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中暍病)

中暍:即中暑。與《備急千金要方》所載夏季烈日下行走而卒然昏倒的“中暍”不同。

二十五、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講解:中暑的脈證及誤治後的變證

暑邪傷人,亦先犯太陽之表,而出現發熱惡寒;

暑易夾溼邪,溼鬱肌表,出現身重而疼痛;

暑為陽邪,性易開洩,所以可見汗出;

太陽內合膀胱,外應皮毛,小便之後,熱隨尿失,一時陽氣虛餒,所以出現形體寒冷,毫毛豎起;陽虛不能溫暖四肢,則手足逆冷;

稍事活動則虛陽浮越,故身熱,張口喘氣;

熱盛傷津,失於濡潤,則牙齒乾燥;

暑邪偏表,則脈多濡弦;汗多傷津則脈沉細;陰血虛多見芤脈;陽氣虛則脈遲。並非弦、細、芤、遲同時出現。

總之,暍病屬於暑熱內盛,氣陰兩虛之證,治當清熱解暑,益氣養陰。不可發汗、溫針、不可下。

選方可選用:清暑益氣湯。

一是出自《脾胃論》:素體脾虛溼盛之人的中暑。黃芪、人參、白朮、蒼朮、升麻、葛根、澤瀉、炒神曲、青皮、橘皮、麥冬、當歸身、炙甘草、黃柏、五味子。本方重在補脾、除溼、昇陽、益氣。

中熱:亦中暑也。

二十六、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講解:暑熱傷津的證治,與暑熱夾溼不同。

暑熱為六淫之邪,外感先傷太陽之表,故稱“太陽中熱”。

暑為陽邪,暑熱燻蒸,故使汗出。腠理空疏,故惡寒。(與外感風寒的惡寒或陽虛畏寒不同)

暑熱熾盛,耗傷津液,故身熱口渴。

此證為暑熱傷津之證,治當清熱解暑,益氣生津,方選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粳米:對於粳米是什麼米?各醫家說法不同,今用普通的大米,或用山藥代之也可。

人參:古之人參與今天的人參不同,可用益氣養陰的西洋參代之。

二十七、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講解:夏季傷及冷水的證治

身熱疼痛,水溼行於面板肌腠之間所導致。有傷及冷水史。

金匱要略心典: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陽虛而多溼者,暑即伏於溼之內。為身熱而疼重,故暑病恆以溼為病,而治溼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根據,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溼者之法也。

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13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夜間血壓高,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如何才能更好的降低夜間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