽,但不是必須聽。”
我們幾個小年輕一時沒反應過來,互相瞪眼。
老主任繼續說:“我幹了這麼多年醫生,見得多了。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專家看病人,看不好,反倒沒有年輕大夫看得好。為什麼?因為不敢出手、想得太多、過於謹慎。一個治療方案,獲益大於風險,高年資大夫可能會更多地考慮風險這一面,採取更為保守的治療方式。而年輕大夫,會更多地想為患者爭取更多獲益。
我想對你們說的是,不要害怕,永遠不要害怕,既然選擇了醫生這一行,就要對得起你們身上穿的這件白衣。”
當時是哪位同事遇到這樣的分歧了,我也沒多問。但是從醫時間愈久,見到的類似情況就愈多,也越感覺到老主任的智慧。
在和病魔的鬥爭中,醫生和患者是戰友。病魔雖然強大,但它再難纏也不會讓醫生退縮。讓醫生退縮的,是戰友的猜疑。
醫學是一門講機率的科學,但總有患者問:你能保證把我的病治好嗎?這個時候,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附近5米範圍內某處可能藏著一個錄音筆。
採取這樣“文明”方式的患者還是好點的,但遇到“不講武德”的呢?筆者雖沒見過拿刀的,但見過拳頭。
腎病的治療是獲益與風險並存的,醫生要做的是儘可能地選擇利大於弊的治療方式。但是弊端這一面有時候幾乎肯定會出現,就會有病友相互談論:“他給我開的藥吃了不舒服,是不是個庸醫?”
盡心盡力給患者治病,到頭來,卻得了一個庸醫的“光榮名譽”。
人是一種有豐富情緒的高階動物,醫生也不例外,當情緒長年累月地受到打擊時,你還有什麼動力去“獲益最大化”?要不要多為自己想想、多為自己減少一些風險?
寫論文、開會時都說得頭頭是道,但遇到具體工作,就會像老主任說的“想得太多”。
想得多了、久了,這部分想法就會變成“臨床經驗”。
筆者發現,有些患者很重視臨床經驗,更相信前人用過的方法。
可是在循證醫學的7個證據等級中,臨床經驗排名第6,僅比動物試驗好一點。
從某種意義上,我很同情重視過去經驗的人。人會老,醫生會老,初心也會老。人年齡大了,很容易在過去的經驗上“躺賺”。
慶幸的是,筆者還沒老,至少初心至今還沒老。人不要永遠活在過去,要向前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