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張文宏主任因一句“早餐不能喝粥“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張文宏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稱這段時間小孩早餐不能喝粥,要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雞蛋、牛奶,而且營養要全面,一天當中早餐最重要。
後來張文宏主任又做出了新一番的說明:”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
在淄博農村,沒有粥這種文縐縐的叫法,所有稀的粥統稱黏煮,譬如大米黏煮,小米黏煮,棒槌子面黏煮等等,我小時候喝的最多的就是棒槌子面黏煮,也就是玉米糊糊熬的粥。
那時候不像現在搞什麼粗糧細做,過去的粗糧就是粗糧。
搞不明白當時為什麼要把玉米麵磨得那麼粗,那玩意兒喝起來粗糙到拉嗓子。
還記得小時候早上不愛喝黏煮,坐在母親膝頭磨磨蹭蹭的企圖矇混過關,母親每每都會夾一粒黃豆鹹菜放碗邊,哄著問我能不能一口把黃豆咬到,我張嘴去咬的功夫,半口黏煮就稀裡糊塗的一道入肚了。
喝黏煮是要配小菜的,淄博農村標配排名第一的是辣疙瘩鹹菜。
不講究的直接從鹹菜缸裡撈出來,切一大塊水一衝,拿在手裡就嚼。
講究一些的會切成細絲,灑些香醋醬油生吃,再或者加些青椒香菜名曰:涼拌老虎菜。
至於把辣疙瘩做成油燜鹹菜絲那種,就屬於比較奢侈的吃法了。
另一種配菜是煮黃豆鹹菜,五香味的,吃的時候拌上點青蘿蔔和香菜段,也清口好吃。
還有就是豆腐乳跟醬瓜醬菜等等,圖的是那個鹹口,趁熱滋溜一口黏煮,然後用筷子隨便點一口吃,愜意。
早上喝黏煮屬於填縫,而主食一般會是地瓜饅頭玉米餅子之流,有時候改善生活也會有油條豆漿或肉素火燒的搭配,現在想來,那時候的早飯普遍沒有蛋白質可言。營養在那個年代是奢侈品,能不能填飽肚子才是第一要務。
雞蛋偶爾是有的,自家的雞天天都有新鮮的下,但並不可以每天都吃,平時的雞蛋是要攢起來換錢的。我記得小時候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可以每天吃上個荷包蛋,母親有時圖省事,也會用開水衝雞蛋花給我喝,把雞蛋在碗裡打散,用開水一澆,然後趁熱點上滴香油,撒把白糖用小勺餵給我喝,那略帶生腥的香甜滋味至今難忘。
鮮牛奶在我讀初中之前就沒喝過,家鄉沒有奶牛,那時候物資匱乏,最多見過奶粉麥乳精之類的加工品,但那些玩意兒是家裡老人或病人專用的營養品,我們很難企及。
我至今不怎麼喜歡喝牛奶,覺得沒豆漿喝起來舒服,窮苦人的腸胃,終是受不了牛奶的細膩。還有關鍵的一點是,喝牛奶配鹹菜不合適,泡油條更彆扭。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開始講究營養搭配合理,書看多了也慢慢明白,蛋白質若缺了,人抵抗力就弱,容易生病容易餓。剛好近期新冠疫情大規模的爆發,所以才有了張教授“早餐不能喝粥“的言論。其實你仔細解讀一下就明白,教授說的意思是不要只喝白粥,那都是些碳水化合物,沒啥養份,要注重蛋白質的攝入,否則營養不全面,就會降低人的免疫力。
粥的營養沒有牛奶高,但勝在好喝。配著鹹菜喝粥,是北方人多年以來形成的習慣,也是體力勞動者最主要的鹽糖分的攝入方式,一下子還真改不過來。這是個問題,我覺得,在掰扯各種食物的營養利弊之前,首先得承認:民以食為天,而食物最原始的意義,是身體營養的補充劑。而早餐食物的營養選擇對健康的影響巨大,又是經科學論證後的客觀事實。
所以還是要聽教授的話,要相信科學。
但科學的牛奶喝不慣怎麼辦?
有辦法,不喝!
既然喝不慣了為什麼還一定要喝牛奶?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不止它一種,早飯你生菜葉子卷塊黑椒牛排,吃個白煮蛋,喝碗棒槌子黏煮就豆豉鹹菜,它不香嗎?
科學的生活,是需要自我去調劑的。
據說,用牛奶和麵蒸出來的饅頭,掰開夾塊豆腐乳,吃起來味道也不錯。
-END-