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於病,生病吃藥誰都遇到過。但你是否發現大多數藥片是白色的,這是為什麼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有些藥片呈現出其它顏色呢?
白色的藥片
藥片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藥品有效成分和藥用輔料。一般藥片裡的有效成分只有幾毫克,其餘都是輔料,其有效成分和輔料之間的比例差不多可以達到1:100。
這麼高的佔比使得藥片大多呈現出來的是輔料的顏色,而輔料最常用的就是澱粉,因此藥片很多都是白色的,並且白色給人的感覺是比較乾淨、安全。也便於發現藥片是否發生變質。(比如放的相對有點久的藥片,有些會泛黃產生小斑點等)
為什麼輔料多用澱粉?
吃過玉米糊糊的人都知道,這東西不僅緩解飢餓還非常的黏稠,澱粉有黏性。因此藥片中加入澱粉,可以讓其有效成分黏合在一起形成一粒藥片,而不是一堆藥粉。這裡建議吃藥片配水更好呦,澱粉吸水,如果不潤溼喉嚨富含澱粉的藥片可能會粘在那裡。
當然澱粉的作用不止如此,否則用藥粉壓成一片藥就好了。澱粉可以幫助藥片發揮藥效,藥片吃進嘴裡後,在最終被腸胃吸收之前需要被瓦解、粉碎,而恰好澱粉吸水會不斷膨脹,最終使整個藥片變得支離破碎便於吸收。
為什麼要有輔料?還佔比那麼大?
可能有人看了藥片中輔料和有效成分的比例後抱怨現在藥中有效成分太低,問題是你要那麼多幹嘛?這是藥,不是市場買菜給的越多越好。藥物研發前輩們經過大量藥理毒理臨床實驗,確定既有良好藥理作用又最低副作用的劑量,基本都是以毫克為單位的。重點不是量多大,而是多大量能既治病又不太傷身。
再說輔料,如果把有效成分壓縮成藥片,這個比例的話出來的藥片好像很小吧。所以要加輔料?輔料的作用上面說到了一點是幫助發揮藥效,但是藥效在哪裡發揮?有的藥需要胃溶,有的藥需要腸溶,這就需要控制輔料的量和成分來控制藥在特定位置溶解。
這麼說來好像也是幫助發揮藥效……好吧就是這樣,這個輔料佔比絕不是用來湊數達指標的,輔料用量藥典有規定,不是說你加多少就加多少,是根據多項實驗確定下來的。
多彩的藥片
藥片分為素片和包衣片,包衣片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外有一層“糖衣”的素片,那素片顧名思義我就不解釋了,上面說的輔料顏色影響藥片顏色的是指素片。當然有的藥片也會出現有效成分影響顏色的現象,如黃連素片的有效成分是黃色的,以至於把澱粉也染成了黃色,還有藍色的消炎利膽片、紅色的雙嘧達莫片、黑色的藥用炭片等等。
給藥片包上“糖衣”,至於作用主要是保護,保護胃不被藥物成分傷害,保護藥物不被胃液傷害,保護藥片的形態在特定位置溶解吸收。其他的原因比如:掩蓋藥物的不良味道,如苦味、難聞的氣味等;使藥物與空氣隔絕,防止藥物揮發,影響正確的劑量;藉助糖衣的不同顏色,幫助識別藥物。這種藥片顏色取決於包衣粉的顏色。
藥物顏色的作用分人群,一些兒童藥物也會做成好看的顏色,從而提高孩子服藥的依從性。對於其他人群則有辯識藥物的作用:如用來補血、安心寧神、調經等藥片多是紅色;有消炎、清熱解毒作用的多為黃色;有止咳、化痰、平喘、健胃的藥物多為白色;保肝、滋補類藥物,多采用深紅色。藥物顏色可能是受傳統醫學的影響吧。
這裡說的是藥片,至於膠囊沖劑口服液之類的藥物形態是根據綜合需求製造的,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